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本有更好的路走》《杨元庆会不会掉队》《少帅杨元庆》

我采访的第一个知识英雄是1997年的杨元庆(见《少帅杨元庆》)。2004年,我坚决地不看好联想收购IBM PC,但杨元庆两三年后交出的靓丽业绩让我闭了嘴,并暗自老乡的魄力和执行力,击节叫好。今天,杨元庆遇到困难,我当然要相信他能挺过去。

联想本有更好的路走(写于2004年)

我一直认为,联想现在重新进入互联网也不算晚,而且,一定能成功

1999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篇名为《杨元庆会不会掉队?》,当时正值互联网高潮,我当然希望杨元庆不要掉队。没过多久FM365.com就从香港股市套现28亿港币,2001年,联想又从AOL那里圈到了1亿美元。钱是够多了,但Fm365到2003年便宣告彻底失败。

联想在互联网上毫无作为,坐看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盛大、九城一批互联网公司崛起。1999年,大家已经在谈了后PC时代了,直到今天联想还花137亿购得IBM PC 53亿的负资产。

我一直认为,联想现在重新进入互联网也不算晚,而且,一定能成功。但联想好像已经对互联网退避三舍。

2002年,我写过一篇文章,篇名为《联想何去何从》,我当然希望,联想能继续保持1996年之后高速成长。但我当时就认为,联想大规模投入研发投入,风险太大。杨元庆不这么看。他认为不投入研发,风险更大。

但是到了2003年,他不再坚持了,联想全线收缩在研发上的投入。并在2004年,卖掉了亏损的IT服务业务。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都无极而终。绝对匪夷所思的思的是,通过“花137亿购得IBM53亿的负资产的PC业务”来实现国际化的联想。

宏基也曾有国际化的梦想,但最后铩羽而归。但坚信“气长永续和失败是常态”的施振荣早就做好了失败的准备,宏基在台湾大规模进行风险投资,2002年,宏基最不好的时候,他的投资收益救了常亏不止的宏基。联想一直学宏基,在风险投资上,为什么就不学学宏基。在中国,做风险投资最成功的是IDG,2003年,他们在中国就赚了4000万美元左右,今年会赚得更多。相比IDG,联想更有机会成为中国风险投资的老大。

联想当年成功,是因为它坚持现实主义地做贸易,和中国国力支持下的企业实力相匹配,所以,它成功了。柳传志已经投资的房地产和餐饮,我认为都能成功。但这次用137亿(联想整个市值仅188亿)去赌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实在让我无论怎样想,都想不明白。我希望,这次是我错了。如果不幸被我言中,那联想的路,也就只好当此为止了。

中国企业做到联想这个规模,确实会遇到瓶颈。如果确实不知道,下一步该怎样走,最现实的办法一个公司拆分成若干公司,分头去探路。宏基在2002年一拆为三。联想也一拆为二了,但郭为分走的盘子,仅是联想总盘子的十分之一左右,只能算是剔除了分销代理业务而已。

杨元庆会不会掉队(写于1999年)

1996年,杨元庆踏进美国硅谷一间Internet公司机房,他的第一个感觉是应接不暇,看到很多大的机柜,但具体搞不清楚它们都派什么用场,也没太想搞清楚,1996年的杨元庆满脑子都是怎样在中国打败IBM、Compaq,成为中国PC第一,Internet无法进入“内存”。

工作人员一面领着杨元庆参观机房,一面向杨元庆介绍自己也是刚刚搞懂的“服务器、TCP/IP协议、解析、网站、主页、IP地址”等概念,杨元庆不光看不明白,也听不明白。杨元庆当时的关注点在怎样降低PC的管理成本,缩短时间成本,再一次掀起降价的狂飙。整个1996年,杨元庆领着国外品牌连续四次大幅度降价,杨元庆当时的兴奋点在“万元奔腾”上。  

所以,尽管美国朋友很热情,讲了很多,但杨元庆没记住多少,给杨元庆唯一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工作人员通过Internet将一张《人民日报》从计算机中调了出来。

杨元庆此番去美国做商务考察,原本和Internet无关,但他去的时候碰巧赶上Netscape上市,整个美国业界为之沸腾了,同行见面就大谈Internet,谈Netscape股票涨了多少,这惹得杨元庆不得不去硅谷专门看了几间Internet公司。但是,就像在上述那家Internet公司一样,杨元庆虽然感到了Internet的新鲜,但没感觉到Internet跟联想有什么关系。一是,因为“当时中国Internet发展得不是很好”;二是,“我当时的站位还没有站得那么高,感觉自己只要卖好PC就行了。”

杨元庆前来报到

正式同Internet“第一次亲密接触”,杨元庆一上去就晕了,“都是英文站点,我眼花缭乱,而且,速度特别慢,一个操作很长时间没有反应。”坐在机器旁,全神贯注又一脸无助的杨元庆总是不能确定到底是自己操作不对,还是自己已经“掉了线”。

