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铃游子情

柳哲

夏秋之交,乡友陈兄携千金“游学”北大,相约于京西香山“兰溪小馆”。他乡遇故知,乡情依旧,把酒言欢,赛似活神仙。席间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说的是家乡话,吃的是家乡菜,喝的是家乡酒,聊的是家乡事。“殿前金”私房菜馆,花落兰城,市民青睐,热爆美食圈,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千里万里,走不散的梅江味》的美食专版,令我生出不少的感慨。是啊,家乡味,走不散,永远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游子的最爱。

记得乡贤、著名作家曹聚仁先生,自称“乡巴佬”。他在上海扎根,家宴时,招待大文豪鲁迅,就是家乡的火腿与小麦铃。1933年9月11日,上海花园坊107号,曹聚仁家中,觥筹交错,欢声笑语。这一日的《鲁迅日记》,有这样的记载:“曹聚仁邀晚饭,往其寓,同席六人。”

曹聚仁元配夫人王春翠,为客人献上了家乡的小麦铃。席间,鲁迅边吃边问小麦铃制作的工艺流程。一会儿,鲁迅就吃了满满的一小碗,连连称赞道:“好吃,好吃,这次吃得太饱了,下次还要来吃小麦铃。”曹聚仁附和说:“我的太太制作小麦铃还不错,我也爱吃,请先生常来玩,一定给你再做小麦铃吃。”

小麦铃,是我家乡的特色小吃。小时候,能够吃上一顿小麦铃,已经是奢望。当时,农村经济条件有限,只有逢年过节与招待客人时,才被端上桌,也只有这时,才有机会大饱口福。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条件好转,小麦铃也成了家常便饭。

小麦铃,又称“米筛(篾筛)爬”,中间是空的,如同小铃,外形很好看,也许这就是小麦铃称呼的由来。小麦铃的制作过程,其实很简单。先用揉好的面粉,摘成一小粒一小粒,然后放在竹筛上,轻轻一摁,形如蝌蚪的小麦铃,不多工夫,就爬满了整个米筛。小麦铃,一般与土豆、梅干菜等一起煮着吃,配以葱酱等佐料,更是味道鲜美。

来京多年,有时想吃小麦铃,也让老婆试着做。每一次,她吭哧吭哧地折腾半天,但端上的小麦铃的味道,总是比不上家乡的小麦铃。每一次回家,总是不忘让年迈的母亲,为我做上一顿家乡的小麦铃;朋友的接风宴上,我也总会自主地点上几道家乡菜。

兰城刚刚开业的“殿前金”,店名就是地地道道的故乡名字。殿前金村,出过一位抗日名将金式。他的孙女金慧曾在上海创业,不忘家乡味,开办了这家餐馆而轰动一时。上海的老乡,都愿意来此就餐,只有在这里,才能吃到地道的家乡餐,只有在这里,才能感受到本色的家乡味。金式,黄埔六期,曹聚仁先生的妹夫,他曾与曹聚仁、曹艺等一起共同经营育才学园。曹聚仁儿子曹景行,清华大学教授,资深传媒人,也常常带朋友,隔三差五,光顾于此。金慧为了女儿回家乡读小学,“殿前金”于是也回到了故里。

家乡味扎根于故土,必将会日久而弥远。乡情是最真的,乡愁是最浓的。不离开故土,不知乡愁的滋味;不离开父母,不知创业的艰辛。梦里时时问故乡!乡亲小聚,让思乡的病得到医治,让思亲的痛得到缓解,让积郁已久的思念得到抒发,让对故乡的眷恋深情得到展现。故乡在我心里是永远的,乡亲在我心里是最亲的。家乡味,万般的牵挂。漂泊的我,想起你,总会感到无比的温暖!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麦铃游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