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内到饭否,再到后来的美团,这种频率的创业一路走来,让大家都以为王兴是个特别聪明的人——总是能捕捉到互联网里的潮头。
▲但也有人觉得,王兴并不是什么让人望尘莫及的天才。在中学和大学,他都不是班上最聪明的一个,也未展示出超乎常人的智商。他的聪明更多可以归结为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
▲他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也很敏感,有强烈的探索未知的欲望,什么东西出来就马上涉猎。他习惯开上几十个浏览器窗口,不断地看,不断地研究。2007年夏,iPhone刚发售,他就买来做研究。别人和王兴聊天儿,发现王兴不只是看过SNS,国外很多网站他都听过看过。
▲所以旁人也说不好,王兴到底是聪明还是好学。
▲专注、好学、独立思考,让他比旁人思考得更深入,加上足够的实干精神,快速执行想法,让王兴比别人跑得更快,而这些特点又与他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富一代”父亲与“富二代”子女
▲王兴的父亲名叫王苗,是个身材瘦小的福建人。他在福建龙岩市永定县开了一个水泥厂,总共投资6亿元。王苗是大股东,占有40%的股份。这个厂出产的闽福牌水泥是当地最好的水泥,2010年销售额大约6亿元,2011年超过7亿元。
▲王苗对儿女的教育一向宽松、民主,充分尊重儿女意见。他希望王兴能做陈景润,专注科研,他不认为儿子有经商才能,希望儿子能读完博士。在王兴卖掉校内网之后,他还问王兴能否到美国继续完成博士学业。
▲王家从不打麻将,也不会大吃大喝,“家里有好的环境,大人勤勉做事,小孩也不会偷懒。”他喜欢书,买了很多书,也鼓励儿女博览群书。“儿女都是理科生,但人文素养都还可以,不像有的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以外,文化知识少得可怜。我认识的很多有钱人,家里什么豪华家具、家电、车都有,就是没有书,很糟糕。”
▲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王兴,在师长眼里是个独立、有想法的人,在同伴眼里是个不会维护老师权威的学生。高中班主任吴老师觉得王苗在教育上很宽松,不像有些家长把孩子盯得死死的。
▲谈到王兴后来的创业,吴老师觉得王兴家的经济实力起了很大作用,家里情况允许他不是为谋生而读书,也允许他失败。从王兴与他姐姐对家里财富的态度来看,两人对钱都不太看重,喜欢靠自己的能力挣钱。王苗以前告诉他的儿女,不指望他们赚多少钱,如果他们愿意搞科研,对国家做点儿贡献,他可以在资金上支持,让他们生活得不至于太清贫,但他的儿女都没有走科研的路。
▲两个孩子都告诉父亲,不会继承他的财产,让他多捐钱。“总不能留下钱给他们,让他们只做个富二代吧。如果将来他们的孩子还花我的钱,那是悲剧。”王苗说。
孩童时代
▲王兴在中学时就显示了对互联网新事物非同一般的兴趣和热情。即便是在美团网落后于竞争对手拉手网、窝窝团的时候,亦或在他四处奔波试图解决饭否网关停问题的时候,王兴都保持着对互联网新事物的关注。
▲更早的时候,王兴已经开始摸索这个世界运转的道理。他和伙伴去爬火车,老师问他们为什么这么顽皮。他们回答:“我们在研究蒸汽机。”小学五六年级,他和伙伴一起接触无线电,动手做录音机、功放;在中学,他和伙伴们一块儿读艾柯卡、比尔·盖茨、戴尔的书,一块儿尝试创业售卖调制解调器,讨论《未来之路》描述的信息化的美好前景。
▲王兴喜欢科技,热衷于动手做实验,与赖斌强、陈亮等同是科技爱好者——后来,这两位伙伴先后加入他创业的行列。由于家庭富裕,王兴是龙岩市里第一批拥有电脑的人,他甚至和陈亮他们动过卖上网卡的脑筋。他也是市里最早接触互联网的,陈亮记得县城刚有互联网接入的时候,王兴带他们去了邮电局。王兴有亲戚在邮电局工作,为他们触摸互联网提供了便利。通过浏览器打开雅虎的首页,在中国的一个小县城里就能看到美国最新的NBA新闻。
▲互联网的神奇魅力在他们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这是1995年的事。这一年通常被视作中国互联网商业元年。丁磊在宁波搭建了他自己的BBS;马化腾在深圳创办了PonySoft站台;马云在杭州开设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张朝阳带着ISI中国首席代表的头衔返回了中国。
▲这个时期,他也读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奥格·曼狄诺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这些书他再未看过,因为“成功学能达到的高度是有限的”。他的梦想不是“成功”,而是来自他对科技的信仰,从做功放开始,他就“对结构感兴趣,从根本上相信这个世界的运转是有道理的”。
▲《数字化生存》是他的启蒙之书,书中说互联网的本质是移动比特比移动原子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你在降低人们社交成本的校内网上、在提升信息传播速度的饭否网上,以及让商家和消费者更便利地获取对方信息的美团网上,能看到这种思路的一脉相承。
▲王兴相信科技改变世界,他内心渴望的是,理解事物的本质,探究未来可能实现的方向,并转变成现实,让未来变得更美好一点儿——虽然这有点儿虚,但确确实实是他内心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