勉强看过几个最著名的网站,看不出个所以然,杨元庆就开始给自己在美国的同学写E-Mail。促使杨元庆1996年从美国回来就上网的原因是,他在美国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向他讲通过E-Mail联系有多方便,而且,同学中,还有人专门负责做了所有上网同学的Mail List,杨元庆的第一封E-Mail就是通知那位做“在线同学录”的校友,“杨元庆也上来了,别忘了我”。

这封信写得很短,因为,杨元庆不知道上Internet要花多少钱。当时整个联想电脑公司一共就在BTA申请了两个帐号,一个放在研发部门,一个归杨元庆用,原因一是“不知这里面的深浅,不知道要花多少钱;二是,“如果大家上班时间到处浏览,正事就被耽搁了。”

第二天,杨元庆再次连上Internet,一大堆“数字Hello”涌了过来,虽然没有声音,也让杨元庆倍感亲切。同学叙旧是人生一大快事。杨元庆的同学中有人将1981年到1985年写就的班级日志全都扫描放在了Internet上。杨元庆当初在班上有个外号叫“快马”,他自己都忘记了,此时再从Internet上提起,勾起了他对于往事的许多回忆。“每一次同学聚会,Internet上都有了解;每到一个地方出差,网上一说,朋友就能帮你安排行程。”“繁忙的工作之余,听到远方朋友的消息,让人快慰。”这个阶段,吸引杨元庆不断上网的最重要原因是收发电子邮件。  

现在杨元庆办公室里放了两台机器,一台收发公务的Mail,一台收发私人的Mail。

张树新请我到他们那里看看。  

1997年暑假,杨元庆被张树新请到瀛海威谈合作。谈之前,总要先显示一下自己的实力和未来。

张树新一面指着嬴海威新装备的SUN服务器,一面向杨元庆宣讲瀛海威的Internet未来。杨元庆看着瀛海威机房里那些连来连去的机器,感觉瀛海威有点像个通讯公司,“和我们做PC的不是一个行当。”“那个时候,通讯和计算机隔得还比较远,我还没有仔细想过两者是不是有融合的机会。”

对于张树新的Internet热情,杨元庆一方面肯定Internet是大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感觉Internet不会像张树新说得那么快,“我当时没法想到,两年后联想整个公司都应该以Internet作为战略方向。”

张树新找杨元庆看中的是联想PC的客户资源,杨元庆愿意去,是因为张树新能为联想PC用户免费提供上网时间。因为联想PC是第一,瀛海威不是ISP的第一,所以,瀛海威之外,杨元庆另外又选择了两家ISP为《联想幸福之家》提供上网服务。三个ISP都为联想PC提供了8到10个小时的上网时间,但是,这些ISP当时的能力都很小,联想PC一个暑假就卖出了几万台PC,几万个用户一上来,这些ISP很快就瘫痪了,最后能运行的只有一家。  

此次和ISP合作,是联想PC第一次和Internet“亲密接触”。但是,直到今天,杨元庆依然认为,那次和三家ISP合作对联想PC促销有一点作用,但作用“不是很多”,因为当时“Internet上没什么中文内容。”

网上聊天自己当真就行  

1999年5月11日晚七时,www.legend.com.cn网上直播室,刚刚荣获“五四青年奖章”的杨元庆在线回答来自网友的提问。

………  

网友一:您是否有步入政界的想法?

杨元庆:从来没有步入政界的想法,即使想,别人也未必欢迎。  

网友二:你认为什么是男人的成熟?

杨元庆:男人的成熟就是不轻易做出决定,一旦做出决定,就坚决做到。  

网友三:你想当总裁吗?

杨元庆:不想当总裁的副总裁不是一个好副总裁,但是我现在还没有这个能力。  

网友四:你长得很帅,又有成就,是否有好多女孩追求你?  

杨元庆:恰恰不知道是“帅”,还是“成就”出了问题,所以没有得到什么女孩子的垂青。

网友五:杨总,听说你对下属非常苛刻,经常骂人,是这样吗?  

杨元庆:我对下属员工,严格得近乎苛刻,但我是个讲理的人。

………  

杨元庆对这次网上交流感觉很好,认为很有必要。对于特别不友好的问题,杨元庆说,他有不回答的权力,“屏幕滚动得很快,没看见那一条就完了。”  

但是从杨元庆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还是在竭力让网友满意,“网上对话既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同时也力求不失幽默。我知道在这里要有宽松的气氛,不能讲官话。”“这里当然也要有一些玩笑的成份,真正的聊天室可能玩笑的成份更重一些。”

杨元庆去过真正的聊天室,但“只是去过、看过、没有做过”,那次是在中国队又输了之后,在家里看完球的杨元庆想听听众球迷都怎么说,就进入新浪体育沙龙聊天室。“挺好玩的,怎么骂的都有,我当然没有参与。”“工业化社会,人的圈子越来越少,聊天室增加了一种新的沟通方式,了解别人的方式,让孤单的人感觉到了和大家在一起。”杨元庆进聊天室的时候,当然没用真名,他的解释是杨元庆三个字输入起来太麻烦,所以,随手敲了三个字母。  

