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们所惧怕的,终将要面对

那些我们所惧怕的,终将要面对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周六的晚上,线上读书,开始新的章节。

大概是因为我们身体里有祖先的记忆,看台版的书,那些繁体字看着就很喜欢。但偶尔也会有几个复杂不认识的,就得事先查出来,这一章就遇到好几个。另外几位老师也有相同的感受,看得懂英文,不认识字。可能就是这些因素,读这些章节就觉得迷雾茫茫。

几位老师互相一起碰撞后,豁然开朗了许多。

读完,忽然就忆起几年前,曾经有一位教授说过,心理学学过几年后,你最终还是要看纯英文的著作。

清晨醒来,仔细回想,这些规律都是必然。

总记得很多朋友和学员在考心理咨询证时对第一章的心理学的生理基础很头疼,他们曾抱怨“让我学心理就学心理,别让我们学这些神经细胞的……”。我当时也是认同这些的。但如今,好像花了更多的注意力在脑神经科学等生理基础上。因为就目前来说,认知行为疗法还是能解决很多的心理问题,而认知行为疗法的第三第四代,就是基于正念基于脑神经科学的疗法。

当初当走上心理学道路,并深感这门学科的博大精深后,就忍痛割舍了许多的兴趣爱好。毕竟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其中包括英语,直接就隔离掉,做到熟视无睹,大脑也很配合,基本可以屏蔽英文。其实是心理明白,一旦打开英语的大门,那将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深入,这样会和心理冲突,有一种恐惧,是对时间的恐惧,对坚持的恐惧,怕来不急,怕半途而废。

但就像那位教授说的,到了一定阶段,自然而然你就觉得必须得融合中西方文化,你就迫切希望看原著了。就好像,走过很多的流派,自然而然你就走上了自己喜欢的方向,坚持了自己喜欢的派别一样,并不是你所想象和计划的。当初没有想过自己要修习正念冥想,要走后现代,要深入认知行为,这些都是基于自己的生命经验,基于心理学的发展轨迹自然而然呈现的规律。

为什么要把所有时间拿来学习那些技术,为什么那么多人急于想掌握那“十八般的武艺”?拼命的走在约课,听课,卖课的路上。作为人,我们都希望付出就能有所收获。可是,心理学,却是付出很多,未必会有收获。我们的初心,自助助人。但有多少人自助了?又有多少人能助人?一个尚且不能自助的又如何去助人?

心理来源于生活,最终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去。很多人急于的希望有所学,再有所获,可能就会有所伤。从国家2017年正式下文停止心理咨询师的考证,就标志着我国对于心理咨询师职业的起点已经画上句号。从此,与国际接轨,走上专业的起点。作为一个专业,它会有很多它的要求。你不仅要保证你人格健全,心有善良,还要保证你的支撑者人格健全心有善良。因为作为一个专业,你要补齐像欧美国家的心理咨询师一样的至少在校六年的专业知识,还有更多的其他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里,如果你是兼职,你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你是全职,你要有人为你支付足够的学费和生活成本。更重要,在这个长途跋涉中,那个给你物质支持和时间支持的人,还要给予你足够爱的力量,不然,你本精疲力竭,还会伤痕累累。因为,一个成年人,长时间缺乏自我价值,会自卑自责,加上亲人的背离,有可能就会葬身于心理学。很大一片的咨询师就倒在此。所以,一名优秀咨询师的成长,不光靠他个人,更重要还有他的环境和亲人。

而这些环境,也终将是我们要面对的,无论社会与家庭,无论兴趣还是理想,或直面向前,或从长计议,尊重心理学那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尊重自然规律。面对那一层层拨开的自己,保留自己的那份善,看见那份恶,去觉知理解,最终接纳。融于当下生活,拨开迷雾,直面畏惧,才能一路向前。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我们所惧怕的,终将要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