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3 谈足球与体育

今天一早来公司上班,大家见面唯一话题就是昨天中国男足的惨败。

0:6,创下了国足史上第二大比分的失利,对手还是一支近几年才飞速上升的,未进2018世界杯决赛圈的足球新锐威尔士队。即便是称之为欧洲“准一流”强队,作为中国队来讲,一输就输了6个,全场毫无机会,这结果,是不是多少惨了点儿。

不管是比赛看直播,还是赛后复盘,说的最多的是技不如人。是啊,一个个停球三米远,射门棉花糖,防守靠眼神,这样的比赛表现如果去进球,去取胜呢?可是说到底,这是他们真实水平的体现么?同样是这样一批人,在中超赛场上呼风唤雨,在亚冠比赛中也不遑多让,连战连捷,虽说有高水平的外援在对方禁区前冲锋陷阵,但至少不审有8个人在支撑整场比赛吧~

十几二十年的专业训练,最后能把球踢成这个样子?反正我是不信的。

进入2018,上港的比赛也没少看,不管是中超还是亚冠,这条国产的四人防线还是比较放心的,王燊超能左能右,贺惯石柯很少低级失误,基本有时还能在对方禁区中头球制造威胁,为什么到了国足,到了国际赛场就像变了一个人呢。

当然,这是能力问题,但绝不仅仅是技术能力,更多的可能是心理能力,或者说是在当前中国足球环境氛围“熏陶”下的一种能力问题。

我认为,足球运动分为两种,足球与中国足球。

中国足球,从来都是一个奇葩的话题。作为传统足球运动的发源地,可历史上除了高俅,似乎并没有留下其他有关足球运动的回忆。其实也难怪,作为一个惟技巧,智力,策略运动见长的中国人来说,更讲求团队,身体素质,强对抗的运动似乎从来都不是我们擅长的领域,田径如此,需要同场竞技的三大球更是这样。诚然,这里面有亚州人身体素质的自身短板,可近些年来日韩的崛起却让这种的观点有些站不住脚。究其原因,也许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大环境造成的。

发展体育运动,增加人民体质

这是一句叫了大概有50年的宣传语了吧,可到现在看来,体育运动似乎从来都不是中国人民除工作,吃饭之余的主要选择。生活水平的限制,健身观念的差异似乎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可我感觉,归根结底还是因长期以来的国家体育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造成了国民对于体育行业的误读。

让我去饭后走两步,周末踢踢球,听起来还可以。让我以体育为职业?让我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那我可不同意,练体育的都是从小成绩差的,读体校不上学的。我才不要。

问题也许就在这里,从我们的业余体校,地方市局,乃至专项运动中心,对于体育人才的选拔就是这样,这似乎是一条与普通教育格格不入的专业之路。而基本教育的缺失,再加上体育人员自身成都率不高的客观事实,造成了“我还是去专心学习考大学更加保险“的观点。试想一下,如果以后你的后代未在某一专项上有超过常人的天赋,你敢去冒这个险,让他走上体育这条路么?

话糙理不糙,中国的体育就是如此。虽说我们现在俨然成为了一届奥运会动辄三四十枚金牌的体育大国,但仔细一看,我们钻研的往往是乒羽这样的小众项目,田径,游戏,三大球这种更能反映全民体育水平的大项却总是默默无闻的,而这些项目往往又不是一朝一夕,靠几年的封闭苦练就能一蹴而就的。

本来题目是谈足球的,说着说着说到了中国体育,似乎扯的远了,那我们再回来看足球。

先来一个观点,在中国踢上球不容易,踢上以后混一混很容易,代表中国队踢球不容易。

近几年来的中国足球环境(犹指男足而言),对中国体育大环境是不同的,甚至有些相反。在中国,没钱没能力的去体校,有钱有路子的可能才去踢球,才可能踢上球,因为中国足球已经不简单是一个充气的皮囊,里面似乎塞满了金子。相比中羸弱的中国足球人口,仅仅8000余名中国职业注册球员对于中国亿万依然对足球保持关注(仅关注而不参与)的球迷来说,简单是凤毛麟角。高薪低能,再加上一直以来中国足球的成绩,大大影响的一批批足球从业人员的心态。

假球,受贿,吸毒,金元,中国的足球世界里从来不缺少这些词汇,而那些我们期待中的正能量,那些励志的,为国争光的,刻苦努力的,都哪去了呢,也许,也真的不再存在了吧。

中国足球是一个大染缸,一批又一批的人进去,带着一身戾气离开。围观的吃瓜群众则是一轮轮的期待与失望,周而复始,十年,二十年,也许就这样一直下去。

当有一天,你因被国家队选中而忐忑,因俱乐部各种利益因素而在场上放不开手脚,因较高一些的比赛强度而不敢触球的时候,这样的问题是一个看起来更好的教练,一个更加合理的技战术和场上阵容可以解决的么?

哪怕真的有一天真的因为这些隔靴瘙痒的药方见效了,那估计也只是留下一次看起来很美好的念想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3-23 谈足球与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