但五四网上交流那次,杨元庆还是希望大家尽量用真名。那次,他上来第一句话就是,“我已经看到刘韧的名字了,如果大家用真名提问,我将优先回答。”可惜的是,那次,使用“刘韧”这个ID的并不是我。这次采访,当我告诉杨元庆这件事的时候,杨元庆哈哈一笑,“我自己当真就行了,没什么关系,我和刘韧想说的悄悄话,咱们见面再聊,在Internet上,连男的女的都分不清,没办法都当真。当然,那天,对于严肃的问题,我的回答是严肃的。”

“Internet就是一个自由的论坛,它从来都不是一个安全的设施,要安全,自己的Intranet安全,要开放,要和更多的人互联,则只能是不太安全的Internet。Intel的CPU可以有序列号,微软的操作系统也能弄一个序列号,其它东西不能弄吗?网卡、硬盘都可以做记号的。”

我没办法保证领先

杨元庆没有网友,他做事情目的性都比较强,不会漫无目的在网上觅友。大家众口一词说好的新网站,杨元庆都会去看一看,但如果这个网站不是他需要的,就不会去看第二次。“我时间非常少,今天没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机会非常少。”

杨元庆是个急性子,对网页一会才蹦出来一页很恼火,但是在1998年底,1999初,杨元庆每天上网浏览的时间大为增加。此时,杨元庆感到的不再是Internet的新鲜和刺激,杨元庆感到了压力。Internet不再只意味着远方的朋友,不再只意味读读新闻,不再只意味一种新生事物。Internet不再含情脉脉,它成为一种颠覆的力量,而且,力大无比。

无论是在办公室里,还是在自己的家里,杨元庆握着鼠标的手都显得很沉重,他没了冲浪的喜悦,他陷入了沉思。好不容易将PC做到了中国第一,可大家都说PC已经不重要了,卖再多也没用,现在已经是“后PC时代”了。

杨元庆看得很清楚,随着Internet逐渐融入社会,未来信息产业将会分为“信息技术业”和“信息服务业”,而今后真正接触最终客户的是“信息服务业”,不再是“信息技术业”,联想过去是做“信息技术业”的,联想原来的优势是对最终客户的了解,联想PC能够打败IBM、Compaq秘密全在于此,所以,“当然不能放弃和最终用户接触的机会,所以,信息服务联想一定要做。一则,我们已经有了相当的客户基础,一则,只有去做了信息服务,才能始终保持对客户的了解,知道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1999年以来,摆弄“注意力经济”的新浪、网易、搜狐的确吸引到了众人的注意力。尽管联想PC连创新高,做到了亚太第一,尽管联想PC利润很好,今年做到120万台没有问题,尽管第一个联想百万用了8年时间,第二个联想百万只用了一年零一个月,但这样的新闻居然没有什么人关心了。难道我们真的已经进入了“后PC时代”?

1999年,被王志东、张朝阳、丁磊等人抢去很多风头的杨元庆承认,目前,在中国,如果还有Internet企业的话,它们是做得不错的,但杨元庆又不得不说,它们的特点不太明确,“大家都集中在做媒体上,现在大家又都转向电子商务,但是,做电子商务光会链接恐怕就不行了,它还要求很多物理的东西,搞物理的这些东西,是不是这些公司的特长,就是一个问题了。比如,有效地组织物流,不能你有的东西人家都不买,大家都要的东西又没有存货。Interne是一种伟大的工具,但它不意味着一切,Internet要实现,最终还要通过物理世界,物理实体的建立决不像建一个网站那样容易。”

当很多新英雄急不可耐地想翻过杨元庆这一页,想重新洗牌的时候,杨元庆也坐不住了,他也想重新洗牌,想将刚刚在网站上取得一点优势的公司压下去。“现在在中国做Internet不算晚,正是时候,早的话,要花很多铺路的钱。”

但杨元庆“没办法保证对Internet的认识比别人高明,也不可能保证不掉队,但是我知道做Internet服务一定要体贴入微,一定要对客户有充分的了解,否则动动鼠标就算了,绝不是买了联想PC就要用联想PC的概念;后端则要看抓在手里的资源有多少,资源多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合作,决不是什么事情全都是自己做,大家比的是整合资源的能力。”

联想家用电脑现在在市场上处于绝对领先的位置,这和从1995年起,联想1+1就担负起中国家用电脑的普及推广工作有着必然的联系。1999年,联想龙腾计划在西安启动,这项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在全国1000个城市掀起因特网新生活,杨元庆亲自去全国很多城市演讲,不知这次杨元庆是不是能像上次PC的较量一样再收获一个第一,那一次杨元庆也走遍了整个中国。

采访手记

从南京大学演讲出来,轿车急驶在南京宽敞的马路上,在车上,我向杨元庆约《中国.com》的采访,我说,“时机已经成熟了,该是谈Internet的时候了。”杨元庆却出乎意料地说:“Internet市场依然没有成熟。”尽管数分钟之前,杨元庆还在向南大学子慷慨陈词联想的Internet战略,尽管联想为迎接Internet做了诸多的准备,尽管联想连续发布了Internet产品,但这些都不妨碍杨元庆对中国Internet现状的现实理解。

