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一贯贪睡的那位早起了,一时兴起,不想在家里乒乓作战了,换换口味,于是携手出门去吃西门那家常去的老锅贴店。
早点店一如既往的油腻,满是烟火味。只是不像冬日的那样热气腾腾。
门口加点防雨布,搭个遮阳棚就改造成简单的操作间。
门南边是一个大案板,案板里是几个带盖子的高高的圆桶不锈钢锅,里面分别是豆腐脑,辣糊汤,红豆稀饭,大骨头汤;案板上是几摞一次性碗,还有芫荽末,榨菜末,辣椒油,蒜末,葱末,姜末,醋,酱盐等调料。
门北边是煎锅贴、包子的两个大炉子和蒸包子的蒸汽灶。
中间留个过道,可以进门里面的用餐间用餐。
虽然形象不太美观,但这般油香四起的可以勾起路人的食欲。
进门用餐穿过操作间,每个人都会自动在那口黑色的大平底煎锅那瞅瞅,看着锅贴、包子在平底锅里滋滋闹腾,垂涎欲滴地和掌柜的定制自己需要的份额。
用餐的十几排餐桌,收拾得倒是挺干净的,就是板凳太旧了。桌子上放着辣椒油,红辣椒酱,醋,供人沾着吃,调调味。
客人不多,一会两碗砂汤端上来了。锅贴和生煎包子也上来了。砂汤就是在碗里打一个生鸡蛋,然后用滚烫的辣糊汤冲开,加点胡椒粉,芫荽末,就可以吃了。
老店,味道还不错,价格也不菲,几年来涨了几次价了。
早点涨价最早的感觉来自包子,本来是一元3个,后来一元2个,现在一元一个,大的还得1.5一个。
现在早点也就吃大馍最便宜了,一元2个管饱,还干净卫生。包子里的馅,特别是肉包子里的馅,太令人不放心,各样传说都有,然而还是喜欢吃。
小区门口政府开发的阳光早餐车,品种越来越丰富,早晨上班高峰期也是异常忙碌,像热干面,手抓饼,杂粮饼之类上班族有的都买了当午餐吃。
抬头望,路对面的“牛羊肉汤馆”,冷冷清清,门前冷落鞍马稀,门口那个烤葱油饼的锅也不起油烟了,视线越过店堂里无一人吃喝的桌椅,可看见店里后堂处一个服务员好像在那里低头切菜。
想起去年冬天,这家牛羊肉馆生意兴隆,去喝几次羊汤都是排队等半天。
那个羊汤可真鲜美。连我这个平时不吃羊肉的人也喝得上瘾。
他们的店虽然是牛羊肉汤馆,但也就羊肉汤很好喝,而牛肉汤就不如“淮南牛肉汤”地道了。
夏天喝羊肉汤的人毕竟不多,不知道他们可能撑到冬天,冬天生意应该就会好很多。
牛羊肉馆的前身也是一家早点店。是一对年轻夫妇开的。做油炸油条,糍糕,狮子头,米饺等。当时操作台也是在外间,因为不重复用油,炸出的油条金黄焦脆,一时门庭若市,生意好得不得了,每天早晨忙得不可开交。
有次骑个单车去,生生等得我付了5毛钱单车费,超过了半小时了呗。但没做到一年,匆匆撤场。没几天改头换面成了现在的牛羊肉馆。
老板据说也没赚到钱,太忙了,找的服务员多,人员工资又高,房租费也高,油每天不重复用,无形中增加了成本,价格却不能太走高,所以利润很低。再说客流量也就早晨一会的功夫,每天起早贪黑,舍不得休息。算来算去还不如关门去打工了。
只见新人笑,不闻旧人泪。这几年小区门口的店面关门、开门的频率真的是太高了,能坚持三年的寥寥无几。哪里像以前一家包子店能吃上几十年。
去年年夜饭本来11月份就定了,谁料到,12月份老板因为房东涨房租,双方没谈拢,一气之下关门大吉。害的我们临时定不到合适的餐馆,只好买菜在家里吃了。
小区南门并排有两家卤菜店,南边的这家人气很旺,小小的窗口中午晚上高峰时四五个人都忙得腿抽筋,而北边的夫妻店每天只好尴尬地望着自家丰富的菜肴,无人问津,心急火燎而无可奈何。
年后北边的就撤了,又来了家新店。新店新气象,焕然一新,每天吆喝着送啤酒,饮料,小菜,做特价,忙得热火朝天的。
这下轮到南边的尴尬了,每天都得等新店卖完收摊才能勉强卖几单。估计也撑不了多久了。
要求客户的忠诚度很难啊,人都有好奇心,有喜新厌旧的一面,生意越好越跟风,不惜排队耗时地就为了那一口新鲜。
临近小区新开了家超市,开业三天,24小时营业,排队缴款,直缴的网络瘫痪。
门口每天都是堆积如山的纸箱、空菜框、袋子、绳子。不知道从哪里一下子冒出那么多人来,每个人都不空手而归,仿佛不买点东西,不沾点便宜,心里老是惶惶不甘的。这么红火的状况不知道可以维持多久?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家超市的开业又将是小区其他几家超市的硬伤。
我们卖建材的实体店就更难了。投资大,成本高,虽然回报率不低,可竞争压力也大,回收慢。这几年开店关店的太多。
老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今天面对多变的市场经济可能得改了。对很多实体店来说,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就够了,有可能三年都不要,就无问东西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