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上个月,迪士尼英语这一曾经的青少年语培“独角兽”,宣布永久关闭。除了疫情原因,迪士尼英语的退出,也折射出这一类教育机构共同面临的生存危机:跟不上用户需求变化、品牌溢价等优势丧失、以及线上教育成未来趋势。作为整个教育生态里的重要一环,教育培训机构的行业大洗牌,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有一定的启发:它需要我们明确真实需求,理性选择,帮助孩子适应新的教学方式。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张楠 编丨Jennifer
6月22日,迪士尼英语在其官网发布《致迪士尼英语学员及家长的一封信》,正式宣布了永久关闭的消息,并附上详尽的退费流程,体面地跟大家说了再见。
简单科普一下,迪士尼英语(Disney English)主要面向2-12岁的孩子做英语启蒙,强调外教师资,课程内容加入米老鼠、唐老鸭等全球流行的儿童IP,打造沉浸式故事讲述环境,注重孩子的娱乐体验。
2008年,第一家迪士尼英语学习中心于上海开业。截至2020年6月22日宣布正式关闭,在全国共有26家线下学习中心。
官微宣布告别的推文评论区里,竟然几乎全是家长“零差评”地惋惜,甚至隐约透露出“愿一起渡过难关”的决心来。画风意外地有些温情和伤感。
要知道,从去年开始就频发的教育机构倒闭事件里,“机构人去楼空,家长追责退费无门”才是这种前情的惯常剧情走向。
可从家长视角,还是不免感到一阵困惑:环境高大上,孩子学得开心,纯外教的师资力量......口碑这么好的迪士尼英语,怎么还是难逃退场的命运?
从市场规律看迪士尼英语的关闭,能找出各种合理的解读:
资本寒冬,合规成本,做教培越来越难;
线上教育抬头,疫情下更显优势,线下机构举步维艰;
就企业内部看,可能对于靠IP变现就盆满钵满的迪士尼英语来说,“重服务”的教育板块,投资回报率也不够高。
赶上疫情,外教进不来国内,线下学习中心无法开业,倒下也合情合理。
但从家长“零差评”的惋惜中,还是隐隐感到一阵矛盾。口碑好,却不一定活得好。身边的妈妈朋友却一语道破,“我们爱它,但我们也确实不需要它了。”
爱的理由是,不管是打磨课程、提供服务还是最后的告别,迪士尼英语始终是非常“良心”的。
2008年,迪士尼英语第一家线下学习中心在上海开业。那时候家长们对于英语学习的认知还处于混沌状态,“英语启蒙”这一新概念,几乎就是伴随着迪士尼英语及其同期机构的出现而被家长们开始熟知的。
背靠迪士尼集团(全称“华特迪士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迪士尼英语还可以借助那些已经被市场验证流行的卡通IP,冠以“母语式”教学的概念,讲好自己寓教于乐的启蒙故事。
还有“外教”这个当年的稀缺资源,完全精准命中了家长们对优质教育资源“人无我有”的需求点。
也因此,这批开拓者很大程度上帮助国内家长提高了认知水平甚至是操作能力。但如今,带娃读个原音绘本对魔都妈妈们来说似乎已经是基础操作了。
不需要的逻辑也已暗含其中。妈妈们都能自己来了,干嘛还要动辄几万送孩子去机构?即便还是需要花钱,且不说日益丰富强大的线上课程,英语启蒙的资源越来越丰富了,绘本、有声读物、英文广播、原声动画片不香吗?
市场变了,英语启蒙已经从开疆拓土的年代发展到了充分竞争的时期,市场红利不再,专业与大众的信息差距也在逐渐弥合,而迪士尼英语却没有从中国用户的内在需求和市场发展思考问题,没有迭代产品,没有体系化的课程,没有挖掘用户的复购需求。
迪士尼英语官方给出的理由是“近几年线上英语的发展挤压了自己的生存空间”,这当然是很重要的原因。
不过长远来看,迪士尼的退场,可能更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当年足以打造壁垒的几大优势如今都吃不开了:外教不稀奇了、品牌溢价没有了、 纯娱乐方式终究拼不过刚需。
失去了“护城河”的迪士尼,失守并非无法预见。
但迪士尼的退场,仍然是值得讨论的。为什么?从“追责退费”到“惋惜遗憾”,真正为课程买单的家长和学生,却只能被置于被动接受的尴尬处境。
独立于学校、家庭之外的教育机构,其实也是整个教育生态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些正在这个行业引起质变的波澜,对于家长们来说,同样值得关注。
那么,这个行业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作为消费者,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细数起来,迪士尼英语的倒下,仅代表着这一类型教育机构的生态与危机。放眼整个教育培训市场,真可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去年年初,“资本寒冬”的说法就眼见成了现实。
一度风光无限的在线少儿思维训练机构“成长保”,少儿英语大品牌“韦博开心豆”,老牌全国连锁机构“爱乐乐”接连退场。就连势头最盛的行业独角兽“VIPKID”也一度被传“融资困难”......