1999年早些时候,杨元庆好象特别不喜欢“后PC时代”这个词,他将联想的顶置盒产品叫作“起居室电脑”,不直接称呼它“信息家电”,尽管“信息家电”这个词更时髦,更容易被用户接受和理解。这大约和杨元庆是做PC的,希望PC能涵盖整个世界有关系。

现在,杨元庆基本上已经能够承认,Internet在日益树立着信息服务业的主角地位,未来整个信息产业会转到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的方向上去,但杨元庆相信,即便到了那时,“依然少不了信息技术的产业,联想将继续做好信息技术产业。”杨元庆相信“永远都有人做PC,永远都有人做PC赚钱,永远都有人做PC不赚钱。”  

1999年4月,杨元庆邀请“数字论坛”在北京翠宫饭店座谈Internet,那次座谈的谈话方式基本上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话根本说不到一块去。杨元庆所要强调的是“因特网电脑”,数字论坛觉得话语权力应该转移至“电脑因特网”,因特网是“主语”,电脑是“修饰词”。

1999年6月,联想龙腾世纪在西安启动,这个活动的核心内容是走遍全国普及因特网知识,但是,杨元庆在启动仪式上所做的主题报告内容却是联想的管理。  

1999年10月,杨元庆向南大学子描述联想的Internet未来,这个描述所用的幻灯片和6月在西安用的是同一张,这张幻灯片几乎将现在能够想到的所有Internet业务全概括了。

联想的做事风格,杨元庆的做事风格都是没想好,不说、不做。但是,Internet太重要了,有太多的人来问联想的Internet战略,所以,杨元庆不得不给大家一个说法,但联想具体的Internet战略是什么,还需拭目以待,11月24日,发布的因特网电脑应该只是冰山的一角。

1999年11月9日中午,采访完杨元庆,走出联想,又被杨元庆叫了回来,他想要我看看联想电脑公司在网上的半年总结会。今年联想PC物理的半年总结会不开了,改在网上进行。杨元庆除了要有视频的讲话以外,还要担当企业文化版版主。

据联想副总裁杜建华说,柳传志当年选杨元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杨元庆喜欢新的东西,喜欢按国外最新的方式做。一个愿意做BBS版主的领军人物难道会拒绝Internet?难道会甘心在Internet上落后?

新浪们已经走出了多远与联想的后发优势

杨元庆说,他们最多也就领先个一两年。

杨元庆所说的“一两年”,应该是指新浪们目前所拥有的每天过百万的访问人数;应该是指新浪们已经整合到的国内国外资源;应该是指这一两年所积累下的宝贵的互联网企业运营经验。  

领先的这“一两年”,应该不是技术领先,新浪们现在赖以支撑门面的网上新闻,说白了就是“链接新闻”,做链接不需要太多技术;领先的这“一两年”应该也不是指产品,用搜狐检索“张朝阳”,检索结果是“0个结果”。

提高网站访问量最主要的办法是吸引“注意力”,做广告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联想每年的广告预算高达数亿人民币,报纸、电视、广播、杂志、中央、地方、户内、户外,全方位立体轰炸,就是将中国现在所有的Internet企业广告加在一起,算一算,还抵不上联想的一个零头。联想的广告还做到了新浪、搜狐、网易上。  

吸引“注意力”第二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制造新闻”,为了形成焦点,有人甚至不惜要充当“中国首富”,还要和人比富,牟其中当过中国首富,结果……真正说起做市场,做活动,做新闻,联想应该是中国所有IT企业的老师,其它企业所差不只一点。  

新浪们真正让联想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在于这一两年运作Internet企业所积累下的宝贵经验,但是,Internet企业也是企业,也要对人进行管理,一段时期以来闹得沸沸扬扬的新浪人事变动、网易人事变动、搜狐人事变动都对这些公司的管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面对Internet,联想存在怎样调整自身结构适应因特网快速运营模式的问题,存在领导人增强Internet感觉的问题;但是面对成规模的企业,新浪们同样要学习怎样“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

1999年的11个多月来,联想股票从2元多涨到14元多,前些时候,联想在香港股市上一个运作,就拿到了10个多亿港币,资金对联想一点都不是问题,相形之下,新浪们尚还处在惊险的阶梯融资阶段,公司的价值还是虚拟的价值。去年大家还在说上市,说到美国“抢钱去”,今年,大家都不再给自己定上市的最后期限了,因为,美国的钱不是那么“好骗的”。  

在自身没有采访能力的情况下,要将Internet做成媒体,最主要靠整合传统媒体上的新闻资源,但是,当传统媒体已经注意到网站正在成为自己未来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的时候,当传统媒体已经注意到网站在靠着自己版面上的新闻和自己争夺广告客户的时候,传统媒体怎么会不对网站说不。经过短暂的网上新闻“广播”的新奇,传统媒体开始了自己的Internet行动,CNN、《华尔街日报》都是现成的榜样。传统媒体上的资源对于新浪们来说很快就会成为“不可再生”资源。

联想做内容的网站,做电子商务的网站现在已经进入了倒记时,追赶的发令枪马上就要打响。如果联想的人对你说将会在一两年内超过新浪,你感到奇怪吗?

