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 论教育(一)

本文的作者是卢梭,因而文章是置于欧洲的大背景之中的,与我们如今所处的环境会有所不同,不过当然也存在一些共同点。

卢梭认为,人有自然人和公民之分,在两者之间摇摆的人会导致一无所成,而我们应该做的是成为一个公民。我们当然要成为公民,因为一个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她为大环境所做的贡献,然而我认为并不能因为一个公民的身份而放弃自然人的属性。确切来讲,我们首先必须是一个自然人,也正是因为作为自然人的我们接受了这样或那样的熏陶,这样或那样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可为社会出力的公民,每个公民又保留着各自的自然人属性,统一而特异。

人生而软弱、愚昧且一无所有,生来就被上了枷锁,诸如襁褓之类,因而出世便啼哭。卢梭仿佛是反对这种束缚的,然而我在想,我们一开始给婴儿穿上衣服,帮助她们矫正睡姿都是为了给她们保暖、促进她们健康成长;倘若一开始便不干预,对于一个近乎毫无知觉的婴儿来说,难道不是意味着让她自生自灭?

同卢梭一样,我认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不能以忙或者其他借口来推卸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责任(并未当过家长,权当我站着说话不腰疼罢)。卢梭的一个想法另我很惊异:在孩子啼哭时我们或以满足她需求的手段来安慰她,或以恐吓责骂的方式制止她,于是从初始阶段便教给她们权势和奴役。按照一些心理学家对儿童的研究来看,生命在很早的时候就有意识了,那么我们的一言一行便都有可能被潜移默化,如此一来,他说担心被送入学校的孩子已然有了一些劣根性的潜质,甚至教育者对这些孩子进行教育不过是给了一些品德不好的孩子以知识,这里引个段子,“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如果真是这样,那教育者大概是在助纣为虐。不知是否那时的欧洲是这样的,至少在我看来,目前大部分孩子的可塑性还是很强的,卢梭想要强调的大概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除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其为人的道理。倘若卢梭的担心是对的,那么之后每一个准家长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教育作用了。

自然、事物、人的教育,只有最后者能为人所干预,最好三者配合一致然无法控制,用另两种配合最不能控制的。按照这个说法,我们就得从事物和人入手,然而世事难料,每个人遇到的人也不是任何人能够控制的,这两部分我们也只能够作有限的影响,但总比什么都做不了要强太多。随着个体的成长,其价值也在增长,不仅包括其自身的价值,也包括随着她的增长旁人投入的成本和关注。有一个事情是无法避免的,就是每一个人都会遭受自己不想经历的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在前期,更多的只肉体上的受伤,其实并没有什么;而后来随着思想的成长,精神上也容易受到伤害,将伤害最小化是我们所乐见的。如卢梭而言,应该尽可能早地让个体接受打磨,一者因前期所受伤害更小化,二者更有利于其成长。当然应该保护好孩子,尤其是当她处在自己无力反击的环境中的时候,但是但凡她能承受的,即使辛苦一些,也应该让她自己去接受,这是一份馈赠,泪也好,血也罢,都是能在困厄中开出花朵的,而后在未来熠熠生辉。

卢梭主张的是乡间教育,认为最好其母亲也跟随孩子去乡间。这让我想到先前有所争论的一个点:农村还是城市更适合孩子成长?古有孟母三迁,可见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其实这倒不是个你死我活的选择题,但是倘若真的要选,我会更偏向于农村。育人之本在于为人,这一点农村的环境要相对简单些,对于人心的教化还是很有作用的,只是事实上,这样的环境难免趋于浅薄,还须引导其阅读为上。等到稍大一些,性情上的东西基本定型之后便可以去接触与农村有别的城市了;倘日后城市发展得更为文明而有秩序,在城市中成长也未必不可。

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尽可能让她接受她所能接受的温度,因而洗热水澡时温度要尽可能高,只要还能承受就可以,这样日后孩子对于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会更强。这就跟第一次给手机充电一样,要尽可能用到没电才充,并且尽可能充得足够满,其实是一个最大值和最小值的限定,这个范围越广,相对应的承受力也是越强。关于孩子要穿宽松的衣服,我是非常同意的,不要说孩子,我们如今也是比较喜欢宽松舒适的服装,毕竟没有人会喜欢被束缚的感觉,而这种着装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自由,孩子的成长更适合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她们不应该被局限,但是可以被引导。

在小孩的眼中,很多东西都是未知的,而其中一部分又会令人感到害怕。卢梭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以增强孩子的勇气,即面具法,其实是一个逐渐熟悉和适应的过程,同时也了解可怕事物的本质,那么这种恐惧便会逐渐被消除。婴儿从出生起就自然获得交流的能力,只是前期用手势(主要是表情)和声调交流,确实如此,我觉得侄子侄女都是表情帝,因为他们怎么想便自然而然地表现在脸上了,他们不说话我们也能轻易知道他们的想法,而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们会习得掩饰的能力,所谓的不动声色,因为后期他们已经可以用语言来交流了,生动而自然的表情仿佛是婴儿的特有专利。可我觉得,更多的时候不必太过掩饰,即使作为一个成年人,也可以用表情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毕竟那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领,生动而形象;整天板着个脸倒显得特别没意思了,谁会喜欢对着一个面瘫呢?反正我是不太喜欢面瘫的自己,很多时候和孩子们学习学习还是很有必要的。

婴儿在早期几乎没有精神的需求,主要是物质上的渴求,其不满足会导致啼哭,发育不完全的感官致使所有不能满足的体会皆归结为痛苦。在我看来,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实在没必要割裂得过分,毕竟婴儿所有物质上的满足最终给她们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愉悦。卢梭把孩子的啼哭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为请求,是对成人的依赖;后期则是命令,此时表现为驾驭。应对孩子的长久性啼哭,他有一个很好的建议,便是不要理会。人对外界做出一定的行动一般都是为了得到回应,而当她意识到这个动作不会获得她想要的回应时便会予以放弃。现在看来,这种方法貌似是可以施行的,并且可能行之有效。

教孩子说话不可操之过急。每个个体都有自己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我们所知的常规是大部分孩子的成长截点,但是很显然,有一部分孩子并不按照这个进度走,有时她们开口说话早,有时她们又比同龄人更迟才能走路。在教孩子这些生活技能时我们会着急,是因为孩子偏离常规,可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总归都是能习得的。卢梭说不要教孩子讲超过她们思想的词汇,这让我想到该不该在小的时候教她们读诗背诗的问题,我认为是可以教的,前提是她们并不排斥。暂时没理解内容是没有关系的,至少有记忆在了,等到她们长到可以理解的年纪时就会豁然开朗了。同样地,我们在接触到一些东西时经常会似懂非懂,可终究会有一天,自然能理解那些内容;而即便是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解读也可能完全不同,我们从来都是在不止步地更新的,早一些铺垫,未尝不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弥儿 论教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