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海书录】关于13本书的闲笔

1、[日本]太宰治:人间失格

     这其实是一本包含了人间失格的小说集。“不堪”,真的。内心痛苦和人性最深处的忧虑、恐惧和丑陋和原罪。想到大美玲的那句话:“生而为人,拥抱悲哀只是为了让我们不必再因悲哀而惶惶颤栗而已。”毕竟人类面对着永恒的生存困境。当你感到膝盖中了一万箭之后,你才意识到这些共鸣来得多么真实。

     被《斜阳》和《人间失格》、《维庸之妻》震撼,失去为人的资格,但有些篇章于我看来,带着神经质和不必要的偏激,比如羞耻。讲的是一个女生看了小说家的小说后,写信表示不满,并在读完之后的故事对号入座,觉得被看透了,于是去拜访,却发现和她想象中完全不一样,她感到羞耻。

     这是多么自作多情的一件事啊!也是巧合,看到好友发微博:“文学作品,绝非是一个好的认识世界和人的工具。它根本就不是一个工具。带有工具性的文本就不是纯文学。而若要谈论为人处世,解决问题,看事透彻,若是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去看心理学政治学以及各种自然科学,甚至历史,都比文学好,比文学专业得多得多。文学就不是做这个用的。”我回:“文学的审美性多于实用性,所以还是要学会抽离。”他回:“恩,人恰恰要从文学抽离。文学有太多蒙昧、放纵、无来由的恣睢骄傲、未被阐明的花样翻新的情绪在里面。拿这些去认识世界,简直是简单的情绪被语言无限放大。文学里面,有太多的“震撼”和“痛苦”是虚假的,毫无必要的,无聊的啊。”我回:“因为生活恰是散漫的,生活的浓度要提炼多少才能变成文学作品。想象自己是作品人物可能只是抖m。”

     所以,当你沉陷感性的泥沼之后,不妨看看,你依然脚踩着地,晒着太阳,赶着下一趟公交。


2、李诞:笑场

     知道微博上的 @自扯自蛋 是因为那篇短小说:《大便传说》,这是我们会偶尔调侃和灵光一闪的假如:内急到要崩溃的时候碰上有人抢银行,自己还是人质之一,剧情会怎么发展?

     看完这本集短小说、扯经系列、诗、散文的书以后,又感受到一个扯淡又丰富的世界。我特别爱这些短小说,有点荒诞有点有趣有点神经却还有点深刻是怎么回事,甚至带有些寓言式的隐喻,你真的不太懂自扯自蛋到底在想些什么,写出这种一地鸡毛挠得人心痒的东西。

     现在觉得,文学作品,更多地在审美性上所发生的功用更让人觉得精彩。一本《笑场》,就好像我不正经地看着这个热闹的世界,但却为你诉着衷肠,不管你听没听懂。讲真,自扯自蛋是个妙人。


3、[巴西] 保罗·艾略特: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一口气读完这六万字的中篇小说,我有点陷入到狂热的情绪里面。这是好久没有的感觉了,大概大学做一个pre的时候有这样过。就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被强有力地续命,各种意象过电一般闪过脑袋。这种感觉,除了跟没有怎样间隙完整地读完,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保留情绪的变化不被打断,也跟这本书有关。

     这个成人童话可能带着鸡汤,你可以理解成“一往无前吧梦想总会实现”但远非如此。这里面的大格局让你感到,你明明就是这浩瀚宇宙里渺小卑微却有杠杆的存在。你在这凡世,却也通神性,听听风,看看太阳,看看沙漠,然后你也能掌握他们的语言,你也能离这世界的奥义更近一步。

     这才是感动我的地方啊!曾经吟诵“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生命与自然的诗性包含着多少原生的密码;曾经看电影生命之树,从远古的恐龙到现在CBD里穿着西装的男人的晕眩,宇宙情怀和现代困境呼之而出。曾经听歌啦啦曲,“不管公猫母猫全都是母猫,不管公狗母狗全都是公狗”,童真的视角却让你觉得混沌本来就是合理的存在。

     是外国童话,却带着天人合一的哲思,还有那些敬畏、信仰,隽永的寓意与语言。它像寓言它像诗,它如此简单却如此深刻。它是鸡汤但我更愿意欣赏它的美感。

     因为,想象力这种通天地的东西,是造物主在第六天以怎样揉到人类的脑子里,幻化成这么美好的童话。


4、夏宇:夏宇诗集/Salsa

     初中还是高中时,我认识一首诗:“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老的时候,下酒。“如获至宝。

     大学时喜欢魏如萱的歌,听《勾引》,有她魅惑的唱腔,还有台湾腔的口白:

  “这解释了为什么起不来 这解释了为什么睡着 这解释了修辞学上的种种省略 难/道/大/家/要/一/起/笨/笨/地/垂/垂/老/去/”

     一物与另一物的最大交集 为了就是发生 发生什么先不管”

    “世界因为他又要分成两半 那比较温柔 那比较被伤害的 那比较确定的 那比较能得到救赎的 那自以为更能够爱的 那一半 那无疑 那就是属于我 我是这一半”