问答

E-Mail和电话有什么不同?  

杨元庆:想给你打电话,但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E-Mail不打扰别人,不看,扔了也没关系。另外,E-Mail非常正式,都有记录,打电话不够正式。  

收发E-Mail的数量?  

杨元庆:每天发十多个,收二三十个。  

有没有些特殊的E-Mail?  

杨元庆:一个月有一两封署名或者不署名的举报,发自代理商的居多。我不太鼓励不署名的,因为有人因为工作上面的怨恨,告恶状,但无论是署名还是不署名,我总要警惕,总要对一些事实有认定,有查处。也有一些Mail是员工好的建议或者他们的一些思想,我很鼓励员工通过E-Mail直接和我交流,这表明大家信任我,我直接回复。  

发过E-Mail是否还有必要打电话确认?  

杨元庆:不能文件来,文件去,不能不打电话,不见面,很多事情,先说过了,再发Mail,大家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否则,变成了官僚。另外,写的东西容易有二意性。  

WWW看新闻和报纸有什么区别?  

杨元庆:我现在看报纸的时间多,是因为习惯看报纸,但是,当我想看什么的时候,比如体育比赛的结果,股市信息等,我会到Internet上找。报纸新闻是“推过来”的,Internet新闻我可以自己“去拉”。两者谁也取代不了谁,但恐怕未来Internet会占上风。  

Internet精神是什么?  

杨元庆:自由、平等、沟通。  

中文Internet上还缺什么内容?  

杨元庆:缺每天少了它不行的功能,缺愿意在上面花很多时间的内容。现在大多数网站都在做新闻,新闻现在恐怕不缺了。我觉得还缺教育、股市、购物。这些都是联想马上要做的。  

常去哪些网站?  

杨元庆:去新浪看体育新闻,去香港网站看股市,去各大IT公司的网站了解动向,去Yahoo!搜索。  

如果让你一个月不上网会怎样?  

杨元庆:对联想应该是很大的损失,有很多客户要丢掉了。(作者:《计算机世界》记者刘韧)

少帅杨元庆(写于1997年)

杨元庆杨元庆,1964年11月12日生,浙江人。联想集团副总裁兼 联想电脑公司总经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198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88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取得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同年应 聘来到联想集团。

1991年出任联想集团CAD部总经理。1994年出任联想集团微机事业部总经理。

  杨元庆领导的联想PC在1996年名列第一,一举打破了国内PC市场多年以来被国外品牌霸 居第一的局面,树立了中国品牌PC主导中国市场的信心和决心。

  杨元庆先后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奖”、首都青年“科技企业家之星”奖、第二届 “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业奖”。

  和许多少年得志人士的壮怀激烈不同,33岁就坐上联想集团副总裁和联想要害部门—— PC部总经理位置的杨元庆,加盟联想之初,自己并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1989年初,杨元庆投奔联想只是因为从中国科大研究生毕业之后必须要找一个工作,而 自己在研究所做论文的经历又使他不太喜欢在研究所里搞研究,碰巧,适逢联想第一次公开 向社会招聘员工,于是,杨元庆就抱着到企业做研发,伺机出国的想法来到了联想。那时出 国是一个青年最有力量的标志。

做Sun的工作站并不成功

  但联想此时最需要的并不是研发人员,而是出色的营销人员,这样杨元庆就被分配去销 售Sun的工作站。

  今天,作为成功者的杨元庆坦言:“说起来很惭愧,当时Sun的工作站卖得并不是很成 功。我们代理的这个产品不是一个好的产品。它是Sun唯一一次使用Intel386芯片的工作站 。用户使用的情况不好——要么是不适用,要么是不够用。尽管产品不是我们的,但毕竟 是我们代理卖出的产品,因此,那时卖出工作站的心情是既兴奋又内疚。一台工作站卖出以 后,就怀着补偿的心理,拼命地响应用户要求的各种服务。”

  杨元庆作为一名销售员做成的第一台Sun工作站,卖给了国家医药管理局,“你可以想 象我当时的高兴心情,但我还是认为,其实,这个客户当时并不应该买Sun的这种工作站, 买一台PC就能解决问题。当然我们还是力推把这台工作站做出去。”杨元庆话说得很诚实。 短暂并不算成功的Sun工作站销售经历,至少教会了杨元庆两点:一、一定要为用户提 供最合适的产品,“Sun的这种工作站卖起来太别扭、太不舒服”;二、服务至上。这些理 念在以后的联想PC中都有充分体现——

