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日报:我只能说,我人生的很多时刻,只属于北京

第一次在北京待够15天,是大一的寒假。

那时,我以GRE住宿班学生的身份和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住在海淀外国语学校,学校环境和设施本身不错,那时觉得海淀才是北京的中心。课程中间给我们放假两天。我和室友们一起去798,去南锣鼓巷,去水立方的世界巧克力展。寒风凛凛中一起手挽手吃着披萨畅谈未来。那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当然是美国的各大高校。而北京,只是实现这些的跳板,我来不及驻足,只能拼命背着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的单词,往前走。

我到北京待得最久的一次,是2014年的暑假,为时一个半月。

一场暴雨过后,京城的树林间四处是心生的新鲜。听着热闹,看着安静。我拎着大箱子,风尘仆仆从纽约纽瓦克机场飞来,当时想着,以实习的名义感受下这座城市,是件特别开心的事。

按马克西的话说,我那一个多月是没有体会到上班族的艰辛的。想来也是,我朋友大无畏的收留了我,住在离单位三站地铁的地方,从崇文门到宣武门,即使是步行也没多远。是啊,我在这座城市开始得很顺利,实习完约朋友们一起逛街吃美食,也去了很多有趣的地方,好像一切对我来说都很容易,容易到我在心里无比自然地就融入了这里。这里可是北京啊,可大城市里的小人物,何必开端都必须是千篇一律的艰辛隐忍呢?

我也是在那个夏天遇到和我一起实习的晴天的,她也从没在北京待这么久,我们有些观点出奇的一致,比如,北京好好吃好好逛啊,我们去过段祺瑞府互拍民国风的照片,拍完饥肠辘辘的在茶花妹子吃云南菜,当一大份菠萝饭端上来的时候,我们心领神会几分钟就将它一扫光,擦擦嘴边的酸甜的油花异口同声地喊:“怎么可以这么好吃!”这才是吃饭啊,活色生香热气腾腾,相比之下,在国外吃得虽然五花八门但本质只是果腹而已。

我还在那个夏天遇到了马克西,他带我晚上去故宫外沿着城墙散很久的步,他也许从没见过我这么路痴的人,路痴到一个“北京西站南广场东”就足以让我的大脑开始无限做布朗运动。他半开玩笑地告诉我,“六里桥”之外还有“八里桥”,“北太平庄”并不是在“太平庄”北边一点,“木樨地”和“木樨园”根本是两个概念,“黄庄”和“海淀黄庄”没有任何联系,我才发觉北京的辽阔。他有天特别认真的带我去电影《失恋三十三天》里的大喷泉和广告牌,也很兴奋地说前门的那家法餐厅前面就是黄小仙儿奔跑着追陆然的桥段,我清晰地记着他准确地向我比划:就是从这里拍到了那里,镜头这么一扫而过。从那一刻起,我对北京充满了无尽的探索欲,想跟着他一起,吃遍玩遍这里所有值得纪念的角落。

你可能感兴趣的:(财经日报:我只能说,我人生的很多时刻,只属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