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夫:做一个有温度的旁观者,无情但有人性

旁观者,什么时代都有。

樵夫:做一个有温度的旁观者,无情但有人性_第1张图片

中国落笔入木三分的鲁迅先生,就曾写过无数个麻木的看客。

当年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笔下却始终贯穿着一个主题:疗救看客。因为很多无情而麻木的看客,最终都成了戕害他人尊严和生命的罪人。


在笔者看来,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导演在电影《罗生门》的执导中,也似乎贯穿了“看客”这一类人,与鲁迅先生的观点在此不谋而合。

不信你看樵夫那个角色:


多囊丸、真砂、金泽弘武他们三个人的故事版本中,都存在着一把匕首,这把匕首镶嵌着珍珠,看起来就很值钱。

在武士讲述自杀后还有个细节:

武士的世界黑暗了许久,他并没有死透,有人拔下了他腹部的匕首,也因此加速了他的死亡。镜头切换到雨中的城门之下,接的是樵夫一句“哪儿有什么匕首,他是被刺死的”。


樵夫此言一出,乞丐便已经看出端倪——你看见了整件事情的经过!

紧接着,乞丐想听一听这个故事从樵夫口中说出来会是什么样的,可行脚僧却眼闪泪光,说他不想再听到什么可怕的故事了。

在僧人的信念中,还是愿意去相信真、善、美的,他想去相信别人,不想让这个世界成为“地狱”。

 

在单纯的僧人眼中,他认为人如果不能相互之间信任了,那将是地狱一般的存在。

而乞丐却一再以嬉笑的态度调侃单纯的僧人,“这个世界就是地狱”、“你终于不能理解人们做的所有事了吧”。


乞丐作为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在躲雨的无聊时间里,当然也想多听一些八卦,想知道樵夫的版本,无非也是想让故事更加富有趣味性。

行脚僧不一样,他已经听到三个版本了,已经对这件事和这些人失望透顶了,他觉得讨论这件事的本身就是恶魔,应该远离恶魔,他还是想在人间获得信任。


此时,乞丐又继续戳了戳僧人的痛点:

我听说罗生门的鬼还会因害怕人类的凶残而逃跑。


于是,樵夫开始讲述他亲眼所见的故事:

多囊丸占有真砂之后,跪在地上乞求她的原谅,并表示希望她能嫁给自己,只要她愿意嫁给自己,他愿意好好做人,做正经生意,不再做强盗。

这一点,与金泽弘武的版基本一致,多囊丸想要用花言巧语骗走女子。可后面的事情,与前面三人说的全然不一样。


多囊丸以狠话逼真砂回答愿不愿意做他的女人,真砂仰起头说:“像我这样的女人,怎么可以说出那种话呢?”

此话一出,它仍旧是白莲花的形象,她起身跑到丈夫面前,并割断束缚他的绳子,这之后多囊丸就明白她的意思了,想要两个人为了她拼命。

胜者为王,她只愿跟强者离开。


更戏剧的一幕产生了,武士竟然“不愿为了这样的女人而冒生命危险”,这话哪里还像一个光明磊落的武士说的。

真砂彻底爆发了,一席话之后激起了两人的战争,但很明显,两人都是很怕死的样子,在扭打过程中,武士还是被多囊丸用剑刺死了。


透过樵夫之口说出的真相,解决了我们之前观影的困惑。

按理说,一个旁观者其实是最容易说出客观的事实,然而樵夫的话也不可全信,因为在他的言论中,只字没有提匕首的事情。

想必那镶嵌了珍珠的匕首就是被他从武士的身体上扒拉下来的,也因此,加速了武士的死亡。

他不想牵扯进来,因而只说出了局部事实。


从这一分析来看,在武士与多囊丸决斗之时,他就已经开始说谎了。

前面部分,我们大可相信是真实的:

多囊丸并没有像他自己说的那样爱真砂,真砂也没有像她自己说的那样白莲花,金泽弘武更没有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为名誉而死。


所以,多囊丸一定是害怕地逃跑了,真砂与金泽弘武一定是相互有一场撕逼的战争,杀人的也一定是真砂。


这个“可怕”的罗生门事件,在四个版本的讲述中,终于落下了帷幕,城门下三人的耳边又除了雨声又响起了婴儿的哭声,三人立马去看个究竟。

乞丐因扒下了弃婴的衣服而受到樵夫指责,而樵夫也被乞丐的一句话,说得羞惭到无处遁形。


“你为何不提匕首,那支镶嵌珍珠的匕首是你拿走了吧。”

言下之意,你都很自私,为什么还要指责我的自私?

如果不自私,就没法活下去。


在樵夫和乞丐争论的过程之中,行脚僧死死抱着弃婴,流出了悲悯的眼泪,想来是为那刚刚来临人世间的孩子而哭的。


在雨中,乞丐离开,樵夫立定半晌作出了一个决定——他要收留这个弃婴。

不论大人如何,孩子还是无辜的,行脚僧也为他这一刻的善意而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多亏了你,我想我可以继续保持对人类的信心了。”


樵夫从行脚僧手中接过孩子,他们行了一礼,再行了一礼,太阳出来了,樵夫走远了。

影片在这个时候悄然结束了,罗生门的牌子还高高挂在城门之上。


人活于世,哪一个不是罪孽深重的,人类也只能算是高等动物,没有人一生都是从不犯什么错误的,吃素的和尚就不杀生吗?

既然所有植物与我们同等地生活在这世界中,那蔬菜也是有生命的,只是每一物的存在,必有它一生都要坚守的使命,就像春蚕一样,生来就只为干一件事,到死它也只干这件事。

因为,春蚕到死丝方尽呀!


电影结束,可回味还没结束。

樵夫抱走弃婴之后,到底会发生什么,我们来做两种假设:

第一种,樵夫待它如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们一起过着平淡而贫穷的生活,这是行脚僧愿意去相信的一种,也是我们愿意去相信的一种。

第二种,樵夫待他像之前拿走的匕首一样,拿去换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那么……


后果真的是想也不敢想的。

但就像乞丐说的一样,他为什么不将衣服拿走,他不拿还是有别人会拿。这样好像是在说,每天都有那么多悲惨的事情发生,不遇见像他那样冷漠自私的人,还会遇见别的同样冷漠自私的人。

在自己的温饱尚没完全解决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思考别的事情的。


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孩子都是未来的希望,我们愿意去相信好的结局,那么这个故事的结局就是好的,我们不愿去相信樵夫是以抚养弃婴来自我救赎,那么这个故事就是如此残忍的。

若你想要看见真相,这个,导演也无能为力。因为在原著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也是没有答案的。


樵夫作为整个案件的旁观者,也许一早就知道案发地所发生的一切了,只因他“不想牵扯其中”才让剧情走向最后的悲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可是,他如果再事情还没发生之前就站了出来,他的结局也可想而知,事实就是:少有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帮助别人,樵夫的所作所为,只能说他是一个无情的人。


就像最后,他选择用收养弃婴的方式,来弥补自己在这件事情中的罪恶感一样,他还保有了一个作为人应该有的人性

但是,如果他能在旁观这件事情上,做得更有智慧一些,就更好了,兴许那便能化解这场危机也说不定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樵夫:做一个有温度的旁观者,无情但有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