  例如,尽管联想PC产品线很全,但杨元庆并不希望用户买技术最先进的产品。他说,最 新产品因为软件欠丰富等原因,其实,您用的机会不太多,而且其降价幅度还很大,3个月 就有可能降10000元。Intel的CPU刚推出时价格在1700美元左右,第一次降价,就会降到700 美元左右。所以,杨元庆建议用户选择10000元左右的商用机,12000元左右的家用电脑。“ 因为这种电脑的CPU价格在100到200美元,其降价幅度已经不大,不至于造成浪费。”

  在服务方面,杨元庆追求的是可实际实施的服务。“内行看服务,重点看厂商承诺的服 务是否切实可行,‘3年上门真保修’,要在3年以后才可以检验这个诺言能否兑现。”杨元 庆信心十足地说,联想PC的服务现在国内PC领域第一,因此,联想PC今后的服务要向圈外的 海尔看齐。为此,他们特地组团参观了海尔的售后服务体系。

大学时写过小说

  就像杨元庆初到联想本想搞研发却被分去做销售一样,在当初看来,不是一个理想的安 排。杨元庆上高中最大的愿望是学文科,后来,之所以在高考第一志愿上报上海交大计 算机系,第二志愿报浙大计算机系,第三志愿报的还是计算机系,是受她母亲在合肥工大一 个朋友坚信计算机是未来发展方向的影响。

  “我们那个年代,自我意识还不像今天的年青人这样强烈。我自己总是被安排去做原本 并不是太感兴趣的工作。但我的性格是做任何事情都认真去做,力争把它做好,而不是仅凭 兴趣去做事。”

  直到杨元庆从上海交大计算机系毕业,考上中国科大计算机系研究生,杨元庆还矢口否 认自己在念本科的时候渐渐喜欢上了计算机。“当年报考科大计算机系研究生,没有立即找 工作,完全是一种求上进的表现。”

  杨元庆在上海交大紧张的学习中,依然钟情于文学,他在大学里写过小说。在我们采访 杨元庆时,杨元庆丝毫不像是在开玩笑地说:“今后完全有可能写一本小说。”我们讲是自 传吧,杨元庆坚持说,应该是一本小说。

  此时,陪同采访的杨洁说:“杨总是我们的策划总监,当我们文案写不好的时候,当我 们广告语需要润色的时候,杨总总能帮上忙。”

第一次做干部话都不会讲

  有人可能会认为,命运对杨元庆有两次他自己并不太感兴趣的安排,反倒阴差阳错地契 合了他本人内在的潜质,比如营销发挥了杨元庆极好的管理天赋等等。

  其实,情况完全不是这样。1991年杨元庆第一次做干部,第一次开会,都不知道怎样讲 话。“开完那次会,他们一定认为我不是一个好领导。”

  但杨元庆在1991年到1993年负责CAD部的短短两年时间里,所取得的业绩却足以让柳传 志在最紧要的关头,提拔他做PC部的总经理。

  由此可见,杨元庆真正的天赋在于凡事认真、刻苦去做,善于从实践中学习,而 且学得很快。杨元庆没有学过管理,也几乎不看有关公关、谈判技巧的书,但杨元庆 赢得“大单”的能力却很强。他认为,谈判的要点有两个:一是诚实;二是设计好谈话的内 容。

  杨元庆认为,对他成长影响最大的人有两个:一个是他的父亲,一个是联想总裁柳传志 。“父亲培养了我严谨、坚韧的性格以及勤俭节约的习惯。而柳总则对我能力的培养和思想 境界的提升帮助很大。另外,柳总关于‘站出画外看画’、‘鸵鸟的理论’以及‘如何顺利 实现新老交替’等对我影响都很大。”说起柳传志对自己的影响和帮助,杨元庆好像总觉得 自己没有枚举充分。

树立信任和信誉是克服困难的关键

  1994年3月,杨元庆出任联想微机部总经理的背景是1993年联想第一次没有完成既定的 目标,联想上下震动很大。当时国内计算机界也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危机,有人撰文 担心《联想还能撑多久》。

  此时,担任CAD部总经理的杨元庆恰逢以访问学者身份出国深造的机会,柳传志起先也 同意杨元庆出国学习,以便今后更好地为联想服务,但1993年底的危机促使柳传志下决心立 即启用杨元庆。

  不到30岁从来没有过经营PC经验的杨元庆突然要接手一个急待起死回生的部门,肩上的 担子不可谓不重,所承担的压力也可想而知。回想当初,杨元庆说:“我是一个不怕压力的 人,喜欢挑战,喜欢竞争。我对自己有信心。另外,我做事情喜欢轻装上阵,从不瞻前顾后 ,患得患失。”尽管现在的杨元庆可以很潇洒地如此这般慷慨陈词,但我们相信杨元庆当时 的心情一定没有此刻轻松。

  上任伊始,杨元庆首先着手建立起信任和信誉。这包括在领导和员工那里建立起信任和 信誉,也包括在客户和代理商中建立信任和信誉。“1994年之前,我们确实没有很好地建立 起信任和信誉,没有很好地在用户心目中树立起联想品牌的信誉。不光我们,那时整个国产 微机根本不在很多用户购机的考虑范围之内。今天联想PC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当前的销量 上,更重要的是,它为国有PC品牌在用户中赢得了信任和信誉。”

