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 |四海治平之政者

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 |四海治平之政者_第1张图片

初识商鞅,是初中课本中提到的商鞅变法,商鞅二字就像是一个符号,简单但不知所云。

再看商鞅,便是《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这本书了。这其中的商鞅,有血有肉,忠肝义胆一心为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究其真人,历史中仅有寥寥数语,且有褒有贬。

但我更倾向于他是个大英雄。

1、
提起卫鞅,便绕不开他的老师鬼谷子,《大秦帝国》中这样描写:

老人慨然叹道:“说到鬼谷子,那真是大海汪洋,难以尽述。即以门人学生论,也是人各一学,且互不相识,期间难免鱼龙混杂矣。”
  “人各一学?”孝公惊讶得看着老人,“世间有这等渊博奇人?”
  老人点头微笑,“孔夫子虽说首倡因材施教,可他的学生几乎都是一个味道。鬼谷子不同。他的学生每人都是一家之精华,世人所知的庞涓孙膑是兵家,还有即将出山的苏秦张仪是纵横家,更有法家、陰陽家、道家许多学生尚为世人所不知。这些学生,都是鬼谷子踏遍天下寻觅的天赋之才,甚至有小小孩童就被先生带进山的。所治何学?完全是先生根据其性情、志趣、意志、天赋确定的,且都是单独或同门传授,非同门学问者从不相通。鬼谷子究竟有多少弟子,大约永远没有人知晓。”
   “如此说来,鬼谷子竟是没有自己的学问了?”
   “非也,非也。”老人大笑摇头,“天下确无鬼学一门,然则鬼谷子却改制了每一门学问。鬼谷子门徒的法家,迥然不同于李悝、慎到、申不害,兵家亦迥然不同于孙武、吴起。何以如此?皆因了鬼谷子向每个学生渗透了一种求实求变、特立独行的创新精神。每治一学,必出新果。此点将在最为特异的法家、纵横家中得以光大。这大约就是鬼谷子学问了。”
   “鬼谷神生,天下第一高人也!”孝公不禁悠然神往。

出自这样一个名师门下的卫鞅,可谓是惊才绝艳。

但是学成下山的他,将眼光瞄准了当世第一强国魏国后,不想受老师庇佑,他决意隐瞒师门只身闯荡,但是没有名师弟子身份作大旗的他举步维艰。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卫鞅想要一展宏图的魏国根本不缺名士高徒,战国时能人辈出,儒、道、法、兵、墨......彰显大国风范、有问鼎中原之势的魏国,无疑是这些弟子们出师后的第一选择。而一个没有显露出才能和作为的籍籍无名之人,除了受到魏国国相公叔痤赏识任为中庶子,他久久无法有所作为。

直至公叔痤病重,弥留之际向魏惠王举荐卫鞅为相,魏惠王不以为然。公叔痤言明,若不用商鞅,定要杀掉他,不能让他投奔别国。魏惠王并不看好这个师出无名的中庶子,敷衍了事。

彼时魏国兵马强壮,财富雄厚,名人士子来往于魏都安邑,魏国繁花似锦,众国避其锋芒,又有庞涓等人辅佐,魏惠王自命不凡。

而此时的秦国正风雨交加,新君嬴渠梁即位,内忧外患,穷思求变之下广发求贤令。

于是卫鞅入秦。


商鞅 |四海治平之政者_第2张图片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抵士子们都有这样一种情怀。

所以尽管当时的秦国是中原各国不屑与之为伍的蛮夷之邦,不遵礼教,穷困落后,民智不开以致男女老少毫不避讳同屋而眠,种种陋习令山东士子轻之蔑之。卫鞅还是来了这里。

所幸,他遇到了一位难得贤明有大智慧的君主,秦孝公嬴渠梁。

明君强臣,一拍即合。

卫鞅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法度的公信力。

于是乎有了我们口耳相传的“徙木立信”。


商鞅 |四海治平之政者_第3张图片

旧时的诸国大都还未曾意识到以法治国是何等情状,公众无法可依之时,一切事物便以内心作为评断。大众不知何可为、何不可为,二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而卫鞅作为法家名士,一步步用法度将人们的一言一行划于规则之中。

改革户籍制度、 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 、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

起初大部分人当然是不愿意的。

突然之间多了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感觉好像被束缚住了,而且卫鞅之法重刑罚,稍有不慎连坐、抄家、灭族者比比皆是。

民众不敢懒做,更不敢偷盗,耻于私斗,勇于公斗。

但是在卫鞅大力推广之下,民众渐渐意识到了国法的重要性,比较之前不知何时突然被宣告何种行为有罪,明令规定下好像突然被圈出了一片舒适区,待在那里就定然安全。人人仿佛都有了依仗。

开阡陌封疆 ,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 、推行县制、初为赋 、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 、执行分户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

焚烧儒家的书籍,放弃儒家的以仁治国的思想,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峻法管治国家,有功者重赏,有过者则重罚。

那些满脑子腐朽、保守思想意识的儒生及一些游食者,他们摇唇鼓舌,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必须加以禁止和打击。

卫鞅陆续推出的新法有利于解决秦国穷困常年征战内耗的景况,在这个以农耕为本的国家很快掀起了滔天巨浪,农人士兵们看到了希望,争相称赞。

秦国民众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稸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

商鞅变法,秦国一下从七国最弱变成了七国最强。

但是这些却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新法规定,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很多世家习惯了不事生产,游手好闲,现在逼得他们必须自己拼业绩挣功名,原先摆在面前的康庄大道突然变成了羊肠小道,顿时一片怨声载道。

同时,法不容情。

太子当时年幼,不解新法,犯法后商鞅刑其大夫,黥其师。

秦孝公在位时,二人尚能联手壮秦,可惜秦孝公积劳在身壮年而死,商鞅一下便失去了最大的依仗。

3、

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

秦孝公去世,变法能臣商鞅权倾朝野,成为了百姓心中第一人。

失去了秦孝公庇佑,权利过大的商鞅一下站在了风口浪尖。

被百姓交口称赞,却绝不容于初掌权位的新国君。加上变法得罪者重多,旧贵族势力蛰伏多年,其余六国也绝不希望秦国再继续壮大下去。

种种原因之下,商鞅卒,之后尸体被处以车裂。

有人说商鞅不懂变通,也有人说他铁石心肠,有人讲他贪心权位不肯早日放权归隐,但我更倾向于他只是个一心为国杀身成仁的高洁烈士。

《资治通鉴》有言:

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一朝天子一朝臣,秦惠文王秦驷即位后,联手纵横家张仪又将是令一番盛世了。


商鞅 |四海治平之政者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商鞅 |四海治平之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