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朱自清先生,是否大家只想起了他的《背影》、他的《荷塘月色》、他的《欧游杂记》,然而他除了散文家、诗人之外还有另一个最重要的身份——语文教育家。
朱自清和叶圣陶夏丏尊一起被称为“民国语文三大家”,叶圣陶更是评价他:“就语文教学方面来说,他真是一个全才”。
朱自清先生在语文教育方面竭力主张诵读,因为诵读有助于学生理顺自己的“语脉”,进而推动“文学的国语”的形成。我在想这不就是跟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是一样的么?老师也强调英语要多听多读,以便培养语感,然而现今有多少人有用过学习英语的方法来学习过语文呢?
《拆开来说》一书中围绕朱自清先生关于怎样学习国文的思路,把国文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拆解,方便让读者根据自身需要,对所缺只是技能做到高效地获取。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国文给人知识,也教给人怎样做人,不是做别人的,而是做自己的人。”
本书通过三个大方面入手,全面展示朱自清先生的“怎样学习国文”的思路。分别是:“知识与技能”、“文学与语言”、“经典训练”。
【知识与技能】
由于国文不常用的关系,导致大部分中学生的国文程度都普遍不高,他们在作文里所用的成语,也是常常出现错误的,由此可见一般的中学生对于国文的诵读是马虎的。先生提出在学习国文是,中学生应当先充分地练习,主要有预习、讨论和复习三步;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先发现问题,先学会自我解决,解决不了时,他们自然会意识到教师的重要性。
这时候,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要提示指出学生所没有注意到的重要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同时,如果课文里有可以和读过的课文或与目前报刊杂志的材料比较的,教师也应该抓住机会,引起讨论。因为这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便于他们记忆。
在《拆开来说》中还引入朱自清先生对朗读、诵读重要性的强调的文章。因为现在大部分教师在教文言文和旧诗词时,都不好意思打起调子,他们以外那是老古董,我想一方面也有“脸皮薄”,怕学生笑话的原因吧!但是其实文言文、旧诗词等,一部分的生命便是在声调里,不起调吟读是完全不能体会到它们的韵味的!
【文学与语言】
什么是文学?“答案很多,却不能成为定论”朱自清先生在书中回答道。因为文学的定义得根据文学作品,而作品是随着时代的演变和堆积的,因演变而质不同,因堆积而量又不同。而传统的文的意念也经过几番演变。
先有语言,而后有文字,这是毋庸置疑的。之后口语记录便成为文字。口语跟文字又只不过是两种工具而已,用来发表思想、表达感情!但这两种工具也具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如语言二字在我看来就相对严肃又严谨,而口语一词听来,活泼、生动、亲切又自然,在说的时候有姿态、手势来辅助;文字记录方法则是写作,写作的好处在于条理清楚,便于阅读。它没有姿势这些动态的动作在辅助,便利用条理性以及各种写作工具来表现。
同时,朱自清先生也表明:“诗是最文学的,所表示的感情特别强烈。”在《拆开来说》一书中也详细列举了许多例子加以说明。
【经典训练】
现在的青年人很多都不爱读经典,当然也包括我本人,因为我认为一方面是因为经典作品生涩难懂;一方面也因现今书籍琳琅满目,相对比起来经典作品就是枯燥无味了!
对于这个问题朱先生也在说中有提到,“流行的《作文法》《修辞学》《文学概论》这些书,举例说明,往往古今中外兼容并包;青年人对这些书里“古文今解”倒是津津有味的读者,并不厌弃时的……可是给予适当的帮助,他们却愿意也能够欣赏古文学……“批判的接受”就是一面接受着,一面批判着。自己有立场,却并不妨碍了解或认识古文学,因为一面可以设身处地地为古人着想,一面还是可以回到自己的立场上批判的。”
一边接受一边批判倒是很有意思,因为现在安静的读典不得不说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有了适当的帮助,相信很多人都是很愿意重拾经典的。
《拆开来说》一书中,摘录朱自清先生关于语文学习的文章并加以系统的梳理,让作为读者的我们能更好的体验到朱自清先生像我们剖析和展示学习国文的重要性及需要怎样学习,同时也列举诗歌的例子、来处,最后诠释读经典的价值,使读者能够更加相对简明地了解国文的趣味和价值!当然书中所展示的我只说了一点皮毛,还有更多的知识值得现在在看这篇书评的你去细细品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