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的名义》说开去

今年的四月要说什么最火,想必各位看官也都知道,网络上对于这部剧的帖子也不少,多是赞美之词,也有吐槽声。《人民的名义》这部剧火遍了全中国,至于其他人笔者不清楚,就说我们宿舍的一位舍友也看了起来,他长期不看电视剧的。关于收视率的准确性这里不讨论,而就剧本身来说,也有一些时代局限,诸如为了商业利益剧情注水、没有跳脱“青天大老爷”的思维之类。

然而客观地讲,这部剧照进了现实,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它之所以能引发收视热潮,得到人民群众点赞,就在于它借助演员之口,说出了藏在人民群众心中敢想不敢说的话。也不要说编剧拿到了什么“尚方宝剑”,终究还是创作者敢于尝试,看到了当前的政治生态,明白了社会的宽容。找到了某种“平衡”。

观众的关注点从最初的达康书记表情包到部分人对祁同伟的“同情”以及多地“丁义珍”式窗口的不断爆料,应该说这部剧引发了很多以往不曾有过的大讨论,起到了很大的正面效应,以至于有评论说,“服务不到位”如今还要靠电视剧来拯救。这也算是个时代的笑话吧。

曾记得三年前,最高领导人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也还记得“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政治宣誓。个人看法是,近年来引发好评的现象级电视剧几乎都是现实主义题材。如果说2015年的《琅琊榜》还只是借助架空历史的外衣反映人民对政治清明的期待的话,那么2016年的《欢乐颂》则回到普罗大众中间,真实刻画了当今社会各阶层的酸甜苦辣。而《人民》作为一部由官场小说改编而来的电视剧,连剧名也带有高级黑,一丝以人民的名义消灭贪腐分子,二是人民仅仅是个名义,仅仅是被代表的。事实上,《琅琊榜》和《人民》这两部剧在思想内核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后者更大胆,直击当代中国官场最现实的一面。

而这几天还有一个普通人也火起来了,她叫范雨素——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育儿嫂,她那篇朴实的文章触痛灵魂,不知道为官的看到会怎么想。

农民工、修高铁征地拆迁、子女学籍、贫富差距、房子、车子,除了这些,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农民还要跟贪官污吏、地方恶霸作斗争。要说中国底层人民生活得真艰难,而这些又是多少个普普通通家庭正在面对或遭遇的一切呢?

东晋陶潜笔下的桃花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黄发垂髫,怡然自得,一派安乐和平的盛世之貌,人心淳朴似太古。虽不能至,令人心向往之。“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说得“真好”。


中国人历来是逆来顺受的,苦日子也过惯了,也不再反抗了,但骨子里的正义感还是在的,还是分得清真善美的,这其中包括90后。

作为95后,我很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社会,是国家资助我上完了小学、初中、高中以及现在的大学,从当初的“两免一补”到现在的助学贷款。

固然我们的社会有一些不足,但只要我们敢于把它们揭露出来,直面现实,给国家一些“改革”的时间和空间,多一些理解与包容,那么我们的社会就还能像《人民的名义》所期待的那样良性循环,人民也就不仅仅是个名义。

而作为个人来讲,尽管周遭有太多不公,有的生活还挺艰难,也应该坚守人生理想,不苟活,在平凡的人生中像范雨素那样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列宁曾说,“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平凡的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人民的名义》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