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已死?浅谈数字时代的开放与安全

社会背景

万物互联,大数据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带来了随时可以引发“社会恐慌”的安全隐患。自从美国社交网络巨头脸书被爆泄露用户数据之后,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安全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

大数据时代,我们都在“裸奔”?

隐私已死?浅谈数字时代的开放与安全_第1张图片
image

“裸奔”这种说法或许有些夸大其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确实反映了隐私保护的部分现状。比如,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繁荣了应用市场,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几款常用的APP,但几乎每个人都对下载时遇到的霸王条款无可奈何,没办法不去下载,只能被迫接受类似“允许服务商获取你的位置信息,通讯录”之类的协议。当个人用户的身份信息被收录在多个服务商的数据库里,也代表隐私有可能被更大范围地暴露在公共空间里。

安全事件大盘点

隐私已死?浅谈数字时代的开放与安全_第2张图片
image

全球关注隐私安全的警钟或许是脸书拉响的,但隐私安全事件绝不是今日才存在的。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一边享受着大数据带来的红利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惊喜,一边也不免担忧,隐私泄露事件频现,大数据挖掘个人隐私的边界在哪?

2012年,中国最大的安全软件厂商成为了用户隐私安全最大的威胁;

2013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漏洞事件和网络攻击;

2014年,某互联网公司运营药监码,触动医药行业利益;

2015年,某云服务商升级安全产品触发bug,导致部分服务器的少量文件被系统误隔离;

2016年,某国内知名地产公司因存在数据安全隐患,全部迁移至中立云服务商平台;

2017年,某支付软件年度账单的默认用户协议触及用户隐私安全;

2018年,百度、支付宝、今日头条,一同被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约谈。

被抢夺的大数据

隐私已死?浅谈数字时代的开放与安全_第3张图片
image

普通用户的个人信息之所以会成为各大企业争相搜集的“宝物”,根本在于它是大数据的原料。《经济学人》将大数据类比为 21 世纪的石油,大数据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而在互联网企业,大数据的商业价值愈发凸显。值得注意的是包含了个人信息的大数据逐渐成为互联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成为了互联网服务商最甜蜜的负担。一旦因技术、道德原因被指出侵犯用户隐私,往往会引起大规模地申讨。

平衡开放与安全

隐私已死?浅谈数字时代的开放与安全_第4张图片
image

一方面,开放是数字时代最明显的一个特征,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等行业发展离不开数据的开放。另一方面,企业、监管层等各方参与者需要共同来建设一个安全的数据环境,需要相关网络安全管理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等监管要求不断修订完善并推动落地执行。目前来看,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对于政府、企业和个人来说,都将是巨大的任务和挑战。

隐私已死?浅谈数字时代的开放与安全_第5张图片
微信图片_20180322124125.jpg

你可能感兴趣的:(隐私已死?浅谈数字时代的开放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