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群芳谱.——山中高士话宝钗(4)【原创】

红楼群芳谱.——山中高士话宝钗(4)【原创】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文/韩乾昌

宝钗到底有没有争过宝二奶奶这个位子呢?

来一起梳理一下。

先看薛家投奔贾家的理由——

“……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可见宝钗的这次“待选”是选公主、郡主们的陪侍去了。当然,一个“凡”字也说明这几乎是命令性的文件,她只能遵照执行,亦不能作为她热衷虚荣的证据。

这是其一。

其二,薛家老爹死后,宝钗一个女儿家不好抛头露面。哥哥薛蟠又靠不住,“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不过赖祖父之旧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很显然,如果不是靠着祖宗的脸面,恐怕薛蟠连这“皇商”的差事也保不住。眼看江河日下,到贾府存身其实也是为了寻个靠山,毕竟是实在亲戚。

也就是说,薛家本不为这“金玉姻缘”而来,又何来的举家而谋呢?

再看所谓“金玉姻缘”——

从薛宝钗佩戴的护身符来看,说是要有玉的来配。问题是佩玉的其实何止宝玉一人,多了去了。又没有具体标准。贾琏不就给了尤二姐一个九龙玉佩吗?那时玉佩是常见之物。

看来这也是那和尚糊涂,没有交代清楚,或者他直接就是专门来捣浆糊的。

宝钗的“金”之所以和宝玉的“玉”联系起来,形成“金玉姻缘”一说,纯属偶然事件。

薛宝钗自己对夫婿的选择标准如何,作者没有写。只能从她平时的言行来判断了。

她劝宝玉用功读书,专注仕途经济,但她对那些被书害了的人同样嫉恶如仇。说明她心目中的理想丈夫应该是博学正直,辅国理政之材。

这些贾宝玉符合吗?显然不是。

那么,这是不是薛宝钗对自己心目中未来夫婿的鼓励和期许?

但是在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于天的时代,她怎么能够保证未来一定会和宝玉在一起呢?如果是她个人私下的想法。那她应该爱着宝玉才对,可是前面已经说了,她根本没有爱过宝玉。说为了贪图富贵吧,薛宝钗自己家就很有钱,而且与此同时贾家也在走下坡路。贾宝玉也不是薛宝钗眼里的绩优股,他根本无心仕途。

许多读者其实是被影视剧和教科书影响了。教科书里写的是“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为线索……”,这一“权威”论断确实深植于了很多人的心。再就是影视剧,为了制造戏剧效果,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给观者造成某种暗示。而这不过是编剧和导演自己的理解而已。

再说,他俩的思想境界也不在一个频道上。宝玉纠缠在儿女私情里不能自拔时,宝钗早已经彻悟了。

他俩也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思想有分歧,怎么可能聊到一块儿呢?

从舆论环境来看,宝黛的姻缘是被贾府里大多数人默认的。无论贾母还是王熙凤,甚至丫头下人眼里嘴里都几乎默认了这段姻缘。

至于宝钗自己,自从以半个身位默默抽身而退以后,更是坦坦荡荡。


红楼群芳谱.——山中高士话宝钗(4)【原创】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她自己也公开拿宝黛二人开玩笑。

一次是宝玉从马道婆的巫蛊术中醒过来,黛玉忙念阿尼陀佛。宝钗因此打趣儿她俩说,如来佛祖太忙了,要讲经说法……还要管人家的姻缘。如果宝钗心里不坦然,怎么会开这样的玩笑。

还有一次,黛玉要认薛姨妈为干妈,宝钗故意打趣儿说认不得。黛玉问怎么认不得?宝钗说,我哥哥的亲事还没定,怎么把邢妹妹先说给我兄弟了?黛玉猜错了。宝钗笑道:“不是这样,我哥哥已经相中了,只等来家就下定了,也不必提出人来,我说你认不得娘的,细想去。”

后面,薛姨妈直接说不如把你林妹妹说给宝玉岂不“四角俱全?”惹得娘仨一阵笑闹,画风是满满的温馨。

如果宝钗有这个心,还能这么跟黛玉开玩笑吗?

