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减负=减量+增质,转变学习与成长模式才是关键

张勇|减负=减量+增质,转变学习与成长模式才是关键_第1张图片
张勇|减负=减量+增质,转变学习与成长模式才是关键_第2张图片

“减负”,一时间又成为火爆话题。

近期同时出现两种声音:一种是官方的坚决减负政策;一种是来自部分学界和家长的“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

到底该如何看待减负?减负会不会造成过于“宽松”而影响孩子的发展?


“减负”即减轻负担,多指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

 问题在于如何确定多少课业和行为就成为过重的负担?

学生最好最适合的学习和成长,是符合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成长成才规律——这就意味着减掉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成长成才规律的学习和成长,就属于“减负”;增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等的学习和成长,就属于“增正”。


减负,是肯定要减。

但,关键是如何减、减哪些、减到什么程度。

首先,要区分清楚哪些是“负”、哪些是“正”——哪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成长成才规律,哪些不符合。这个是减负的基础;

其次,孩子们各个不同(身心发展、认知发展等规律不同),需要针对不同类群的孩子,做出哪些是“负”、哪些是“正”的清晰区分——这个减负的关键,因为对有些孩子是“负”的,对另外一些孩子可能就是“正”,因此,减负应该严禁一刀切!

再次,减负应该减到什么程度,这也很关键,因为无论是知识掌握还是技能训练还是能力培养,都需要一定的“劳动”强度和广度;而且对不同的孩子,“劳动”强度和广度大不相同。这个也是一刀切不得!

再次,减负不是目的,转变学习与成长模式才是关键——变量的积累为质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减负=减量+增质。


人类的学习成长属于身心建构,其中内在思维和能力素养的建构尤为关键。因为每个孩子的特质和潜质不同,内在的建构各个不同,建构的动力来自兴趣、意义感和价值感,因此,把减负的目标锁定在如何提升学习兴趣、建构意义感和培育价值感上,也许是最好的减负。




张勇

中关村教育评价创新研究会会长

北京市公众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勇|减负=减量+增质,转变学习与成长模式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