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曾看到有关于“高铁二等座最尊贵客人”的报道在网上吵得很火,但一直没有仔细关注是哪位大师,直到今天又再一次看到!
被美国高薪聘请却毫不动心,一番心血投入到中国数字航空测量领域……在那个物质匮乏、科技落后的80年代,用简陋的仪器实现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他曾火极一时,但至今,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他……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刘先林先生!
当时他在白发苍苍、脚穿旧皮鞋、衣着简朴、笔耕不辍埋头专注地修改着打印出来的PPT,完全不在意自己的穿着外形。刘院士对此表示:这很平常!
这一位极其朴实谦和、平易近人的老专家,他到底为国家做过怎样的贡献呢?
刘先林,1939年4月生于河北无极县,196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今为武汉大学信息学部),后进入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工作,数十载潜心研究摄影测量和航测仪器领域。
正是他,在美国高薪诱惑下,毅然选择留在国内,用简陋的仪器实现创新;
正是他,打破了中国数字航空测量仪器领域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正是他,改写了中国航空摄影测量采用胶片的历史;
正是他,推动了中国测绘从传统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跨越式发展。
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时,我国测绘事业的精密仪器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一台动辄耗资数百万元买回来的机器,却是人家的淘汰品!从此而来的外国专家同行的嘲讽和蔑视,令刘院士痛心不已。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为什么就不能研制出自己的精密仪器?研制中国人自己的测绘仪器,把国外产品挤出去,是我们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人自古勤劳且富有智慧,一定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于是刘先林凭着超强的自主创新意识,每隔几年取得一项能解决测绘领域瓶颈的成果:第一个发明成为航测标准的测绘作业方法、第一次在航测领域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第一次成功研制正射投影仪、数控测图仪、解析测图仪、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数字航摄仪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以前提起来搞测绘,人人都觉得整天野外工作,既辛苦又危险,很多人都不愿意学,这才导致后来武汉大学测绘专业出现6位院士带同一门专业课的典型事例,使局面得以扭转。
武汉大学信息学部测绘校区
原来测绘一幅1∶1万比例尺地形图需要一年多时间,现在使用刘先林支持研制的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不到一个月就可完成。仅此一项就能为国家节省资金约2亿!
但最令我们为之感动的是刘老师心中那份一心为国的赤诚爱国之心!
当很多专家学者因为“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潮流而纷纷下海出国时,刘老选择了一辈子留在祖国大陆!
对此刘院士这样说:“我从来没想过成为千万富翁,更不会为了个人待遇为洋人打工。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人争气。我不但要证明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而且要证明中国人在国内干一样能够成功!”作为这样一位可以享受部长级待遇的老专家,本来可以享受最优等的待遇,而他却选择跟普通人一样。
的确,刘老师从来都当自己是个普通的科研工作者,不为名利,只为中国科技自主创新勇攀高峰!况且老先生今年已经78岁高龄,纵然白发已生,已至迟暮,仍走在科学创新的最前沿。更难能可贵的是,刘先林先生在高校的兼职薪酬已逾10年未领取,而这部分钱全部用作学生奖学金!
相比留学归国人才诸如施一公教授等全职报效祖国科技获得媒体大肆追捧报道,像刘院士这样默默无闻一生留在国内、为中国科技进步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科学家们更值得我们敬仰称道,而他们身上展现的风骨气节,构成民族的脊梁!
比如,中国防空导弹领域的重要专家钟山院士,当时在导弹专家们口中曾流行这样的顺口溜:“跟着钟山干,都是穷光蛋;就是穷光蛋,也要拼命干”,无不道出曾经搞科研的尴尬处境。即使这样,他们依然默默选择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奋斗终生!
还有被誉为“歼-10之父”的宋文骢院士,对我国空军发展功不可没,但是几乎无人知晓,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最困难时候,宋院士一度因为家庭生计困窘而在下班后摆摊卖面条,令人唏嘘。
正是这种无奈的现实,很多科学工作者选择出国谋生,其他领域的人才更是如此,但是最终人才流失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不啻为不能承受的国之殇。如今歼20的总设计师杨伟就曾遭遇这样的经历。
1990年杨伟差点出国谋生,只差签证没办好,但终被恩师宋院士深情劝留,最终得为后来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立下汗马功劳,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高性能隐身战机服役的国家!然而,倘若当初杨伟离开祖国了呢?真可谓细思极恐啊!
他们都是中国科技创新界的中流砥柱,是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英雄,必须得到国人应有的尊重和荣誉!只有识英雄重英雄,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做到“英杰辈出”,傲视寰球。
华工启明星欢迎各位交流合作
官方电话:400-9698-133
官网:www.fablabedu.com
©2017 华工启明星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