到了今年,开年就赶上疫情,更是加剧了这场淘汰赛。
资金链本就薄弱的中小机构撑不过去也就算了,2月6日,存续12年的IT教育龙头“兄弟连”也倒下了,宣布“北京校区停止招生,所有员工遣散。其他校区独立运营,自负盈亏”。
仅一周后,完美卡位“大语文”风口的明兮语文同样通过一封创始人公开信宣布结束运营;紧接着,同样成立超过十年的“百弗英语”传出倒闭解散的新闻,同时因欠费等问题深陷纷争。
直到前段时间,那篇刷屏了朋友圈的《海淀黄庄熄火了》,终于把这些教育机构的艰难一并打包摆在了公众面前。
虽然放至全国,北京的海淀黄庄也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在上海,就找不到这样一个“方圆2公里就能完成从幼儿园到博士”的地界。)教育机构,更像是魔都家长们生活方式的一个环节,或零星或密集地嵌在一个个繁华商圈里。
尽管分布得不如黄庄那样集中,但我们仍然能注意到,往日商场里的机构门店熙熙攘攘挤着等孩子下课的家长们,现在则是大门紧闭,清冷异常。
而他们中的许多家,可能再也不会开门了。
可是,他们又有多少,是真的败于疫情呢?从他们的密集退场,这个市场的变化趋势其实不难发现。
1 .野蛮生长的时代过去了
教培市场尤为明显的“长尾效应”,让这个市场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逐渐鱼龙混杂,不少想赚快钱的机构草草入场,不仅让家长和学生们深受其害,也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知乎上有个浏览量接近300万次的高赞问答:“为什么教育机构都像骗子?”
总结下来,除了多次出现的“教育机构是生意,生意就必然要逐利”的结论性观点,其他的吐槽基本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创业门槛低,很多教育机构创始人并不懂教育;
教学本质让位于资本逻辑,业绩至上,“刷单”丑闻频出;
夸大宣传,虚假承诺,师资造假成重灾区;
一味追求“短平快”的教学套路,要么“孩子开心”,要么“迅速提分”,很少关注教育逻辑;
老师们被“转续拓”(转介绍、续报、拓科)支配,相比教学质量,更关注“嘘寒问暖”;
靠迎合新鲜概念打造的课程,用编造光鲜简历组成的师资团队,充斥在这个行业里,并随时上演着“劣币驱逐良币”的戏码。
2018年初,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整治力度之大,让这一年一度被称为“教育机构专项整治年”。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些“劣币”机构。
“时代浪潮褪去,就知道谁在裸泳。”不光是作为消费者的家长,那些真正沉下心来研发优质教育产品的机构同样期待着这一次行业大洗牌。
虽然许多问题仍然无法根绝,但显然,这种野蛮生长的时代要过去了。
2.线上教育仍是未来趋势
若说到疫情对教育机构最大的影响,莫过于线下机构了。
根据经济观察报的报道,从今年2月1日至6月16日,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就有18885家线下培训机构注销企业。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原本因为盈利模型一度被质疑不稳的线上教育反而彻底从寒冬走出来了:仅第一季度,国内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已达4.23亿,什么概念?大概每10个中国人里就有3个在使用在线教育产品。
哪里有用户,哪里就有资本。2019年还在为搞不定“资方爸爸”发愁的在线教育机构,今年在疫情的魔幻引流下,不过半年就已经实现了超过百亿的融资额。
这种情况下,家长和孩子们不管怎么吐槽,可能还是不得不接受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得与“网课”同行。
虽然线上教育产品的确还有很多问题存在,线下教育机构肯定也不会被完全替代。但显然,经此一疫,线上教育的占有率一定会逐步上升。
3. 教育产品需求逐渐个性化
“迪士尼英语们”的倒下,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变化。就是那些不够“特别”的教育机构,可能对家长们来说已经不够有吸引力了。
