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遭受到暴雨洪水灾害,让我们为受灾群众牵挂不已,也不禁让人产生了
一些疑惑:
“为什么号称‘20年一遇’的大洪水,似乎每年都会听说?
”
看完本文你会发现,如果“20年一遇”的洪水不是每年都出现,那才是怪事呢。
此“N年一遇”非彼“N年一遇”
很多时候,公众会对科学名词产生望文生义的误解,“N年一遇”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很容易将这个词理解为“N年才会出现一次”。我们可以类比一下汉语中的另外一个词“千载难逢”,这个词的意思是“一千年也难见到一次,形容事情的罕见程度”。很明显它使用到了夸张的手法,所形容的事件也并非是真的每1000年才会出现一次。也就是说,无论是“千载难逢”还是“N年一遇”,
其实说的都是某一事件的罕见程度。
以“100年一遇”为代表的“N年一遇”类词汇,是一组科学术语。简单地说,它们意味着对于某事件来说,在观察以往数据的基础上,该事件在一年里发生的概率。
例如对于某地域来说,我们观测了该地100年的夏季降水数据,发现只有1次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对该地来说,大于1000毫米的降水量就是“100年一遇”。也就是说,
对于任何一年来说,该地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的概率都是1%,而两次1000毫米降水的“平均”间隔是100年。因此,100年一遇的意思不是“100年才出一次”,而是“每一年出现的概率都是1%”。
因此,未来10年,该地至少出现一次100年一遇降水的概率是
更有意思的是,100年一遇降水在未来100年内一次都不出现的概率,其实也很大。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请大家看一幅图:
图丨waterwatch.usgs.gov
该图描绘了美国某条河流每年的洪水峰值,中部的黑线表示的是10年一遇的标准。虽然超过该线的洪水平均间隔10年才会来一次,但是我们可以看到,9次发生洪水的间隔中只有3次超过了10年。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10年一遇的洪水往往不到10年就会发生一次”。
但是大家要注意的是,还有一类使用 “N年一遇”的说法的现象,例如我们常说“哈雷彗星的出现是76年一遇的天文现象”,这是因为哈雷彗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是固定的76年,并不是概率事件。所以我们2020年看到哈雷彗星的概率并不是76分之一,而是零。大家一定要注意区分开这两种不同的“N年一遇”的用法。
“N年一遇”为何每年都会遇到?
有两个原因导致了我们现在会频繁地遇到“N年一遇”的自然灾害。
首先,通过上文我们知道,确定“N年一遇”的标准时,需要依赖以前的观测数据。虽然通过精确的观察和计算,工程人员可以确定一个合理的标准,但是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不知道这些数据是不是真的与未来的数据相符。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也越来越高,所以那些根据以前的数据制定出来的“N年一遇”的标准,可能就变得不准确了,这是我们现在频繁遇到N年一遇的灾害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们描述N年一遇时,是有地域概念的。我国幅员辽阔,有30多个一级行政区,各自的100年一遇的标准也是各不相同的。只要有其中一个发生了100年一遇的灾害,我们就会在媒体上读到信息,从而了解到“中国今年发生了100年一遇的灾害”。
根据概率计算可以知道,34个一级行政区中,每年至少有一个行政区遭遇100年一遇灾害的概率大约是
这个概率已经很高了。如果我们考虑50年一遇的话,那么结果是,
这就意味着,每年我国至少有一个行政区遭遇50年一遇灾害的概率是50%左右,这就已经很可观了。如果回到我们标题中所说的20年一遇,我们会发现这个概率是,
也就是说,每年我国发生至少一次20年一遇灾害的概率高于80%。这样看来,20年一遇的洪水,似乎每年都发生也很正常。
那么为什么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以前没有过这么多的20年一遇呢?这主要是因为现在我们的媒体和网络都很发达,无论什么地方发生灾害我们都可以第一时间得到消息,所以会造成一种“以前没有这么多灾害”的假象。另外,正如前文所说的,现在的地球正在经历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确实在逐渐增加。
科学界的“历史遗留问题”
“N年一遇”的歧义很早之前就被人们诟病了,这套术语能够沿用至今,其实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新的概念或术语,经过后人的发展研究之后,发现原来那些术语是错的,但是原来的术语由于已经被很多人使用开了,就不好纠正了,所以只能放任了。
和“N年一遇”相似的例子还有“光栅”,虽然字典里讲这个字在这里读作“shan”,但一看光栅的样子我们就知道这个“栅”在这里应该是“栅栏”的意思,所以读作“zha”才是正确的读音,只不过最早被引入我国的时候被人讹读成了“shan”,所以大家就都跟读“shan”了,还被收进了字典,成了标准音。
一个衍射光栅的局部放大,可以看到明显的栅栏状结构丨参考文献1
再比如曾经化学家们认为“吸收氧气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但是后来人们发现,“氧化”这一词不够本质,物质被“氧化”的本质是该物质失去了电子。但是“氧化反应”这个词作为历史名词保留了下来,很多没有氧气参与的反应也是氧化反应,因为在这些反应中,物质失去了电子。
生物学中也有类似的例子,例如我们熟知的“进化”一词,对应于英文的evolution一词。“进化”总给人以“生物变得越来越先进”的错觉,事实上,进化指的是物种随着时间而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进化并不意味着地球上的生物越来越“先进”。但是“进化”这个词由于被广泛应用,所以成为了标准的科学术语。
科学是严谨的,但是语言承载了交流的功能,需要考虑交流的方便性。如果非要严谨,强行把“20年一遇的洪水”改为“每年发生概率是5%,两次之间的平均间隔是20年的洪水”,那么就大大影响了语言的交流功能了。因此我们也不必要求大家非得把语言调整到滴水不漏,很多广为流传的“错误”术语也会成为约定俗成的“正确”说法,这也正是探索科学过程中的乐趣之一,不是吗?
参考文献:
1. David, C., Bruder, J., Rohbeck, T., Grünzweig, C., Kottler, C., Diaz, A., Bunk, O., & Pfeiffer, F. (2007). 2.Fabrication of diffraction gratings for hard X-ray phase contrast imaging.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 84, 1172-1177.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牟福朋制作,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监制,“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科学大院(ID:kexuedayuan),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