而且黛玉和宝钗自从那次互诉衷肠以后关系一直很好,情同姐妹。又认了薛姨妈做干妈,和宝钗的堂妹薛宝琴俩人关系很密切。薛家确实没有这样的意图。

这样一看,无论从主观、客观还是舆论上都是宝黛的“木石姻缘”占绝对上风,而不是所谓的“金玉姻缘”。

因此,把这场爱情理解成三角恋是不准确的。把薛宝钗的“随分从时、藏愚守拙”看成城府深,工于算计,以及强加给薛家的阴谋论根本站不住脚。

红楼梦未完,至于后来的情节已不得而知。但依然无妨我们根据前面的判词和一系列暗示做出判断。

黛玉最终泪尽而亡,宝钗和宝玉结为夫妻以后,宝玉出家,宝钗独守空房而终。

这样的安排更加突出了悲剧的主题。

黛玉为自己而活,为心而爱,为情而死,爱的惊天动地,死的轰轰烈烈。活着时得到心上人的宠爱,死了葬在爱人的眼泪和漫天飞舞的花雨里。还一生之泪,留绝世风华,赚得千古悠悠的爱慕与思念……

这样的生命历程,虽短暂,不也很唯美吗?

黛玉之死可说是悲剧,也是幸运,死当其时,死得其所。

而薛宝钗的悲剧在于终究无法摆脱的天命。

如果说精神与灵魂层面的宝钗已经获得了通透与彻悟的话,作为精神和灵魂之载体的肉身,却不得不在无情的命运里流离辗转。

她能主宰自己的思想却无法主宰身体。

那是一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不可违,唯纲常与礼教是从的时代。

宝钗温柔和顺、知书达理。她是一个美丽、聪慧、博学、善良的女子;是一个从身体到人格品性近乎完美的女子。这样的女子不但符合封建道德礼法要求,更是女人中的翘楚与典范。

把她安排嫁给贾宝玉是悲剧的开始,而不是终结。世人皆以为,她千辛万苦争来这么个结果,可谁又知道她想要什么,谁能懂得她的心。黛玉为的是自己的心,宝钗何尝不是为自己的心。只是黛玉的心尚能得以安放。而宝钗的一颗心却始终无人懂得。

如果换做别的女子,内心里一定是痛苦挣扎的,无法抗拒那滚滚而来的漫天的黑,那是一种怎样苍凉的孤独。

宝钗也一定曾经感到孤独过,那是一种翩然出尘而俯视芸芸的落寞。然而,她终究是悟了,放下了,了无挂碍、明心见性。

当她把一切放下时,已经无所谓出世入世了,一切都已浑为一体,圆融通达了。

贾宝玉也终于在阅尽千帆、历幻磨难后彻悟。

空蒙天地间,

当宝玉踏雪徐徐而去时。

而她,

薛宝钗,正值一句山中高士晶莹雪——

心里早已是轻舟已过万重。

身在凡尘,心是佛心。

渡尽劫波,荷影摇曳,钟声回响。

梵乐悠悠,仙声渺渺——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黛玉当初是和自己的心和解,而宝钗最终与自己的灵魂和解。

这白茫茫一片干净的大地,又何尝不是作者与自己的和解……


红楼群芳谱.——山中高士话宝钗(4)【原创】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后记

林黛玉代表我们的理想与精神世界,薛宝钗代表我们身处的现实与灵魂世界。

归根到底,在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理想与现实两个世界最终都归于毁灭。这是作者身心的亲历,也是他历尽人间悲欢炎凉之后对人生态度的纠结与人生根本意义的追索。

也许,对人生之精神乃至灵魂自由的追求是人类不竭的渴望与思考。这个永恒的命题,必将继续的进行下去……

在我看来,这才是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永恒魅力所在。

又记

其实动笔写宝钗前我是诚惶诚恐的,因为她太难把握,文字很难准确的表达她。她又存在于千万个红谜的脑海里,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宝钗。而宝钗身上糅合了儒释道等多个中华传统文化因子与人格象征。不像黛玉,以一己柔弱之躯、晶莹透明之心,为爱而生,为情而来,泪尽而亡,魂归阆苑仙界。她明媚而凄绝,鲜姸又惨淡,终归是通透的。宝钗就太丰富了,可以说是红楼梦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而我水平有限,实恐亵渎。今天斗胆花几个小时写下一点关于宝钗的文字,请大家海涵并指教!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楼群芳谱.——山中高士话宝钗(4)【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