     太棒了。于是我查到这首诗来自于夏宇诗集。

     后来某一次查夏宇,居然知道她又是李格弟。那个很有名的写词的李格弟,写过蔡依林的《PLAY!我呸》、赵传的《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陈珊妮的《乘喷射机离去》、田馥甄的《TO HEBE》、苏打绿的《雨中的操场》… …后来我知道了那首如获至宝的诗叫甜蜜的复仇,是她写的。当这些线索重合指向同一个人的时候我真的有点讶异。能写那么有时尚感、或者说那么流行的歌词的人,和写这样的诗的人,是同一个。对文字的驯养能力还真的不一般。

     终于花了一个小时把书裁开,终于读完诗集,以一种看似流畅却要读个好几遍的节奏进行,从其中是看到苏打绿、魏如萱、陈珊妮的影子。

     读的诗集不算多,但其他诗集,是那种你读得懂表面意思却要去琢磨揣测深层意味的言有尽意无穷,而她的诗,有些你真的连表面意思都读不懂的晦涩,像随风起伏的意识流,和后现代解构主义。

     之前读李欣频的广告拜物教,台湾的意识形态广告颠覆了一个我对文字编码的印象,可是文字读起来,总会太小资太自恋,私人化书写里面又有一种逼格的影子。但是这本诗集不会的,它不自恋反而冷眼。它像呓语但是是克制的呓语,其中深邃的温柔和观察的触觉化,会带来一种绝好的感受。

     文学的审美本身就是主观性绽放的精彩,诗更是。那个漩涡拉扯着你,这本诗集值得一读再读。

5、和菜头:槽边往事

     和菜头于我而言是精神灯塔一般的存在,从大学认识他,关注他的自媒体平台槽边往事,更因为他是云南人、昆八中毕业而多了些亲切感。再后来,对一些时事的所感和评论让我告诫自己“千万别被谁的言说轻易洗脑”的同时而成为他的死忠读者。

     这个中年男人用自己的笔触,居然触碰到我内心一些言说不出的精神状态。我们都对这个世界报以悲观的态度,这个前提他从来没有推翻过也并不想推翻。但是他会以一种理性的姿态,像切片般告诉你,为什么还要报以希望。要知道,我是反感空洞鸡汤星人。

     之所以是灯塔,在没有美化现实的现实中,他又透彻明白地给你说些生活的荒诞。一个实在的中人。他对世界的感知是我所羡慕的理性与感性的平衡状态。他对家乡的热爱是深沉而绵长的。这个尽力做得体的中年男人的人,又会表现出些许顽皮和固执,但是理解它的人反倒觉得这是可爱之处吧。

6、王左中右:字书

     作者王左中右,广告业段子手,变态字发明人,一个脱离高级趣味的直男。第一次知道他是看他写的一篇从甄嬛传扯到手机广告的文章,脑洞清奇到想嫁给他(围笑

     这本书的画风基本是这样:

【海海书录】关于13本书的闲笔_第1张图片

   一种奇妙的感觉。现在花式打广告的方法太多了,而正正经经写篇长文,最后以你暴走十圈都想不到的神转折来抛出一个或软或硬的广告,简直让人无言以对。其中楷模有姜思达、徐老师、王左中右、薛之谦。

     不管这些神文案来自业内还是业外,但不得不佩服,跪下不足以表达,还是得趴下。


7、梁文道:我执

    “握得越紧越是徒然,此之谓我执”

     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看过几期,有一种儒雅和不紧不慢的情绪荡漾开来。此书是非常私人化的感想书写,据说和另一本《常识》是截然不同的风格。

     幽微的私语和哲学意味的表达,内容并没有一一记得,但有几篇确实戳中。比如《我的病历》。“病有它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疆域,像一个个国家,在人体上展开他们的统治,病历是一幅历史地图。”我们以一个载体的形式出现在病历的主体中。“病能带来一种新的体验,增强自己与世界关联的新路向。”资深病痛患者居然觉得有那么一点浪漫和有道理。赋予一种东西以新的意义和可能性,用另一种形而上的角度来诠释,尽管自己可能永远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总有些个人体验上的新启发。


8、[美国] 约瑟夫·休格曼:文案训练手册

     自觉道行太浅,有一种懂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一生的感觉。在本书大部分的内容中,都使用平面广告作为一个参考点。

     一直觉得手把手教文案,标题怎么写、正文怎么写、要用什么修辞、字数有多少这些方法性的意见都不是文案的灵魂。更重要的,其实是文案思维。从这本书中,滑梯效应、打破思维定式等篇章,都是侧重于文案思维的培养,这才是核心。

     尊重个人感觉吧,虽然受到很多人推崇,但个人看下来,并没有太多茅塞顿开的感觉,或者跟翻译有关,有些点还没有抓到。


9、[日本]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关于东野圭吾的作品,去翻书评,书中温情的故事,与擅长写悬疑的他的一贯风格大不相同。有被感动到。

