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人的引领与我们的实践

课程的逻辑

第二章第三章

课程改革的文化使命

单一的、垄断的、全国多年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受到冲击,“一纲多本”课程教材体系出现了,沪版、苏版、鲁版、语文版等教材一下子涌现出来,百家争鸣,各有优长。对人民教育出版来说,竞争来了,一家独大不复存在。新尝试、新思想、新做法不断涌现,高考也是十几个省市自主命题,一时间教育热闹起来。但沉寂已久的教师教法并没有大的变化,课堂依旧沉闷,旧的思维、旧的教学方式依旧强大。但教育管理者的努力还是有了一定作用,研究性学习开展起来了,这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教学方式。内容开放、关注生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学校教育的一股清流。

新的课标也出台了,钟教授高屋建瓴地指出,新课标需要研究“课程标准”的三大要素:“内容标准”----反映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不同学年学生需要达成的目标;“成就标准”----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础学力”;“机会标准”----保障每一个学生“学习权”而确定的教学规范、关系规范以及课程资源的分配规范,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同时关注到“关键能力”“基础学力“核心知识”“默会知识”。今天我们实践了十年之后,发现钟教授的观点正在落地生根。学者的研究力、影响力、贡献力可见一斑。

现在,学校是“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共同体”,教师是“终身学习的典范”、“学习型组织的典范”、“学习型社会的典范”,正在形成现实。

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旧教育观念的冲突不可避免。在钟教授看来,三个瓶颈导致课改困惑:一是高考制度滞后,二是教育立法滞后,三是教师研究滞后。今天的教育管理部门也正在利用各种手段改革此类弊端,如新高考的实验,教师的多层次进修等。“教师即课程”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学校围着应试转的弊端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为评价标准没有改变,上级领导和家长们对学校的评价标准没有变。学校出现了素质加应试共存的现象。转变是很大的,根本转变是需要时间的。

新课程是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全成长的活动,这一目标十年来依旧是校长们追求的高级目标,对学生的教化和训练依旧存在。强化品德教育、关注人文素养,应经成为我们的共识。综合实践课程也已经深入开展,这些都表明教育改革的成效,表明以钟教授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的思想正在成为今天教育的主流思想,推动着中国教育革故鼎新、推陈出新,走向现代化。

钟教授的建议极具价值,他追求课程改革整体推进,教育新制度必须重建,社会舆论与配套的资金支持必须到位。

今天,当我们努力进行教育改革,不要忘了这些教育哲人的努力。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做教育改革的先行军。

王保庆2017.12.09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哲人的引领与我们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