  “联想PC以前既做分销,又做直销。那时代理商不太信任我们。”为此,杨元庆在1994 年里跑遍了全国所有的大区,理顺流通渠道。

  对内,杨元庆在重新组建大PC事业部的时候,认真挑选精兵强将,从原来的230人中, 遴选出了150人。紧接着提高员工工资,一季度奖惩兑现一次,一改过去奖惩兑现滞后的情 况。提高员工工资和一季度奖惩兑现一次一直坚持到现在。杨元庆说:“联想的工资在国内 企业中是领先的,3~5年内,我们要做到在国内人才市场上是有竞争力的,可以从外企挖 人。”

最大的贡献是树立起联想老一辈开拓者对年青人的信任和信誉

  关于自己对联想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是一个极其敏感和难以回答的问题。杨元庆如此的 应答表现出他机敏和善于言辞的一面。

  这样一个回答至少传递了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杨元庆为联想老一辈开拓 者大胆任用年青人树立了信心,或者说,至少加强了他们更多地启用年青人的信心。这为联 想更多的年青人脱颖而出创造了很好的氛围;第二层意思是,杨元庆是一个例子。联想中的 年青人,只要埋头苦干都可以取得像杨元庆这样的成就。杨元庆的成长标志着联想愿意更多 地启用年青人。

  “我绝不会说联想PC是我杨元庆做出来的。”但如果说杨元庆给了联想任用年青人或者 说加强了任用年青人的机制和氛围,那么,这可能要比多卖出几台PC重要得多 ,深远得多。

  在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界,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感觉可能要比其它行业更 为强烈。一方面“压力逼着杨元庆进步。”;另一方面,杨元庆坦然地说:“对于联想而言 ,企业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联想现在不是人才富裕的阶段。只要是人才,联想就能 创造出他施展才华的机会。比如,我们现在做笔记本和服务器,都需要和原来做PC一样的领 军人物。至少在三五年内,在联想,只要是人才,就不怕得不到任用。”

  当我们把此番言语理解为:当今的联想需要的是10个杨元庆领军挂帅,冲锋陷阵,而不 是出现一个年轻人来替代杨元庆时。杨元庆连声说是,“是这个意思”。

  作为一个成功者,杨元庆对比他更年轻的年青人的评价是:“他们更富有个性,但由于 时代的原因,他们的吃苦精神和韧性差一些。容易浮躁,急于求成。”他对他们的忠告是: “摆正自己的位置,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杨元庆的领导方式是身体力行。他认为,必须了解下属从事的工作,并在他们遇到问 题的时候,能给予他们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对下属的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否则,当 下属遇到问题的时候,除了严厉地批评他们之外,你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不会做。”

  由于杨元庆崇尚身体力行,所以,他除去起早贪黑地工作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业 余爱好,当他的副手杨洁对他讲,应该培养一些高雅的爱好,这关系到联想的形象时, 杨元庆的解释是:在公司创业期,大家都没有做企业的经验,因此要付出更多的劳动,没有 可能拿出时间,像外国老板那样潇洒地打一打高尔夫。

最看好的外企是HP,国内的目前我还没有想好

  杨元庆看好HP,和他曾经代理过HP的CAD,并在那两年中从HP那里学到不少东西有一定 关系。杨元庆承认,代理HPCAD的那两年是他成长和走向成熟的两年。尽管杨元庆说,那时 的学习是看到一点学一点,不系统。但他还是从HP那里学会:如何做市场,如何管理渠道 ,以及如何进行商务定单处理。

  “国内的目前我还没有想好”的理由,可能是联想现在是第一的缘故。杨元庆对今年以 来 众多企业涌进PC市场的忠告是:一、不能因为你曾经做成功过一个产品,就认为你今后做任 何产品都会成功;二、做PC要没有明显的弱项才行。他对品牌PC逐渐增多的评价是:有序市 场的扩大,更有利于联想这样规模更大的PC品牌。

  杨元庆似乎更愿意从自身内部寻找自身的差距。他经常挂在嘴边的“木桶理论”正是基 于对现实差距的清醒认识。杨元庆说,我很清楚我们存在着很多差距,但我们的当务之急是 补长那块最短的木板,以盛住更多的水。1994年,急需销售出更多的机器,为此我们跑遍了 全国每一个省,在代理商那里建立起我们的信誉;1995年,随着销量的增加,发生了库存积 压和供应不足的问题,于是,我们又加强了PMC(物流控制)工作;1996年,产品成为取得 突破的关键,我们专门成立了产品部。今年,则是我们的管理年。

************************

采访手记

  关于杨元庆的印象总是和苏轼《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羽扇冠中,谈笑间,强 橹灰飞烟灭”的句子联系在一起。

