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童年,不一样的未来

不平等的童年,不一样的未来_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世界是平的吗?

世界上的第一号强国的美国,有着为人称道的美国梦。

“所谓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美国的平等、自由、民主;狭义上指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引自百度百科)

事实上真的是这样的吗?

今天我从一本书《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看到了另一个版本的美国社会。

不平等的童年,造就不一样的未来。

这是一本社会学专著,作者:(美)安妮特.拉鲁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系Stanley I. Sheerr 教授,2012年当选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家庭教育、儿童,主要关注非裔美国人和欧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研究。本书为其代表作。

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与我们认知里不一样的美国社会。

美国也许是一片充满机会的土地,但是同时它也是一片不平等的土地。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公平的机会与待遇,但是有些事情却是在你出生时就已经注定的了,虽然你不知道。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最好的照顾与教育,然而,父母能够给予自己深爱的孩子们的资源、天赋、机会却不尽相同。”(引自封面的背后)

本书通过对80个家庭的深入访谈、描述家庭生活的细节,为我们揭示了不同阶层的父母是怎么样的教育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父母的生活方式对孩子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孩子的成长有着父母的深刻烙印。

书中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家庭来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父母对子女施加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

中产阶级的父母一般都拥有较高的学历,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的,经济收入都比较高,年收入基本上都在10万美元以上(20世纪90年代),社会地位比较高,住在比较好的社区里面。

中产阶级的父母重视协作培养,强调通过参加有组织的活动来发展孩子的能力,通过说理和阅读来增加孩子的词汇量,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和家庭以外各种文教机构组织的活动。这些方面的努力也都得到了老师们的支持。

父母先进的教育理念,相对比较自由的时间和较好的经济条件,为此提供了可能性。


不平等的童年,不一样的未来_第2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在中产阶级的家庭里,父母把每个孩子都当成不同的个体来发展教育,通过鼓励孩子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例如,在足球、棒球和钢琴课上给与了孩子在学校教育中无法得到的东西。

在有组织的活动中,这些孩子学会了怎样去与大人们相处,学到了很多团队协作能力,孩子们在组织活动中学到的技能技巧,会在他们十几岁或青年期,这些都对他们未来的工作有良好的作用。

重视阅读,父母会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或者给孩子们买书,很多父母也都以身作则,家中的学习氛围比较浓烈。

同时,他们平时会鼓励孩子参与家中事务的讨论,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中产阶级的父母更多地是采取讲道理的形式来教育子女,几乎没有打骂孩子的行为。

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往往都相对比较自信,面对大人也是比较应对自如,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比较有勇气用自己的能力,去捍卫权益。在长大后,这些孩子对自己的人生都有较高的期许,他们大都进入美国的优质大学,甚至是顶尖大学。

但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培养方式,并不是全然只有优点,家庭中,孩子们的关系没那么亲密,有一定的竞争性,与其它家族成员的联络也相对比较少。而且这群孩子的很多活动,都是父母安排的。孩子的自主性相对比较弱,有些活动,即使不喜欢,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孩子被迫去参加自己不喜欢的活动,积极性就会比较低,并且体会不到相应的乐趣。

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的父母是怎么样培养孩子的呢?

工人阶级的父母,很多都是只有高中及以下的学历,年收入在2至4万美元之间,做着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体力消耗比较大的辛苦工作。经济压力比较大。

贫困家庭的父母,学历一般都比较低,年收入很多在2万美元以下,很多父母甚至没有正式的工作,有些人靠打些散工过活,有些人则依靠社会救济过活。社会地位和自我感觉都比较差。他们很多人的家庭关系都比较复杂。有很多家长十几岁就成为别人的父母了,甚至有一个妈妈的三个孩子来自三个不同的爸爸,这个妈妈并未与任何一个孩子的父亲结婚。其带孩子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他们住在一些房价或者租金比较低的社区里,周围的社区环境,并不是很好,孩子进入的学校,条件也是相对比较差。孩子的成长环境中,有很多吸毒或者酗酒的人存在,孩子的很多家长每天操心的就是食物以及孩子的安全问题。



