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arpan
文創、編輯:Allen
星期天的午後三點很靜美……有一天,我們會達到不貪生、不懼死,無困惑,而又能享人生之喜樂的一種境界。
每一天都將是永恆的,因為你不再期盼更好的一天,也不擔憂它會變得不如今天。日子彷彿是一張寫完的書頁,放在那裡,永遠不會失去。
聖哲奧羅賓多被稱為現代印度的三聖之一,與聖雄甘地和詩聖泰戈爾齊名。這裡不談這本書的具體內容,只是從這本書的書名談起。
人生,不必要是一個旅程,但可以是一次旅行。區別何在呢?就是你是不是設定一個必須去的終點。當有一個終點的目標,就可能是勞頓的旅程,如果沒有那個目標,就是一次欣賞風光的旅行。
對於靈脩之路也是如此,它不必須是一條通往某一目標的路(例如解脫或覺醒),雖然也可以成為那樣(成為旅程)——但,它也可以以另一種方式(旅行)覺醒。
那是什麼樣的呢?它可以是神聖人生,樂足自我。
靈性之旅不僅靠努力,也可以靠恩典。事實上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本身就是一個恩典。當然,或許也有人把它過成了一種懲罰。那個將你邀請到這個世界上的“那一位”,他也會接你回家(心靈家園)。
有一天,我們會達到不貪生、不懼死,無困惑,而又能享人生之喜樂的一種境界。每一天都將是永恆的,因為你不再期盼更好的一天,也不擔憂它會變得不如今天。
聖化人生
神並沒有創造世界,他成為了世界。是那神變成了這個宇宙,變成了你我,變成了每一個生命,就象水變成冰一樣。如果你深刻理解了這句話,那麼還有什麼你需要做(達成)的呢?從此你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將是神聖的。你的進餐是神聖的,睡眠是神聖的,工作是神聖的,娛樂也是神聖的,歡笑是神聖的,甚至哭泣也是神聖的。因為不是你在做,這一切都是神在做。
樂足自我
樂足自我,不是滿足於我們的小我身份,那個名為某某的個體身份感。而是樂足於阿特曼,我們的真我、大我。對修行而言,“我”並不是一種需要消除的東西,大的“我慢”指那種自豪感、驕傲感,這是真我對自己的滿足。佛教中叫做“佛慢”。
我們需要去除的既不是我,也不是“慢”,而是要去除把我慢與個體身份感之間做的聯結。你的的"我”——不是那個個體身份,你不是那個身體,甚至也不是那個“心意”。把我慢轉而與大我相連線,你原本就是圓滿無缺的。如果你說你不知大我是什麼,也找不到它。那麼從不再認同小我(個體身份)開始吧。
連通心意
讓我們知道我們是同一個生命,我們是一體的,即使我們的信仰不同,人生觀不同,生活觀念和方式不同,但不妨礙我們彼此相愛。神(或者佛)會說,我並不在乎你信奉的理念有多麼正確,但我看你們如何彼此相待。當我們的心能彼此敞開,給出愛,也將收穫愛。
如果親愛的你讀懂了,開始聖化人生吧,你可以用神聖的意識之光為庸常的人生渡上金色。沒有更多的時間留給你讓你變得神聖起來,而神聖又是真正滿足(高度認可)的前提,反之需要在當下認出你原本的神聖。你就是神或者女神,願意不再在是非對錯中糾纏,只是散發著光彩去生活麼?願意相信大我的引領,知道聆聽大我聲音的你,不會走錯麼?實際上,你也從未錯過。你只是自我評判你錯了。因為你還一直不知道那個真正的你。
圖利亞聖化人生這個課程來自於印度吠檀多不二論,人類智慧皇冠上的明珠。
要傳達給你的就是,你已經是圓滿無缺的,所缺的就是認出它。
靈脩之旅就是一個認出不需要靈修的旅程。但是如果沒有走過,你怎知不需要呢?
而走過的人可以帶你到達那裡,不用艱難地去尋找。就象不須種植果樹而能吃到直接蘋果,就象通過一點蜂蜜而嚐遍百花。
圖利亞
我們在三個世界裡穿行,醒態、夢態和深眠態。
其實所謂的醒,可能是一場更深的夢,因為做夢習慣了,就將其稱為醒。醒態,就是我們在翻閱一本長篇小說,而夢態,就是我們翻書時不經意翻到的一頁,它是一篇篇的小小說或者詩歌。
而深眠態就是我們翻到的無字的那些頁,深眠態中充滿喜樂。但在這三態之外、或者說之後,還有圖利亞態——第四態。
第四態則是書頁本身,只是平時我們為各種故事吸引,看不到字旁邊的空白。圖利亞態存在於任何三態之中,也存在於三態之外,圖利亞態是我們生命的本來面目。而它的喜樂更要遠勝於深眠中的喜樂。
生命即是存在、意識和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