以英语这样刚需的学科类培训为例,有“北美外教在线一对一”的VIPKID,打通了“外教”这个英语培训中的老大难问题;瑞思拿到英文原版分级阅读素材,学术分级,贯通K12;还有一些主打“小班课”的培训机构,期望打造同伴对话增多孩子张嘴练口语的机会。
这里面都是家长对英语教育产品逐渐多样的真实需求:纯正、进阶和张嘴。
尤其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家长对于教育培训这件事的认知早已不是当年的“尝鲜”阶段:
有的早已经把目标放在了培养native speaker,地道的发音之上还要语言背后的思维习惯;
有的是希望藉由老师单独辅导真正关注孩子的能力养成,比如批判性思维等;
有的则可能因为孩子的学习风格在学校无法完全适应而选择更多元化的课程。
刚需的学科培训外,一批批兴趣类的、拓展类的课外班就是在这种诉求下诞生的。音乐、美术、体育、编程都是。
也就是说,个性化,是市场对课程逐渐趋同的教育机构们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家长和孩子在视野扩大后必然衍生出的期待。
教培市场这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其实从本质上说,确实“洗牌升级”、“大浪淘沙”的意味更重。但这些变化,却不一定必然导致我们作为消费者之后面对的教育机构会更“良心”、更“稳妥”。
在教育培训行业,教育本质与资本逻辑的博弈、课程质量参差不齐等,仍然是这个市场长期存在的问题。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又当如何在变化中提高判断力,帮孩子选到真正值得的教育培训机构呢?
1.明确真实需求,理性选择
机构倒闭事件频发,才发现买课堪比买铂金包的“豪气”妈妈真不少。原本一年学费就不低,少则几千,多则上万,还有不少会在“优惠”、“课程包”等诱惑下选择直接提前缴费的。
爱是真的,盲目也是真的。
有很多人因为“生意”本质而质疑教育机构,但在外滩君看来,这本无可厚非。但“挣钱”与“圈钱”还是有区别的。在采访多家教育机构的经历中,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是,不图“圈钱”的机构往往不会着意放大家长的这种盲目和焦虑。
而对家长们的启发就是,在面对机构的营销宣传手段时,优先考虑我家孩子的真实需求是什么,眼前的这套课程产品是不是匹配,这样做出的判断和选择才更理性。
怎样才算匹配?孩子有兴趣学,并在这项课程的能力上有真正的内在提升(不是涨分),关注询问孩子真实的学习状态,保持和老师的互动交流,掌握孩子在班级里的水平等。
市面上有不少试听课体验课,可以多了解和判断,课程都有回看视频,家长可以自己看视频了解和分析。
2.帮助孩子适应新的教学方式
线上教育的兴起,已成时代趋势。我们再怎么吐槽网课,到了今天,也得开始接受并试图在这方新天地里学会做判断。
经过这么多年的了解,大家对于线上线下的优劣势已经可以看得很清楚:线下优势在于监督、反馈、互动,但受制于物理空间限制,通勤、安全等都是现实问题。
与之相对的,线上的优势亦非常明显:打通物理空间限制,省时、省事;连结全球优质资源,师资、教资更好;一对一、一对四的班型更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化发展。
因此,在学科类培训、编程这些比较标准化的学科领域已经形成了很多成熟的线上课程,但像钢琴、戏剧、书法这些素质教育类的课程,受场景的限制,全面线上化难度仍然很大。
不过,经过上半年的体验,家长们最担忧的是,长时间面对屏幕,又没有线下课的氛围,孩子注意力很难集中;老师课堂节奏把握不好,互动难,孩子吸收很有限。
建议家长们在选择时,帮孩子尽量选择线上课已经打磨得比较成熟的机构,不只要看老师的背景,更要重视机构的服务整体性,是否教学服务到位,线上监督紧密,提交作业便利等。
另外,还可以在陪同孩子上课时,自行增加互动环节,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短时间内,线下机构还是因疫情无法恢复正常营业,我们也无法确定这场疫情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家长的意愿选择,但就目前周围家长朋友们的反馈来看,未来常态中,线下仍是主流,线上作为补充,占有率逐步提升,最终形成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3500+篇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