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毛猫书房#战略《战争论》笔记28:组织资源配置的学问

#短毛猫书房#战略《战争论》笔记28:组织资源配置的学问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五章 与 第六章

本章讨论的是战斗队形,战斗队形由两部分组成,如何区分和如何搭配。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就是组织的所有资源如何分块和搭配的问题,比较典型的像组织架构。

这当中关于历史沿革的部分,略。

1、军队架构问题

战斗队形一般分为八个部分:前卫、中央、左翼和右翼、预备队两个部分、左侧和右侧部队。

对此无需教条。常见情况。

2、军队层级也是组织层级问题

曾有一段时间,扁平化管理成为管理学上的显学。

这个问题想不到在《战争论》中的早有提及。

太阳底下无新事,只是无知而已。

首先要说的是层级多与少从来都没有固定答案,只是随着技术演进,过去需要多层级才能管控过来的组织,如今可以扁平化。

层级多的好处是统帅只需要与几个直接下属沟通。坏处是层级多,信息的速度和效力都会增加耗散,统帅的实际权限和作用也越小。

当年,秦始皇废封建而置郡县,就与上述情况完全一致。如果分封国土,像周王一样,皇帝的直接权力止于王畿,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极大的权力。好处是周王只需要管理几个王,对封国内的事宜没有直接管控的能力。置郡县,层级是少了,各个郡县的长官都得由中央任命,皇帝威权能够直达郡县,而郡县长官的权力就要小多了,至少在范围上郡县远远比不上封国。

权力这东西有点能量守恒的感觉。总权力是一定的,分的多了,每一级或每一部分到的权力就小了。关键还不在权力大小上,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关键在权力的分配能够实现责任的履行。

克劳塞维茨如此总结军队的区分原则,今天看也不过时。本来也不太可能过时,人以群分,永不过时。

一个整体区分的部分太少,整体就不灵活。

整体的各个部分过大,整体的司令官的权力就会受到削弱。

增加命令的层次,命令的准确性和效力会削弱。

第一条,船小好调头。

第二条,是尾大不掉,割据为王。

3、宿营和行军也是战斗一部分

从前,人们很少把野营和行军状态看做是真正的作战状态。过去的战争,虽然我也不知道是多远的过去,但历史上确实有过战争是双方同意才拉开架势开打的。这么个打法,宿营和行军确实跟战斗没多大关系。

但随着战争形式的变化,这种君子之战看不到了。再不把野营和行军当一回事,就比较奇怪了。

史书和影视剧很少以野营和行军为主要描述对象。毕竟战斗往往打了才有戏剧性和冲突感,打了才有结果。

管理学经常喜欢用紧急-重要四象限来管理工作次序。显然这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排序方式,很容易就造成暂时看不到结果的事项就被排到后面去。

我更倾向于认为,宿营就好好宿营,行军就好好行军,都是战斗的一部分。

4、队形配置的原则

前卫不能太远,以至于要独立作战。

侧方部队根据军队规模不同,距离不同,但要在能够相互支援的范围内。

两个伟大的军事将领有两种不同的打法。

弗里德里希二世一直是在敌人眼前野营,知己知彼。

拿破仑时代军队数量暴涨3-5倍,在前进时几乎都会派出强大的前卫。

有意思的是每个名将几乎都有自己拿手的战法,一招鲜吃遍天。按照现在时兴的概念,我认为可以叫工匠精神,把一种战法用到极致。虽然不免有失败的时候,但是技艺磨炼,日益精进,才能发挥出方法的最佳效果。


克劳塞维茨很注重概念的区分,但又不拘泥于概念的固化。从认识的需要来看,区分是有必要的,有助于理解,但是如果僵化地使用概念,反而会阻碍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短毛猫书房#战略《战争论》笔记28:组织资源配置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