一个群体是如何被激活的?

半个月前发现一直在用的一个健身类APP在我的常住地组织了跑群,我兴冲冲地拉着某人一起加入了。为免有打广告的嫌疑,就不说是啥APP了。

进群到现在已经半个月过去了,但我们还没有参加过任何一次约跑活动。而群里的活跃分子的热情真是让我吃惊,每天刷上千条的聊天记录,APP里有好几千分钟的训练记录,因为是跑群,所以经常不是在跑步,就是正在去跑步的路上,最低貌似是十公里起跳,我这种只有6、7公里,配速在6-7分钟的人真的是……小儿科。越是如此,越是沉默,于是,也越发无法合群、参加约跑。

但这群人却让我见识了“群体”的力量。这还要从某人说起。某人开始健身已经七八年了,刚开始只是做俯卧撑,后来开始找各种健身视频来看,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断针对自己的需要和训练情况调整训练内容。他和专业健身教练自然没法比,但他也必然比普通人要懂得更多。他不是这款APP的忠实用户,但我是通过他知道这款APP的。

在他看来,这款APP太“基础”了。并不是说它的课程不好,而是它的模式——固定的全套动作,固定的训练时长——不能满足他“自主搭配”的需要,自主性太弱了。但这却恰恰是这款APP最大的卖点。

人最宝贵的东西无非两样:金钱和时间。健身是两样都需要付出的:付钱请专业教练做针对性的指导;相对的,你也需要付出时间完成锻炼,突破自我。而这个APP如今已经从最初把编排好的成套动作放上来,分门别类,进化到不时分享相关的知识(如肌肉群针对性训练、动作要领分析、饮食指南等)。现在还逐渐开始建立社群,甚至出现了这一领域里的“网红”;开始分地区深耕,进入了垂直领域——看过相关的采访,电商这一块似乎也已经涉足了。但凡与健身相关的一切,这里都可以找到。

若只从它的最初出发——编排好的全套动作,它解决了普通人面对“健身”这一课题时,对海量素材的困惑——每个人说的都是一套,不知道到底该信谁。也就是说,他对零基础的健身小白而言是真正的福音。最新的版本里增加的“运动能力测试”,在完成后针对个人的能力推荐课程,则是在它的初衷基础上的进一步客制化。

简而言之,它不仅省了请专业教练的“金钱”,更省了从零开始自主学习、自选课程的“时间”。加上如今崇尚“健康生活”的观念越发普及,使得凡是类似的东西都特别受年轻人欢迎(我拿不出数据证明,但从这个APP的公开分享页面看来,都是20-40这个年龄段的人应该是没跑了)。

所以,一个社群是如何激活的?

1.了解需求,确定目标群体

2.满足基本需求,准入门槛较低,可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和理解

3.提供的产品可以用钱买时间,或者用时间换钱,甚至两者兼备

4.我所付出的,可以被看见(分享、攀比)

5.我所收获的,是众人认同的(符合普世价值观)

6.使用游戏上的一些技巧,使人成瘾(如排行榜、成就系统)

7.同类人开始聚集,形成聚光灯效应、同侪效应(我身边认识的都是健身的人→更加拼命健身,或不健身显得落伍→我也要健身)

7.社群形成

8.根据社群的发展,满足新需求,但核心不变,只能是核心需求的衍生产品,以此扩大群体,或满足群体的细分需求

以上是我观察这个APP的忠实用户得出的一些粗浅结论。暂时来说这个成瘾系统还没影响到我,但类似的“微信运动”步数排行榜就不一样了……可能朋友更多些,熟人关系,玩起来更起劲。那个其实更简单,群体已经有了,也没多余的功能,只是单纯的每日步数排行,但同样具有成瘾/攀比/社交属性。

只能说,人还是渴望被“看见”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群体是如何被激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