     自觉看了好些在叙事上玩花的电影,看见这个还是内心称赞。时间线和叙事顺序的编排好绝。

     我们可能真的不需要什么大的命题,生活洪流里的片段构成了生活本身。越来越喜欢这种小故事,倾向于韩剧《请回答1988》那种,那些真正构成我们生活的东西,那些忽略了的日常情感。认真为别人作答,也自己对自己发问。我们面临的选择和我们路,在不可逆中,正是命运的神奇吧。


10、[美国]路克•苏立文:文案发烧

     本书像唠嗑和讲故事一样,还带点黑色幽默,来描述对文案的理解。

     第2、3、4这三章对于个人比较有用。后面讲各式奇葩广告人的,讲态度的,看成笑谈即可。这本书让我觉得受用的地方,应该就是——一切从简。结合自身工作,觉得很有用。

     但是说实话,没有太戳中自己,可能是面广、多、浅,以及和现在的互联网时代相比,还是有些距离感吧。


11、张承志:黑骏马

     500页的厚度,包括《黑骏马》、《北方的河》、《黄泥小屋》、《西北暗杀考》、《黑山羊谣》、《海骚》、《错开的花》七篇小说。除《海骚》之外读完。

     我必须停一停,这灼热的、喷涌的情感,还有有些玄的语言,让我有些无法承受。

     特别是从《西北暗杀考》开始,语言如洪流,一泻而出,鲜少克制。

     不同语言风格转换,不同故事穿梭。我看到的是不同于南方温婉、精致的粗犷、大气。“生命”两个字,写得更加荡气回肠。

     这本书是生日礼物之一,查了作者,才知道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穆斯林作家、学者。在草原插队的经历,是滋润素材的厚土。

     看到牧歌的诗意和悲伤、充满青春热情的大学生活、渺小如蝼蚁的回民佣工内心的渴望、金积战场的复仇和精神求索、一个人在四阶段的内心挣扎与过程。后半段开始有宗教内容,还有近似长诗的、不拘泥于固定排版形式的篇章。

     说实话,这样的作品我有些怕,因为它像沼泽,你陷进去就比较难拔出来。习惯城市生活惯式的人,连情绪都是惯式的,再来读这些,容易被陌生化拉扯和烫到。

12、纳张元:走出寓言

     千里彝山,枯瘦如柴。

    “我”是从古老彝山走出来的一代,习得蚂蚁脚杆的汉字,突破火塘拴住一生的命运,走出寓言,成为大理学院文学院书记、教授。

     整本书分三辑,辑一和辑二尤为精彩,彝族大山的一切被描述,从彝族的创世纪开始,带着隐喻和寓言的色彩,以及对原始性的敬畏。风俗、日常、情感,这是与城市和工业性截然不同的一种纯天然体系。

     开篇《走出寓言》中,从古寨祖爷遇到的不祥征兆开始,到神秘老祖的存在,展现出在混沌状态下,依自然而活的状态,到后来山外的年轻人来到这里,用科学的方法治好了寨子可能的灭顶之灾——人瘟,再到年轻人主张将文明、教育带到这里,然而当人们开始将孩子送去上学以后,寨子里古老信仰的象征——古树叶子枯黄、老祖也去世。

     它描述着原始性和入侵的现代性的古老敌意。由此而来,许多篇章中,天然的情欲、原生的山歌、传统的风俗、必然的贫困、对当下生存状态的困惑交织在一起。构成复杂而矛盾的“我”的立场。

      我”无法适应城市中的尔虞我诈和原生的缺失,却又对被评价为“懒到烧麻蛇吃”的山里人的生存状态进行反思。对这片乡土有眷恋,也有对文现代明的承认。

     这些在现代人,城市人看来新鲜的描写和语言风格,是一种自然呼唤下的精神呼吸。带着热烈饱满的情感,一一展现。

     谢谢作者纳张元。


13、于坚:于坚大地随笔

     也是巧,在读完和云南相关的《走出寓言》之后,紧接着就是《于坚大地随笔》。这个昆明人,把最多的笔墨给了云南的大地,看似随意的笔触下可见力透纸背的功力。

     那对于洞穴意象的形而上的想象,那对于火车和侵入的现代性的思考,那对于云南“真正温泉”的感官体验,可能是我们这一辈再难以体验到的了吧。

     同样,那些经历过澄江还没有收门票、随意爬苍山的一辈,看着滇池、阳宗海、抚仙湖一个个在现代发展中相继阵亡,其背后的感慨自然复杂。落后的未改造对面工业化,于坚用了好多个“自卑”。同时,现在的人离人的自然性已有多远?

     在这些布满生活状态和印记的取材,让我更了解我的家乡了。我时而看它陌生,时而觉得熟悉,却毫无疑问地热爱。

外文书:

[美国] 弗兰克・鲍姆:绿野仙踪

[英国] 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

    《绿野仙踪》本身是学龄甚至学龄前儿童的童话读物,词汇、句式和主题都比较简单,读此书是为了提高自身英文泛读的能力。

    《动物庄园》是我读的第一本原版书,只刷了一遍,有点吃力,但大意还是读懂了。这个政治寓言放至现在好像依然可用。“太阳底下无新事,”历史是螺旋形上升么,是螺旋了但是有没有上升?准备二刷。

你可能感兴趣的:(【海海书录】关于13本书的闲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