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6(知识付费)

得到会玩,搞了个知识产品发布会。 这场特殊的发布会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发布的12款知识产品包含7大“订阅专栏”,2大“知识工程”,1本典藏画册《艺术博物馆》,1个名为《曾鸣·智能商业二十讲》的内容产品,以及1本免费开源共享的《得到品控手册》。 另外,罗振宇还宣布,《李翔商业内参》第二季将正式更名为《李翔知识内参》且免费向用户开放,月底上线,而创作者本人李翔,将正式入职得到担任总编辑。 《李翔商业内参》为什么不继续卖下去? 2016年,内容付费进入了白热化竞争。得到、知乎、分答、微信、36氪、虎嗅等等大牛纷纷杀入战场,用付费视频音频、专栏订阅、打赏、有偿问答、论坛等形式实现内容变现。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们也开始在这个新的领域挖掘商业机会,布局各自的平台。 而此次《李翔商业内参》在新的订阅周期里,全年免费的消息,不知会让多少付费用户泪奔。之所以免费,有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那就是李翔商业内参拿到了宝马的赞助。“说好的知识付费呢?说好的知识变现呢?最终又回归到传统的商业模式了吗?”一定会有这样的质疑声。 从某种程度上说,《李翔商业内参》宣布免费,知识付费的大旗似乎开始摇摆,教徒们瞬间陷入了迷茫和慌张。如果说知识付费是内容的零售生意,为什么不能继续坚持卖下去呢? 据幕后笔记报道,存在以下几种可能: 1、百分之十几的日常打开率,已经无力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付费续订率。让产品体面地终结,是得到和李翔的共同目标。 2、李翔不再是一年前的李翔,作为一个内容生产者,得到的高举高打,让市场已经不能给他的劳动价值做出合理定价。换句话说,因得到始,也因得到终。 3、对商业内参这种订阅形态的产品来说,这是一个糟糕的日子。整个市场都已经知道,这样的东西只能活一年,一出生就是死亡。而对那十分之一左右的打开用户和李翔自己来说,更是一个糟糕的日子。双方都倾注了许多热情的产品,因为九成的订户不看,所以就结束了。这确实有点让人沮丧。 付费内容因90%的鲁莽付费行为而生,也因为90%的鲁莽付费行为而死。付费内容的头颅太高贵了,导致它无法直面市场的正常反馈,它的商业逻辑里缺钙。 知识产品打开率明显下降 实际上,进入今年4月以来,几乎所有知识付费产品的打开率和播放率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按照罗辑思维团队在3月8日公布的数据,“得到”上各专栏日打开率为29.3%。但在4月,打开“得到”的几个标杆性专栏,可以看到的数据则是——《李翔商业内参》,当前订阅人数95623人,从4月初开始的打开人数大约稳定在17000人左右,打开率大约在18%。同样,得到上的大多数其他专栏,基本也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打开率下降。 但横向比较起来,得到付费专栏的数据可能已经算得上很好。 作为另一款“知识付费”领域内的“爆款产品”,马东团队的《好好说话》播放率在2017年4月以后开始徘徊在10%左右。而在2016年7月-8月之间,这个数据曾经长期稳定在30%左右,甚至更高。 再翻看“十点读书”的爆款产品——刘轩的心理学课程,现在其打开率相比去年年末,也出现了明显下滑。截止到4月16日,其最新一期4月1日发布的课程,观看量还不到1W。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所有的知识付费和教育的原理都是非常接近的,其商业模式就是“前置消费”这几个字。表面上看,这和即时性交易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所有的知识在你付费之前都属于知识的拥有者,而不属于投资者。 比如,你想在职场上表现得更加从容,可能需要一个技能包,但千万不要以为这个技能包可以像U盘一样即插即用。是的,罗辑思维曾经说过U盘式生存这个概念。但人脑的处理速度显然远不如计算机。这也意味着接入外部知识U盘后,人脑需要经过信息、数据的过滤、加工、分析、整理以及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脑会把信息误读,也会把信息记错,甚至分析加工的速度也不同,最终的处理结果也完全迥异。结论就是,同样一份知识样本,对不同的受众来说,发挥出来的可能是千人千面。因此,前置消费后希望能获取等量齐观的效果,显然不够现实。 与此同时,前期宣传阵仗太大,马云、柳传志、雷军的推荐给了大家太高的心理预期,结果雷声大雨点小,和以往纸质的商业杂志并没有太大区别。不仅如此,每天的10条内容都太过于碎片,很难深入,而且每条内容间并无递进和关联。 也许你会说,人家罗胖本来就没打算走专业深度路线啊。可问题是,罗胖已经提出,他有可能要抢占每个知识细分领域的心智制高点,打造《新华字典》那样可以重印N次的版权存在。可问题在于,要想成为这样把住风口的存在,哪怕是维基百科,也是把“权威性”摆在第一位的,试问权威性更多来自专业深度还是浅俗有趣呢? 不再发语音条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以前那个每天都会发一个语音条过来的公号“罗辑思维”,不再直接发语音了。同时,他们公号文章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每篇文章的运营策略也跟之前不同了。 首先,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2012年,那个罗辑思维刚刚开始的年份。 这年年底,《罗辑思维》正式上线,每周更新一期。同一天,《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也开始运营,每天推送一段60秒钟的语音,同时推送一篇由罗振宇推荐的知识性文章,视频和语音均由罗振宇主讲。视频和语音推出半年后,《罗辑思维》由一款互联网自媒体视频产品,很快成长为最具价值的互联网社群知名品牌。 紧接着,我们发现,老罗做节目的时候会顺带着给一些个小东西做广告了。(这件事情大概是让老罗认识到罗辑思维节目有搞头的元凶)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罗辑思维盛开了,于是各种来蹭流量打广告的人,就来了。 再后面,当微信的用户体量已经足够庞大,罗辑思维开始转型做IP,开始兜售自家的东西给自己的用户。而在这个阶段,其实罗辑思维还干了一件特别奇葩的事情。他们更改了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文章的模版,以至于我们再也没办法在文章下面进行留言,点赞以及文章的阅读数。取而代之的是罗辑思维自家的商城。 而且,最早的60秒语音是在语音最后说出回复关键词,这时已经改成语音开头就说出关键词,读者如果感兴趣再回复关键词看文章。这可能是因为有人抱怨,突然想看哪篇文章了,但是找关键词就找好久,还要把语音听完才行。 而现在是直接推送图文文章了。60秒语音放在了第二条,一般每天三条辅文,另外两条辅文都是商品广告。所有文章都采用了同一种写作形式:清单体。如:《清单|拿下目标职位的16个必杀技》、《关于防止孩子沉迷手机的清单》...... 清单体文章把公号主文的生产形式固定化了,不仅降低了生产难度,还能形成固定的读者认知,是在用做产品的思维做内容。自从直接发图文后,目测阅读量比原来提升了一倍以上。一般10万+文章的阅读量可以通过点赞数*200推测出来。

------------------------------------------------------------------------------------------------本文出处《雪球》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6-06(知识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