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的时候,同事的老婆在网上买了一个包,二三十元的那种。我粗看了一眼,容量不小,做工却不细致。
10年的夏天,我尝试网购。由于自己因循守旧,身为80后,第一次往ATM机里存钱时,横放竖放纠结了好久,竟竖着放了,结果看不到钱到账,生生拔下卡,掉头就走。这样的窘事出现过一次,幸亏“丢”钱不多。
还记得第一次“试水”,我相中了一个石榴石的挂件。黑色的皮绳上挂着一颗紫莹莹的葡萄,图片甚是精美,关键是便宜(不敢贸然买贵的)。喜滋滋地付了款,两天后打开一看,“葡萄籽”颗粒不均匀,知道了“一分价钱一分货”。
一次闲聊中,一位朋友在我面前着力显摆:她已经在网上买了一千多元的物品了……看不惯那得瑟样儿 。以后的那段时日,每每做完家务我就和电脑耗上了。根据所缺物品,列好清单逐一选购,甚至在午夜时分还能看见我的“魅影”。
那个时候,为了能买到稍稍称心如意的商品,逐个看评价,好中差都不放过,因为一条真实的评价如实反映了买家的收货心理。
“还好吧”“一分价钱一分货”,是对商品不太满意,考虑退换货的诸多不便,将就用着;那种欢呼雀跃式的“谢谢店家,下次定来光顾”之类的言词,多半是发自肺腑的,但也不排除不良商家雇人刷单的刻意讨好之举;有的买家评价中肯,用词精当,文字功底不容小觑,这也是一种视觉享受。另外,奇葩卖家和买家的“口水战”也着实热闹。“不留情面”的买家被冠以“差评师”的恶名,有点为他们叫屈。双方的素质参差不齐,很多是卖家理屈词穷后的恶言相向,有没有?细细思量,一单一世界呀。
买得多了,自然不会看那成千上万(甚至)的“好评”,先看“差评”,数量太多,过,几条,自己分析后再做判断。现在基本上都有稳定的商家,下单、付款,偶尔也咨询一下。
转眼网龄已有六年,在这六年里,单单我的衣服就买了700件(仔细盘点),近百双的鞋子,围巾、丝巾早已过半百,还有若干的胸针、项链,相应的收纳用品又是一大开支。有时看到电视购物,在主持人的大肆鼓噪之下,慷慨解囊,瞧我这个败家娘们!
家里的三个大衣橱早已不能满足我日益膨胀的购物欲望,在门外又做了一个接近屋顶的衣柜。这还不算,娘家的一个衣橱也塞满了我自认为比较“老气”的衣服。就这样,一部分的被子只能“屈居衣下”,在床底“归位”。
写到这里,我只能无力地摇摇头。
今年看了一些“收纳”方面的书籍,也知道了《怦然心动的整理魔法》《断舍离》还看了一些收纳达人的心得,一致主张“扔!扔!扔!”又在知乎上看了这方面比较客观的言论,自己心中有了答案:不扔!
日本人的想法一边去吧!在我看来,既然每一件衣服能从成千上万的“竞争者”中,入我“慧眼”,我们就是有缘。合理搭配,让它以另一种姿态进入到我的生活中来。再说日本人贯会侵略,旧的已去,新的岂不再来?(不是故意挑起民族矛盾哦)有了这种执念,我还保存了一条二十年前的黑色长裙和一件风衣,适时穿上它,并无违和之感。一些觉得有点过时的衣服,经过我的改造,它又焕发了第二春。既然没法做到“极简”,就物尽其用吧。我也会把孩子嫌小的衣服洗净折叠后送给需要的人。
自己有一个“原则”,在淘宝上 买的服饰单件不会超过二百元,也不会追所谓的“流行”,若是看到了心仪的美衣,千儿八百的去商场, 大牌就靠边吧!
没有娘娘命呀……
当然也有特例。去年为了防止孩子近视,我跑遍了市里的每一个电器商场,没有买到我认为最小的电视机,最终还是在网上发现了它只有14英尺,(还有更小的呢)300多一点,也算了了心愿。还买了一个吸尘器,近两年时光都没有用它,现在几乎天天都离不开了。
偶尔遇到心情不美丽时,买上一大堆的物品,就在打开包装的那一瞬间,竟然涌现出一阵快感。以前只是听闻,没想到在我身上也得到了印证。
购物时的各种幻想、纠结,就不想细说了,最终都化为行动上的次次告捷。六年了,总结淘宝给我的最大收获就有点会打扮自己。这让我浪费了太多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所幸先生并不介意,很感激他的包容。有时候常想:只要有心做好某事,老天定不会负你。有时也恨恨地想卸载掉淘宝,可权衡利弊,有诸多不便,只得作罢。“自控力”不强呀,且过且控制吧。
外在的事物终究会消亡,只有精神永存。我一凡间女子,唯有奋力提高个人素养,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