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无故事》| 复杂人性深处的执着之心

《纸媒无故事》| 复杂人性深处的执着之心_第1张图片

文/马 季

中国当代叙事正在步入一个相对尴尬的区域,社会生活的异常丰富和复杂,个人经验的稍纵即逝与自我怀疑,以及读者疲惫的阅读心态下对文本有限的耐心,这些累积在一起构成了对写作价值的拷问。小说家遇到的问题不仅是怎么写和写什么,给谁读,也是个很大的问题。有鉴于此,写作者不无焦虑,面对社会审美趣味所发生的巨大变化,面对网络时代作家与读者关系的平面化,是从自我出发走向大众,还是以社会为起点回到个人的经验世界?写作立场提前决定了作家的叙事方式。

我以为,陆渭南长篇小说新著《纸媒无故事》(江苏文艺出版社,2016年10月版)正是在这样一种人文环境下创作的一部作品。这部小说曾经几易其稿,不仅在结构上,而且在人物塑造上都有过较大的变动,这所显示的不单单是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其中也包含作者对文本呈现的焦虑,即文本对现实的把握是否得体,日常经验是否会遮蔽生存真相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恰恰显示出这部作品对现实的追问与探寻。

当然,无论题材和角度如何变换,文学的“人学”属性不会改变,需要改变的是作家对生活的重新发现,对不同环境之下人的生存状态的问切与关怀。一部成熟的现实题材小说,必然是从时代的角度出发写人,而不会把讲故事当作终极目标,题材和故事只不过为人物提供展示躯壳的空间。从这个角度上看,《纸媒无故事》观察媒体从业者,但并没有写成一个纸媒产业变迁史,而以一家传统媒体在信息时代和消费时代的巨变为引线,展现人性在俗世伦理中的精神失态与肉体失重。毋庸讳言,变幻莫测的生活让人们置身于现实与虚拟的双重问询之中,它已经超越了镜像,直接呈现为现实中人对想象之物的模仿。法国人文学者勒内•基拉尔提出的“摹仿性欲望”似乎解释了这一习以为常的奇特现象:在现代社会中,“文学与生活已经合二为一,不是因为文学摹仿生活,而是因为生活摹仿文学。”

媒体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所以“纸媒无故事”的潜台词是:纸媒故事不断。借助媒体新旧变换的背景,呈现复杂的人性,正是这部小说的叙事核心。互联网时代,传统平面媒体遭遇数字媒体的巨大冲击,读者和发行量急剧下降,提供重要资金支持的广告收入也大幅度下滑,地方报纸的定位陷入迷茫。围绕办报方针的变化,《楚汉日报》在保持新闻特色和贴近市场中进行着艰难的抉择,向外四面出击,吸引房地产企业投放广告,同时兼顾社会新闻,向内则实行采编体制改革。一直担任报社时评部主任的楚汉才子阚三强深陷这场变革的漩涡中,多年来的岗位深耕和文字功力更令他身上本来就有的媒体人的傲气更加明显。在从写时评到广告部负责人再到副总编的职位升迁过程中,他一路见证了从领导到一般记者编辑围绕权、钱、利所进行的表演,而他也不由自主地成为其中的一员,与各怀鬼胎的周慕凡、陈学东、曹特特、徐素凤、姜岚等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当他们各自苦心孤诣地在广告经营、社会焦点事件处理等方面试图谋取自己的利益时,而那些广告业主也不过是将他们当作自己手中的筹码。

媒体转型和俗世伦理呈现出的人性的真实面孔,作为时代变迁留下的重要证据,其复杂性正是小说世界最为关切“人类”动向。作者以此切入日常生活的细部,勾勒出时代经验“剖面图”的细微纹路。小说选取的故事背景,是一家地方日报从稿件采访到编辑和排发运行的过程,小说中的人物外出采访、写稿、处理群众来人来访等的经历,过程,反映着媒体人员的日常生活,也折射出媒体转型过程中的多重矛盾以及从业人员的心理状态。阚三强在岗位转换中看似漫不经心却掩藏不住内心的波动,周慕凡升至领导岗位后通过放开签字权激活内在活力的改革以失败而告终,纷乱的内部秩序带给他的是萧瑟的失意;报社集团内部为了广告份额竞争的头破血流,每个人都试图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份提成;当一篇不公正的报道引来群众上访,从记者、编辑到签发领导千方百计解脱自己的责任……凡此种种,小说将外界看来颇有神秘感的媒体内部的运行机制和日常生活公开宣示,在并无倾向性的叙述中显示了作者的立场,同时也增加了小说的“看点”。作者试图和读者共同探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媒体的神圣性如何才能得以坚守?在日常秩序的一地鸡毛之中,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怎样的角色?小说看上去极具讽刺意味,但又何偿不是在引发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

小说里的阚三强这个人物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他心怀高远理想,在现实面前无法实现,不得不随波逐流,但又不甘于堕落。他曾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伯乐的赏识下进入报社。尽管他深谙报社的内部体制,但是社会和市场的变化却又完全超出了他的生活经验:“第一次见识房地产专职创意人员做出来的宣传方案,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至于活动嘛,明星,Out了;演出,Out了;万吨土特产大派送,Out了;所有公交站台的宣传栏、交通要道的电子大屏、加油站的滚动字幕,全部Out了;就是租几架小飞机航拍、撒花、撒传单,也Out了。”那么,现实语境中到底还剩下了什么?当有人在媒体转型过程中提出“报纸是毛、广告是皮”的办报观念时,阚三强还在强调“新闻不死,新闻人的专业精神不死”这个传统纸媒有史以来的存在价值。他对社会的认识相对朴素简单,常常处在一个被欺骗的位置上,相对于陈学东与房地产公关小姐董小宛权色交易的苟且,老阚与同学姜岚的畸恋却被偷拍之后用作房地产公司与他讨价还价的筹码;他从未想过通过手中的权力与房地产公司阴谋博取利益,但在两家公司激烈的火拼中,却发现只有他置身事外。小说的结尾以阚三强的晋升为社会留下了希望,他的命运成为媒体行业变革和媒体人心路历程的投射。

最后说一说这部小说的语言,用一句时髦的话讲,语言即是小说的颜值。语言的鲜活程度发端于作者的内心世界,你是笑着写的,还是皱着眉头写的,读者只要瞄一眼就能作出判断。我相信,当你读这部小说时,你会笑,但却是皱着眉头的,因为它传递给你的不只是轻松,也有一份沉重,那是对理想的执着之心,更是对媒体的热爱之情。


感谢与你在这里相遇,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点个赞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纸媒无故事》| 复杂人性深处的执着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