  首次采访杨元庆是在1996年底,当时他正为联想PC初次登上中国PC排行榜第一的位置兴 奋不已。吃饭时,大家喝白酒,杨元庆挨个和记者们举杯,弄得我有些担心,我饭后的专访 是否能顺利进行。谁知,频频举杯后的杨元庆一点问题没有,照样地思路清晰,举止自如。那时就知道杨元庆是海量。

  不仅是在酒桌上,在任何时候杨元庆都善于和人拉近关系,没有什么架子。我和张永捷 在舟山采访杨元庆,刚坐定,他就和我们以及舟山找到了共同点。他和张永捷同岁,和我是 安徽老乡,而他的祖籍又是在舟山。一起出去爬山,杨元庆1.81米的个子,很轻松地爬上 了一块风景很好的石头后,就在上面一个接一个地拉同来的记者们合影,而最后他从石 头上跳下来时,险些摔倒。

  上次,联想在雁栖湖开会,临了我上去和杨元庆打了个招呼。他对我说:“今天也没见 你表现。”真难为他居然还知道记者不仅要写好文章,还需要表现。

  杨元庆说话语速不快,给人的感觉是,他总是在一边思考,一边言语,往往是一句话说 到一半,下半句他还没有想好。这大约和杨元庆说话喜欢用长句子,为求言语严谨有关。比 如,他在回答关于自己对联想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时,用了一个极长的句子,说完以后,当他 试图再重复这个句子时,他已经有些记不清了。他说:“你们还是听录音吧,以我刚才说的 为准。”

  杨元庆有些话说得出乎我们意外地诚实,这很不容易。

  当我们告诉杨元庆,有些PC厂商在等着领跑的联想PC犯错误时,杨元庆说:“如果他们 是善意的提醒,那么,要谢谢他们;如果他是挑战的话,那么他们现在还没有机会看到杨元 庆犯错误。”这就是少帅的本色。

  杨元庆做事严谨认真,对部下要求很严格。他自己也说,杨洁他们尽管做得很好,但从 他这里得到的批评远远多于表扬。他的这种性格大约和他的父母都是严谨认真的外科医生有 关。

  杨元庆反对浪费,这从他建议买10000万元的商用机、12000元的家用机以及努力降低经 营PC的管理成本中可见一斑。他的这种作风来自于他从小家境并不宽裕,月初父母给的零用 钱,月底又被收回买菜。

  上海交大和中国科大都是出国风气十分浓郁的学校,杨元庆的同学中在国外的要比在 国内的多。杨元庆说,在他的同学当中,只要是想出国的,最后没有出不去的。在联想工作 时,杨元庆也有两次出国机会,一次是他自己联系的,一次是联想派的,但最后由于各种原 因都没能成行。

  现在的杨元庆认为,经营管理是真正的大事,而在国外,中国人几乎没有做经营的机会 ,只能是做研发。看来,杨元庆既有当初没有出国的遗憾,也有在国内奋斗的庆幸。

*****寄语*****

找伯乐与找千里马

  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柳传志的慧眼识英才就没有杨元庆今天的成功。据联想常 务副总 裁李勤介绍,当初,仅杨元庆重新组建大PC部可以自由“挑人”一项,没有联想老一代领导 人凭着自己多年积累的威望撑着,没有老一代领导人去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就很难进行。柳 传志敢用杨元庆是联想的幸事,也是杨元庆的幸事。

  韩愈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看,韩愈的办法并不可取,他总是被动 地站在一个位置上哀怨没有伯乐,而不是主动地去寻找伯乐,当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 常有”。其实,“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也常有”,关键是要找,而不能坐等。韩愈的不幸是 ,他这匹千里马,没有等到识马的伯乐。

  求贤若渴和怀才不遇是一对矛盾。IT领域有不少求贤若渴者,也不乏怀才不遇者, 只 是二者的交流还是很少。现在IT领域,年平均更换一次工作的高“跳槽”率,可以被看作是 “寻找伯乐”的一种体现,但我们也不幸地看到,如此频繁的“跳槽”之中,翻腾的并不全 是千里马。而且,更为不幸的是,真正的千里马现在还是很少愿意通过改变环境,寻找伯乐 而一跃千里。这大约是因为,千里马是干事情的千里马,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琢磨谁是伯 乐;也因为东方的千里马是含蓄内敛的千里马,他们从不到处引颈长鸣,他们认为这是招摇 。所以韩愈这样的千里马总是在暗地里,哀叹隐喻“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们总是在 期待伯乐主动找到自己。

  不管是伯乐寻着了千里马,还是千里马找到了伯乐。对于双方都是幸事,因此,值得双 方都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做寻找的事,不找怎知“不常有”。伯乐应屈尊“三顾茅庐”, 而千里马则应不避嫌疑地“毛遂自荐”。

  之所以写下这篇短文,是因为我们采访过的多个内企老总们,几乎没有一个是从同类 公司跳槽而来的千里马。这些人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有幸被本公司的伯乐委以重 任,这是大家的万幸,但肯定还有千里马不幸地未被发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联想本有更好的路走》《杨元庆会不会掉队》《少帅杨元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