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季羡林《谈人生》

文图||三更笛

2.14的时候应景的读了白落梅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想接着翻白落梅,终归没有年轻时的心境。总觉得咿咿呀呀无病呻吟,总觉得解读应源于文字本身,而不是作者的风花雪月。瞄见书柜里的季羡林,想翻翻。

都说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大概是对人生有太多困惑吧,比妞年龄还大的一套书,从前也只读过《谈人生》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大概是年岁长了,忽然就想看《谈佛》。想想踌躇了这么些年没能读季羡林先生的书,不过是因为太多的读不懂,还是思考一下人生吧。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读了季羡林先生的谈人生才有了如今的心境吧。一个人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的目标和追求大概才可以清晰,也可以清醒面对选择和得失,也可以尽快调整。

如今喜欢读丰子恺和林语堂,是季羡林先生给的启示吧。

丰子恺向佛,日常随笔充满智慧。对林语堂不知缘由的喜爱,大概是看到那篇耄耋之年的老先生听说初恋来访依然紧张的感怀吧。

杨绛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 既知身是梦,一任事如尘。望安好…

推荐女儿读一下季羡林老先生的书,自己也继续读了几篇。现在读书完全放飞自己,找有眼缘页码,否则就找标题。

先是选中《隔膜》,又读了《谈朋友》,发现两者都谈了“义”,不免庆幸选的好选的妙。《谈朋友》里涉及了爱情,记得有单独的篇章,又继续。

  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谓之曰隔膜。韩愈说,行而宜之之谓义。宜,适宜,适合,合适,应该。

我们如果能理解对方的应该,明白对方的“宜”,理解对方的“不易”,大概就不会有隔膜了吧。

  《说文》里讲“朋,凤飞,群鸟从以万数”。不懂,查说文,查字词典,还是不解。朋友二字原并不连用,同门同师为朋,同志为友。朋为同学,友为同道。志同道合谓之同道。这样也理解了西方人将爱情归为友谊了。不能志同道合的男女当然分道扬镳,自然无情。

  好奇老先生对爱情的解读,结果他说“我干脆抄上几段,加以引申发挥,借他人之杯,装自己的酒”。

但他也说“我觉得,世人对爱情的态度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现实主义,一派是理想主义”。

他虽认同现实主义,也认为“在爱情的某一个阶段上,可能有纯真之处”。对月老祠楹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他说“我倒是想忠告今天的年轻人,不妨相信一下”。

✨ ✨ 愿所得皆所期,所失皆无碍…

  看到资料里说,朋为古凤字。克服了繁体简化,耐心翻了几遍,还是没找到朋字。好在找到了凤。

  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是不是因为朋表示很多呢。

  查了一下党字,没有发现特殊之处。又查月,有收获。

原来只知道传说中有十个太阳,后羿射日后只余一个。关于月,无非就是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之类的传说。结果神话传说中,天宫有十二个月亮。太阳为子,为十。月亮为女,为十二。因女子爱美,常有不同装扮,于是月有阴晴圆缺。

是不是这样朋为多数之义呢。朋只有有多数之义,才能凤之义。虽还是没弄明白,亦收获不少。

✨ ✨ 林语堂说,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中注定和阴阳注定的…

  翻开书就是《傻子》,然后找了《做人与处事》。觉得有点少,又翻了一下《坏人》。

  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傻子,把别人当成傻子才是真的傻。

老先生说,除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以外,还有“人知”。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以为只有自知才是真傻。

《做人与处事》

  人活在世上,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的矛盾平衡。

关于自然,大概是近年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在提高,生存环境也一定程度上有变化。常有人拿如今的“征服自然”和传统的“天人合一”对立。

这篇九八年的文章里更多谈到的是西方的征服自然。想起许多人讨论雾霾天的成因,多数归结为政府无节制的开采开工,却没人回顾一百年前工业革命时期伦敦成了雾都。

工业的发展当然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如何破局经济与生态的矛盾,任重而道远,而我只能在蚂蚁森林多种几棵树…

谈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老先生的“真”和“忍”深得我心。对人要真,其实也是别把别人当傻子,不然自己才可笑。

“忍”的功夫在于修炼,该忍则忍,不该忍的也不必费劲思量。最后一个关系,还没想明白,先放下。

  关于坏人,损人利己为坏,损人不利己更坏。觉得不是坏,是傻。

✨ ✨ ✨ 林清玄说:不管时间多么短暂,都要把一切生命用来开放,如果盛放的时刻是美的,凋落时尽管无声,也会留下美的痕迹。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季羡林《谈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