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入诗知不知

        这些年营营西东,在火车上的时间多起来。不做低头族,自然有时间和心境看书记事。偶而翻开一篇凭回想默念复忆的几首诗词,圈划中多处有杨柳二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春天来了,思绪渐开。是为短引,契阔谈讌,共飨数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先秦 · 佚名《采薇 》,总能让我记起另一首出自南北朝时庾信的《枯树赋》:昔日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天道轮回,谁也躲不过。但是年轻时的痴情和迷茫,在每一个年代都是相通的。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 纵使君来岂堪折。——唐·柳氏《杨柳枝》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宋·晏几道《清平乐·留人不住》。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宋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别离伤感之情,郁郁难言。

        伤感的事情多,有趣的时光少。清·高鼎的《村居》,可能是我们儿时永远的梦了。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年纪渐长,英雄气概曾经萦绕于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如今世事政治,消磨殆尽。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清·纳兰性德《浣溪沙》

        回首往事,风雨人生,多少人间美景风流少年,俱化作禅意修行,桑梓路远。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人之相与,美人江山。白驹过隙,俯仰之间。彭殇思齐,妄作虚诞。

你可能感兴趣的:(杨柳入诗知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