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留清白在人间(一)————记于谦

公元1398年,活了长达70年的朱元璋生命走到了尽头。但也是同一年,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一个名叫于谦的孩子出生了。

这个孩子将会不断的成长,最后在大厦将倾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拯救一时的明王朝。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明朝汉族人。原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史》中写道于谦七岁的时候,有个僧人惊于他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啊。”可见对他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无论如何,于谦幼年时期过得还是很美好的,他的家境不错家庭和睦,足以支持他静心读书,而且他不仅读四书五经,也读兵书兵法这类课外书。他读书时期,挂文天祥画像在墙上,并写下: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这两句话如同誓言,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承诺。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二十三岁的于谦登辛丑科进士。于谦做官时,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十分器重他,多次提拔历练他,三杨眼神果然毒辣,当然于谦也不负他们所望,在这些磨炼中成长。说起来明朝时期杨姓出名者倒是很多,无论是三杨,还是弹死劾的杨继胜,还是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后三杨去世,王振独揽朝政,明朝的宦官专权也却是厉害。在外做官之时,别的官员进京报告时,都会带点东西孝敬一下当时的太监头王振,于谦却是不带老百姓的分毫,更值得赞扬的是他不但自己不贪,还不许别人贪。后来我们常用两袖清风来形容为官清廉,这个词的来源就是于谦,他的那句:“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也终成名句。

他的所为惹怒了王振,王振打算把他关起来给他点教训,他的小教训就是判个死刑什么的。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于谦在老百姓当中的名望太好了,民众一听说他于廷益被抓起来了,立马炸了锅,又是鸣冤,又是联名上书的。王振这个太监头不得不把于谦放出来,为了平息民愤,还编了个理由给自己下台。王振本是个读书人,商有妻儿,后来实在读不下去,于是自阉入的宫,可见他心肠还是狠。为恶不少,杀人也不少,可这回他却是动不了于谦,不服,也得憋着。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英宗朱祁镇亲征。所有人都没劝住,于是带着20万精健之军,王振出发了,王振这人别的本事没有,倒是爱显摆,最终被困土木堡也大都是他之过。毫无疑问的,此战大败,20万大军毁于一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王振真不愧是当时的大奸贼,都不能叫做臣的,当然,他本来也不过是一个恶宦,幸得终被人杀掉。

这其中具体情形就不多做描述了,毕竟我们这里的主角是刚上任的兵部尚书于谦。是的,于谦又升官了,可喜可贺,还有一点,他的老板也换了,是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看过《女医明妃传》的大概对这段历史还是有一点了解的。然而此时于谦并没有那个心情庆贺,宫中乱作一团,城中无可用之军。他是时候站出来了。

因为也先(蒙古族)来了。带着太上皇朱祁镇要钱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要留清白在人间(一)————记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