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的沦陷如何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社群的沦陷如何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_第1张图片
文/熊较瘦

      社群作为一个相对新兴的形式也存在了不短的时间,从早期的QQ群到现在的微信群,包括类似微博等一系列APP也算是其中的一种。只是这里面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绝大多数的社群都会经历从活跃到沉沦,相信大家也早已见怪不怪了,比如很多微信群各位加入的时候还比较活跃,中间也跟大家互相“勾搭”聊天,可是后来除了不定时出来抢抢红包,看到有比较吸引人的话题出来说两句,然后就会去潜水了。

       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聊天,忽然聊到这种现象,他给我的反馈是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没有必要去纠结!然后给我做了这样的分析:就拿现在比较流行的读书会社群来说吧,第一种情况就是你说加入读书会里的人都是来读书的吗?肯定不能保证全部都是,其中不乏有为了开拓市场、结识更多的人脉,也保不齐有的就是因为好奇加进来看看,所以你会发现有一部分人很少在群里说话,一说话要么是发广告链接,要么是看到有可以利用的资源然后聊他们之间跟工作有关的合作了。第二种情况是一部分人抱着很高的热情和期待加入进来,结果发现有人时不时的聊一些跟这个群的主题不相干的生活上的事,就很诧异,进而会感觉到一丝失落,觉得把时间浪费在这里简直就是罪过。慢慢地,开始的那份热情变淡了起来。所以到最后,你会发现一直比较活跃、参与度比较高的始终就只有那一小波人,最终就变成了一部分人狂欢!就像下面这幅曲线图一样。

社群的沦陷如何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是目前几乎所有社群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很多社群管理者困扰的问题:怎么一个好好的群就无声无息地死掉了呢?!

     如果只是纠结于这种现象的本身,其实很难看出问题的根源所在,不妨跳出来看一下另外一种形式的活动,比如说沙龙,这样就可以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沙龙形式的活动每次会针对一个主题,有一个或者多个“大咖”来做分享,进而大家形成互动。这样的活动能吸引人的地方其实是因为有一个主导者在里面的,而从人的本性来看,大部分人属于倾听型,也就是说相比站出来分享,大家宁愿做个倾听者、学习者,而这种由一个中心或者说是总部发起,然后在各个地方有分会形式的社群就存在一种尴尬的问题,大家能聚集到一起其实是因为总部的影响,也就是说大家的目光大部分是朝着总部那边看的,而各个地方的分会其实只是充当了总部的延伸,所以大家一旦觉得分会的形式跟自己当初加入进来的预期不一致,就会很快转移注意力的,这也就形成了目前的现状。

       所以如果总部那边支持的力度不够,自然只会加速了这个社群的消亡,真的没有更好的结果。而通过沙龙形式活动,还是能找到一些启发:可以经常朝这个社群里注入新鲜的血液,比如说更换活动的形式、邀请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人或者鼓励有愿意作分享的群友来带给大家作分享和交流,让大家每次都能有所收获,进而把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到分会这边来,让大家觉得总部只是一个平台,分会才是我们的主场,形成良性循环,渐渐地雪球自然会越滚越大。

       人属于群居一类,所以社群的形式应该会长期存在,只是以后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形式,但本质的东西是不会变的,所以当看到一个社群前后的变化时,不必过于担忧,这只是它固有的特性,从根本上认识到了这种现象才好找到相应的方法去应对。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群的沦陷如何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