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讲讲说话这件事。
很多人,都没法好好说话,光讲话是不行的,不仅要讲让人听得懂的话,还要能够促进交流,尤其是愉悦地交流。
当然,你也可以自说自话,反驳别人的观点,让自己一时爽快。但是要不了几次,你就会迅速成为孤家寡人,没有人愿意和一个总是针锋相对的人对话,紧张兮兮地,连话都不好好说,还能好好地玩耍吗?
这几天,我们都在高交会展台忙活,话说了不少,交流顺利的却不多。
第一天,我还是蛮紧张的,所以很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问题的人。因为展会比较吵,所以我不得不大声地回答问题,嗓子都冒烟了。但是,很多人,只是过来看看,他们并不了解我们的项目,只是劈头盖脸地扔下一句:“你们公司做什么的?”于是,我又把公司介绍复述了一遍,心里还暗暗紧张对方是否听得懂。
的确,好多人不懂,这也正常,专业对口的访客本来就很少,展会只是纯粹的展示,没有到深入洽谈的地步。
但是我当天,真的是紧张坏了。其实,遇到不懂的人没有关系,看你怎么说。因为,即使你愿意把一个专业名词解释得很通透,也非常考验个人专业领域的理解能力,不如通俗一些,让交流氛围轻松一些,好让人家长些见识,满意离去。
所以,一天下来,我累惨了,跟运营经理抱怨了几句,他几句话就点醒了我:“有些人根本就不是目标客户,应付几句就行了,即使是目标客户,也尽量引导他下次约谈”。我看到他气定神闲的样子,一开始还气不打一处来,觉得是偷懒。这两天,在展台游刃有余之后,才发现,有的放矢的交流方法,事半功倍。一开始,就没有弄清楚形势,败在了自己的心态上,所以,策略实在是太重要了。
展会已经开了4天,我开始对访客交流有了一些心得。因为,展会上的交流,三教九流,状况百出,看你怎么做,总之,都会有收获。
有些人,手里拿了一打资料,转到了我们的小展台。有人拿了资料和名片,也不讲话,就走了,看他的样子,应该是后期再整理这些展会的资料。然而,不爱交流的人很难靠谱。大部分人,还是会多问几句的。我换了好几种介绍方式,直到大家听了恍然大悟那种,心里甭提多轻松了。然而也不属于专业的回答,更像是一种体面的介绍,满足吃瓜群众的好奇心而已,无非就是“管理、系统、招商”这一类的词。
想努力听懂的的人,会努力抛出问题,看是否和我表述的一致,但是,目标客户仍旧太少了。我一如往常地介绍了我们的项目,就把一个来找外包合作的销售经理吓跑了,他的项目我们暂时没精力做呀。之后我一直反省,难道我是太斩钉截铁了么?哪有人面对项目机会还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做产业园区的人很多,相信面对全新的智慧概念,只有精英群体先行布局。这一拨人先走在前面,再带领观望的余众改变世界。展会是开放性的交流活动,用于推广新理念,教育大众市场。
有时候解释多了,我语气变得不太耐烦,匆匆几句就结束了。期间碰到了几个耐心的咨询人士,他们能够平静地等待我讲完,停顿2秒钟,再不徐不慢问自己的问题,不骄不躁。这样一来,你问我答,进行地非常顺利。
这算是真正的想法交流了。
能够会心交流专业问题,难能可贵。好的交流,然而总是不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打开方式,大部分人只是执着在自己的交流方式上。
真正好的交流,就是倾听。让对方尽情地表达,听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即使水平高低不同,也能够延续好的对话氛围。并不会因为一场牛头不对马嘴,而消耗了心气。
好的交流,也需要好的心态作为基础。倾听他人,就是因为自己并不着急得到答案,而是希望能够通过对话,发现全新的答案,促进思考。或者,你很在乎他人的感受,愿意听他唠叨一个下午,作为对家人或者朋友最长情的陪伴。
基本在大众交流中,没有很好的筛选机制。碰到和自己三观相同、水平一致的人,实在太少。不如把每一次交流,当做是授之于鱼的过程,任何不熟悉的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只有倾听,才能了解对方的想法。
看过桑德伯格的《向前一步》,她分享了一段故事:见客户的时候她总是忍不住多说话,被提醒多次后,她想到了一个办法,每次想说话之前就咬住舌头,拼命微笑。文中写道,“我觉得那时候自己的舌头都要被咬烂了”。至少,表达欲望是人类的天性,越紧张就可能越爱说话。然而,真正赢得战争的人,可能是那个沉默以对,最后才一鸣惊人。
不假思索地快回答,可能只是心理防御的机制,无助于事态的发展。看了一场战争谈判大师的分享演讲,他教会我们,在谈判过程中面对攻击,可能只是对手想打破你防线使用的手段。我们要善于为自己每一次对话设立缓冲空间,他称之为“balcony(阳台)”。每一次,他都克制住立即反驳的冲动,重新回到阳台思考,发现自己能够给出不同的应对答案,成功地化解了每一次危机。
与陌生人交流,要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间。真正想做好交流功课的人,请克制住脱口而出的冲动,先看清形势,找到掌控大局的感觉,再做下一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