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记 《名老中医之路》- 方药中 - 学医四十年的回顾

读书日期:2019-04-05
书籍信息:周凤梧, 张奇文丛林. 名老中医之路[M].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注意事项:博文中的标题是为了区分内容,思考后加上的,并非原文中有的。

父亲的教学

在我懂事以后,父亲就在谋生之余,教我读

  • 《医学三字经》
  • 《医书实在易》
  • 《汤头歌诀》
  • 《药性赋》
  • 《针灸百症赋》

一类医书。

愧对老师

近年来,本想着手整理一下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但几次提笔,均因手头没有原始资料而中止,愧对老师的培育和教诲,一想起来,心中就十分难过。

陈老的教学理念

陈老要求很严,又十分耐心。他很注意学习方法,强调立足点要高,一定要从经典学起,旁及各家,然后由博返约。他认为《伤寒》、《金匮》应该是临床家的“看家本领”所在,在此基础上,上溯《内经》,下及后世,才能对中医学有系统的了解。

陈老教学的具体方法

在具体方法上,他十分推崇《素问 · 著至教论》中所提出的“诵”、“解”、“别”、“明”、“彰”五个字。他说:不能诵读,怎能对原书精神有所了解?不能理解,怎能区别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不能区分好坏,怎么能做到心中明了?要是你自己都不能明白清楚,又怎么能有所发挥?

治学十字

老师治学十分强调“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个字。

博学

老师博学。他不但精于中医,上至《灵》、《素》,下至各家都很熟悉,同时也注意西医之长。他常说,中西学术理论体系不同,但都是一个目的——治病救人,其间必有相通之处,不妨取它之长,为我所用,不必存门户之见,互相攻讦。因此他在注解《伤寒》、《金匮》时,也曾经利用过某些西医的生理、病理知识来论证中医论点。

喜问

老师喜问。他十分重视他人的见解和经验。他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个人知识是有限的,只有多学多问,而且不耻下问,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我在从师学习期间,经常见他就经络、穴位、针刺等问题,向承淡盦先生请教。有时在病人叙述病史中,谈到过去服什么药有效时,他马上便深一步问下去,方药、剂量、服法,皆一一记录下来。有时,他甚至为某种药物的品种、规格、炮制方法去请教药店的老药工。

善思

老师善思。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学医一定要多动脑子,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看它合理不合理,要反复深入,不惜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一次,一个病人拿出一张以前的处方,方上脉案中有“左脉数”之句,老师当时就问我:“左脉数,右脉数不数?”我一时不知所措。老师说:“你动动脑子嘛!左脉数,右脉不数,可能吗?”

背诵与勤以补拙

陈老要求背诵,但我的空余时间很少,怎么办?便只好利用零碎时间,诸如饭前饭后,走路坐车,都想法用上。我用小纸片把要背的东西写上一小段带在身上,反复默念,走到哪里念到哪里,一天能背熟几个小段。这样,在陈老处侍诊半年,他一提方名我就能把全方开出来;一提穴名,我就能按穴针灸。老师高兴,有时夸我几句,说我“还有点基础”。其实,我哪有什么基础呀!还不是逼出来的吗?现在,我教学时不大喜欢拿书本讲课,有的同志说我记忆力强,其实,多亏当年老师严格要求,硬挤时间,勤以补拙而已。

师承

老师给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一九五二年组织上调我到北医学习期间,以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工作期间,甚至直到于今,老师严格的治学精神一直鼓励着我,鞭策着我在教学、临床和科研诸方面不断追求上进。

独立思考

我开始学医的时候,对好些问题糊里糊涂,读不懂就翻注家,但注家之言也未必尽能满意,有的甚至比原文更费解,于是就只好自己苦思冥索,反复探寻其理义所在。多年以来,我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独立思考。注家有好的,可以择善而从,但不盲目跟着注家跑。如用注家之说来代替自己的思考,往往所得甚少。张三怎么说,李四怎么说,讲起来可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这样做学问并不难,问题在于,那有多大用处?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西医学中医,中医也可以学西医。中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通过学习,相互取长补短,使自己所学能够借助他方的长处得到更好的整理和发挥,我认为这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 总结

总之,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因此需要互相取长补短,以利于相互结合,共同提高。就中医本身来说,还存在着一个自身的发展提高问题。
发掘、整理、研究中医理论和治疗经验,需要汲取和运用现代科学、包括西医在内的多种知识和手段。但是,必须坚持扬长避短,而不是弃长取短或互相代替,否则,对中西医结合和中西医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者,即取人之长,以克己之短。我认为,不论是对中医或是对西医来说,都是值得借鉴的一句名言。

运气学说

运气学说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思想,以气化学说为理论基础,阐述了自然气候的变化规律与人体发病的关系。所以运气学说不是存废的问题,而是如何深入领会它的巨大内涵,加以运用、发展的问题。其中象天文、历法、气象、物候等方面的知识,我们还所知甚少,甚至根本不懂。

辨证论治与作者的愿望

对于辨证论治,认识上很不统一。我希望以中医学基础理论为基础,对辨证论治的涵义加以明确和肯定,对其内容、步骤和方法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这样就可以逐步把辨证论治的认识统一在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统一在理法方药中的一致性上,统一在言必有据、无征不信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上。从一九五八年开始研究这一问题,近二十年时间,才算是有所领悟,可见做学问之难。“学然后知不足”。我愿与立志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同志们共勉之。


  • 本文仅为个人学习和积累所用。所摘抄的段落仅符合个人特点,更多精彩内容请阅读全文。
  • 我爱好中医,尊重知识,疑惑此摘记之举是否侵犯版权。若有侵犯,敬请告知,自当修正。
  • 致敬于一切有着慈悲心肠,普救含灵之苦的中医前辈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摘记 《名老中医之路》- 方药中 - 学医四十年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