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与三十六计-并战计/ 偷梁换柱


[原文]: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解析]:“偷梁换柱”最初是用来形容桀纣力大无比的,古史传说桀纣能“倒曳九牛,换梁易柱。”(见宋·罗泌《路史发挥》)后来才用来比喻暗中使用偷换的方法来达到欺骗他人的目的,如《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所言:“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即指以宝钗冒充黛玉与宝玉成婚之事。

军事上的“偷梁换柱”是对于古代的布阵所言。在古代的布阵中必须有“天衡”,其首尾相对便为大梁,而“地轴”则连贯于阵的中央作为支柱,阵中“梁”、“柱”的位置通常是主力部队所在的部位。所谓“偷梁换柱”就是迫使敌人频繁地变更阵式,从而将敌主力抽掉开来,使其离开像“梁”、“柱”这样重要的地方。这样敌人就会变得外实中虚,漏洞始出,甚至不战自溃。而我们则可以乘机在暗中做出相应的部署,也可以悄悄地与友军合并,进而达到以强对弱,以实对虚的目的。

现在的“偷梁换柱”还包括那些暗中偷换某些事情的本来面目(如更改敌人的情报,篡改敌人的命令等等),以此来蒙骗、欺诈敌人,使其产生错误的分析或判断,进而能按照我们的用意来采取错误的行动。而我们则可以借此混水摸鱼,或能转移主力,或能脱离险境,最终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但要十分注意“偷换”的技巧性和隐蔽性,千万不能被敌人发现。不然,敌人很可能就会将计就计,把我们致于非常危险的境地,落一个偷换梁柱不成,反被梁柱砸倒的结局。

[三国计例]:

孔明妆神 偷换真假活诸葛

疑是天兵 魏军不战自倒戈

却说孔明为伐魏再次出兵祁山。安营扎寨之后,便亲率姜维、魏延等将前往陇上割麦以作军用。谁知,司马懿带领魏军也已在此驻扎,于是孔明便决定用妆神之法吓退魏兵。经过一番准备后,孔明便端坐在四轮车上,径奔魏营而来。司马懿闻讯出营观看,只见孔明绾发鹤氅,手摇羽扇,左右有二十四人披发仗剑,特别是最前面一人手执皂幡,隐隐似天神一般。司马懿立即拨两千人马吩咐道:“这个又是孔明作怪,你等可速去,连人带车一并捉来。”魏兵领命,便一齐追赶。孔明见状即令回车,遥望蜀营缓缓而行。魏军疾疾地追了半天,可就是赶之不上,众魏兵不禁惊疑万分,于是便都勒马不前。此时,司马懿自领一支人马也已经赶到,他对军士们说道:“孔明善会八门遁甲,能驱六丁六甲之神。此乃六甲天书内的‘缩地’之法,众军不可再追。”正当魏军欲勒马回撤时,只听得右下里战鼓大震,一彪蜀军从天而降。只见其中有二十四人披发仗剑,皂衣跣足,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车上端坐着孔明,于先前一样打扮。司马懿见此大惊道:“方才那个车上坐着孔明,追了五十里没有赶上,如何这里又有孔明?”没等他话音落地,左边也骤起战鼓,同样也有一彪蜀军杀来。其中,照样有一辆四轮车,一个孔明,和左右的那二十四个随从。司马懿惊呼道:“此必神兵也。”于是,众魏兵纷纷丢盔弃,倒戈而逃。

逃至半路,忽听鼓声四起,又有一彪蜀军杀到。当先仍是一辆四轮车,仍有一个孔明端坐其上,前后左右随从也同完全一样。魏兵见此无不骇然,司马懿此时也分不清是人是鬼了,更不知蜀军到底有多少人马。因此只好引兵回营,闭门不出了。见魏军已退,孔明便令三万精兵将陇上的麦子收割一空,运回营中打晒。后来,司马懿捉到一名蜀兵,细细地一拷问才得知,三路蜀军皆不是孔明,而是姜维、马岱、魏延。并且,也都只有一千人护车,五百人擂鼓,只有最先来诱阵的车上才是真孔明。

的确如此,孔明真的好像如有神助。他先是用一个真孔明“偷换”出三个假孔明,以此来迷惑和恐吓魏军。不仅如此,孔明还凭借“六甲天书中的‘缩地’之法”,将五十里的行程“偷换”成遥遥不可追及的长途。孔明如此这般随心所欲地“偷”人“换”己,“偷”天“换”地,又怎能不让司马懿和他的将士们惊恐万状,抱头鼠窜呢?难怪当司马懿得知真像后,不禁仰天长叹道:“孔明有神出鬼没之机也!”


