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

Jayden

同桌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高中毕业后,也许就和「同桌」这个概念再无交集

——1——高三与同桌

我出生在边疆,从小学到高中上都是市里还不错的学校,在那个以优秀成绩为目标,统一作息为守则的日子里,老师经常悄悄从窗户监视,爹妈时常会扒开卧室门缝偷看。于是我就想那个「住在高堡里的人」什么时候能来给我一卷胶片,让我提前知道自由的生活是什么样。

那时,同桌成了生活为数不多的调味,每换一个同桌也许就能让我兴奋很久,对方日常生活的细节让我好奇。高三那年,老师允许成绩有进步的同学,可以自己选择下个月的同桌,目的是帮助提升功课。于是我利用这个规则,在高三那年换了接近10个同桌。

人家都是牛逼哄哄,一次要打10个,我是傻乐傻乐一年换了10个同桌。

几乎每个月换一次同桌,那种感觉太爽。上次物理没考好,这个月旁边是物理课代表,这次数学有问题,下个月也许身边就是数学好。除此之外,能在短时间了解新朋友也是一件蛮爽的事。家在哪住,中午吃什么,晚上几点睡觉,用的是海淀还是黄冈。在十几岁的年纪,我感受到了形形色色的同桌,认识每个人的感受都比吃一顿大盘鸡还好 :)

——2—— 「我妈对你有点失望」

沉浸在这种新同桌的喜悦后不久,记得有一天,我的一位前同桌对我说:“那次家长会我妈知道你换了同桌,对你有点失望。” 话音刚落,我似乎中了技能,被定在原地3秒。看着那个一个月前还坐在一起的同桌,转身离去,我脑海里不断回想1个月前的美好。

日子一天天过去,天也亮的越来越早,同桌的新鲜感还在维持,但我却麻木不少。后来我才发现,我所引以为豪的交友,其实只是双方初识,甚至没有给磨合就开始急着接触下一位新朋友。

慢慢我变的孤单,发现每个人初识的第一个月都是那么相似,同样的笑话,同样的新奇。但却少了需要真正了解对方的过程。那年后我理解为什么别人常说朋友不必多,一辈子一两个就挺好。相识太多却不深入了解,走过的路再多最后发现自己只不过经历的都是相同的套路,其实对对方理解甚少。

——3——

高中毕业后,也许就和「同桌」这个概念再无交集。但幸运的是,高三那年我没能留住同桌,却切身体验到什么是交往。

今天翻看微信聊天记录,常常说话都被置顶,每一个头像背后或多或少都有过争吵,但那确实最真实的友情,经历磨合依然能包容生长。

愿各位看官,别总向往和人交往的第一个月,那里除了套路留下的真诚很少。也许每个人年少时都有和我一样的经历,但能有多少人能真正领会。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气血未定,戒之在色;壮之时,气血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气血即衰,戒之在得。”

希望同桌的你能够看见,原谅我一次,起码不再对我年少时失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