不平等的童年,不一样的未来_第3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阶级家庭经济能力有限,这使得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成为一项艰辛的劳作。父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保证孩子的安全和纪律的强化上,没有让孩子参加更多有组织的活动,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一种散养状态,空闲时间比较多,作者把它定义为“成就自然成长”。

家长他们自己选择各种活动,自己选择玩伴,自己决定参加活动是的积极程度。这样,孩子们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自由,拥有比较多的创造性。

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阶级家庭的亲戚关系比较密切,他们家族中的其他人有更多的互动,并给自己的亲戚带来了更重要的物品和服务。孩子们的很多玩伴,可能就是邻居或者自己的表兄弟姐妹,他们不会只和同龄的孩子玩,而是不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玩,大的带小的。

“成就自然成长”的文化逻辑给与孩子们一个相当对独立于大人的世界,在这个自治时空中,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尝试新的体验并发展重要的社会能力。

我自己小时候,就是一定程度上属于这种成长模式,父母们都忙于生计,管教我们的时间比较少,放学后,我们的空余时间很多是和玩伴在外面度过的,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做着我们所认为的冒险活动,甚至还做了一些离经叛道的事,很多父母是不知道的,只是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妈妈的管教越来越严厉,和小朋友们在外面玩耍的机会就逐渐变少了,但是这些都成为生命中美好的记忆。

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阶级家庭,父母在家中和孩子的交谈比较少,不会为了所谓的教育或者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而鼓励孩子多说,更多地是注重实用类的交谈,父母不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意见,更多时候是直接下达命令,如果孩子不听从就打骂伺候。所以很多孩子在父母面前,都表现得相对比较乖巧。

父母对孩子学校教育的参与是非常少的,总认为学习是老师的事,他们一般不发表意见甚至害怕发表意见,对于学校方面,他们一般不敢对老师提要求,甚至在不认同老师的情况下,也不敢大声地质疑,只会在事后抱怨老师。

很多家庭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甚至有些家庭还要为温饱和安全担忧时,父母是没有比较多的心力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的,他们也不认为参加有组织的活动对孩子的成长多大的帮助。

孩子们在学校学习所花费的时间比较少,大部分的空余时间,用于看泡沫剧、谈笑、游玩,所以很多人的学习成绩都不怎样。能够升上高中就已经很不错了,能够上大学的人寥寥无几,很多孩子在长大以后又重复里他们父母的生活。早早就为人父母了,工作以及阶层都与父母有很大的相似性。

这本书确认了,父母的阶层及社会地位以无形但是强有力地影响塑造孩子的人生经历,并且揭示了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是如何影响教育方式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有些压抑的,感觉命运是不公平的,很多人的一生,早就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注定好了。但是如果只是这样来解读这本书,就太悲观了。

我们无法决定我们自己的出身,但是我们决定我们后代的出身。我们对于教育要有清醒的认识,应该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书中的中产阶级的父母,无一例外都是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对于教育也是相对比较重视的。

虽然我们不是中产阶级,但是他们里面的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是可以借鉴学习的,例如,在家庭事务中,尽量让孩子能够有话语权,同时鼓励他们对很多事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他们多读书,以身作则,鼓励终身学习,成为孩子的榜样。在兼顾孩子个人兴趣的情况下,鼓励孩子多参加有组织的团队活动,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

值得注意的就是,在参加有组织的活动时,要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不能强迫孩子去参加父母认为有用,但孩子不喜欢的活动。这样反而会破坏孩子的生命的热情以及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同时,父母要警惕,过度地干预孩子的生活,孩子的作业是他自己的事,过度地干预孩子的作业问题,不仅会伤害亲子关系,同时也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乐趣。

工人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的成长对老师的依赖性更强一些,如果在孩子的成长阶段,能够遇到更多真正关心教育,关心孩子的老师。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给与学生更多的精神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使学生不至于被现实生活所囿,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才有机会改变自己及家庭,甚至是后代的命运。

政府及社会也应该花费更多的资源和心力来帮助这些孩子,让他们有机会在一个更加公平的世界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平等的童年,不一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