姜维布阵 一条长蛇忽卷地

邓艾被围 梁柱皆无难抗敌

蜀汉景耀元年,大将军姜维再一次起兵伐魏。当蜀军在祁山扎下营盘时,魏将邓艾趁夜利用事先挖好的地道偷袭蜀营,使得脚跟未稳的姜维损兵折将,先败了一阵。而姜维并没有因此而折服,他重整兵马之后便派人下战书给邓艾,约他来日交战。邓艾忻然应战,于是两军就在祁山脚下对起阵来。姜维先是按孔明八阵之法,依天、地、风、云、鸟、蛇、龙、虎之形来布兵排阵。邓艾见后,也同样布下一个与姜维完全一样的八卦阵。只见姜维持枪纵马大声叫道:“你仿效我排八卦阵,可你能变阵吗?”邓艾笑道:“我既会布阵,岂能不知变阵?”说罢便勒马入阵,令值旗官将阵旗左右招展,转眼之间就将原阵变为八八六十四个门户。此后,邓艾出阵对姜维说道:“你看我变得如何?”姜维答道:“变得还算可以,不知你敢不敢与我的八卦阵相围?”邓艾不以为然,于是两军各依队伍而进。就在两军刚一冲突,而阵法还不曾错动时,姜维纵马来到阵中把旗一招,一个“长蛇卷地阵”便应旗而出。邓艾不晓此阵,慌忙调动兵马来应对蜀军。当魏军阵法被打乱,兵力被分散开来之后,姜维突然又将邓艾团团地围在垓心,并渐渐地向其逼近。邓艾率众将拼死突围,但都没有成功,邓艾不禁仰天长叹道:“都怪我为逞一时之能,而中了姜维的‘偷梁换柱’之计矣!”后来,邓艾被魏将司马望所救,才得以杀出重围。而此时,魏军在祁山的九座营寨都已被蜀军占领,邓艾只好退至渭水南岸下寨。

姜维之所以能转败为胜,关键之处不仅仅只是与邓艾对战阵法,而是在斗阵之中应用了“偷梁换柱”的计策。用一个“卷地长蛇阵”,从邓艾身边调走主力部队,并将他们分而散之。这样一来,不仅使魏军乱了阵脚,同时也使魏军主将邓艾势单力孤陷入重围,差一点儿被生擒活捉。邓艾虽经司马望相救得以逃脱,但整个魏军却已经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最终被蜀军赶出了扎在祁山的营寨。


篡改敌信 姜维以诈应诈

信以为真 邓艾损兵折马

话说姜维闻听司马昭杀死了魏帝曹髦,改立曹奂为魏国天子后,便以问司马昭弑君之罪为名,起兵十五万再次欲出祁山伐魏。可是还未等到与魏军交战,就有魏将王瓘带五千兵马前来投降。见到姜维后,王瓘拜伏在地说道:“我乃尚书王经的侄子,近闻司马昭不仅弑君,还把我叔父一家满门抄斩,我故而恨之入骨。今闻将军兴师伐魏,故特引本部兵马来降,愿听从将军的调遣,剿除奸党,以报叔父之仇。”姜维听后大喜,并对王  说道:“你既诚心来降,我岂能不诚心相待?我现在想去攻打祁山魏寨,你可带三千兵马去押送粮草到祁山。粮草是全军的根本,还望你能尽心尽力。”王瓘接过令箭,欣然领命而去。等王  走后,姜维对部下说分析道:“王瓘之降肯定是诈。司马昭之奸雄并不在曹操之下,他既然杀了王经满门,又怎么能让王经的侄子在关外领兵呢?”于是姜维并未去攻打祁山,而是派人在通往魏营的路上埋伏,以防有魏军的奸细与王瓘联络。没过几天,伏兵果然捉得王  回报魏军主将邓艾的传信之人。姜维搜出一封密信,写着王  约邓艾于八月二十日在通往魏寨的小路上截运蜀军的粮草。姜维杀了传信人后,将原来信中之意改成在八月十五日,约邓艾亲率大军在云山谷接应。然后,一面令人扮作魏兵往魏营传信,一面将粮车数百辆卸了粮米,装上干柴茅草等引火之物,并用青布罩之。最后再派部将傅佥引剩下的两千诈降的魏兵,执打运粮旗号来迷惑魏军。

却说邓艾接到王瓘的密信,果然在八月十五日那天引五万精兵径往云山谷中来。邓艾远远地凭高眺探,只见有无数粮车接连不断地在山凹中鱼贯而行,仔细望之,果真是诈降的魏军。于是,便对部下说道:“前面山势掩映,倘有伏兵急难撤退,我们只可在此等候。”话音未落,忽有两兵骑马骤至,对邓艾说道:“王将军因粮草过界,背后有蜀军追赶,故而请邓将军速去救应。”邓艾听罢,急忙催兵前进。行至山后,突然有一彪蜀军杀出,为首的正是蜀将傅佥。邓艾一见中计,回马便跑。此时粮车上大火骤起,四周的蜀兵一拥而出,直杀得魏军七断八续,溃不成军。邓艾也只好丢盔脱甲,弃马而逃。姜维回头又将王瓘团团围住,王瓘走投无路,只好投江而死。

这一次姜维之所以能大获全胜,完全是因为成攻地应用了“偷梁换柱”之计。他先是将为魏军传递情报的真书信、真信使,偷换成假书信、假信使,然后又将粮车上的真粮食偷换成假粮食,以此来诱骗邓艾上钩,使其能按蜀军的部署进入预先设好的包围圈,最终将魏军打得一败涂地,仓惶而逃。

[注释]:

1.并战计:应用在吞并、兼并之战的计策。

2.曳其轮也:《易经·既济》中有述:“初九,曳其轮。”《六十四卦经解·既济》:“前有险,众竞济,初能曳而止之。”此句在本计中的意思是:车轮被拖住了,车就不能动弹了。与此相同,敌方若被抽掉主力,我方就会占据主动,进而取得胜利。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国风云与三十六计-并战计/ 偷梁换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