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母亲

读贾平凹(《朗读者》)

摘抄: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

听完CCTV《朗读者》节目上演员斯琴高娃朗诵这篇散文,会有一种名为“难受”的情绪堵在你的胸口。不能是痛苦,不能是伤心,只有“难受”可以概括此时的心绪。

就那么简简单单的和母亲相关的小事,好像也读不出太多的爱,轰轰烈烈,大喜大悲,甚至一个能表达情绪的形容词都不让你找到。可是它怎么又那么能击中你的心?你闭上双眼,回想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便恍然大悟:这个世界上给予我们最多爱的人,想到他们唤着我们的名字,坐在或者站在我们边上看着幼小的我们。在童年里重复了很多遍的时刻,被生生划在心上,却又告诉我们再不会拥有。一别两地,树欲静,而风不止。想起那首精巧的诗: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的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便是这篇散文打动我们的地方。

学·问

心灵mooc11

心灵mooc11

发表于03月27日

课程推荐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西北大学《大学语文》课程,用四节课专门讲授贾平凹散文。刚听完刘卫平老师的精彩授课,央视最新一期《朗读者》又“以情夺泪”,斯琴高娃将贾平凹对母亲的“一往情深”声情并茂地洒向观众,赚足了大把的热泪。

  刘卫平老师说:“贾平凹未必是公认的当代小说大师,却是公认的当代散文大家。他的散文作品内容广泛,情致动人,语言精巧,美感丰盈”。贾平凹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景象,却总能引人入胜。他的散文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读来耐人寻味。《写给母亲》语言平实到细碎琐屑,不雕琢、不修饰,但句句摄人心魄。一个“打喷嚏”的民间联想笑谈,演化为母子间难以割舍的牵挂,竟是那样的妥帖自然。“我一写作,母亲便不再走动,也不出声”,这一“动”一“静”,又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瞬间凸显无遗。母亲的话更是朴实的“华章”:“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慈母疼惜儿子的“柔语”,也会在读者的耳畔反复萦绕,像是对每一位儿女的博爱。有人说《写给母亲》中没有使用一个形容词,本来是满怀深情写给母亲的悼文,但字里行间却不张扬、不煽情,那努力克制隐忍的亲情抑到令人心痛,但不尽的思念与挚爱终会力透纸背,字字浸润读者心扉,要不泪奔确亦难。

  贾平凹曾以《我手写我心》为题谈到自己的散文。他说如果自评散文,更满意的是中年以后的作品。“年轻时冲动,又唯美,见着什么都想写,又讲究技法,而年龄大了、阅历多了,激情也少了,所写的都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体悟到的东西,没了那么多的抒情和优美,拉拉杂杂,混沌不堪,有话则长,无话则止,看似全没技法,而骨子里还是蛮有手笔的。”贾平凹还谈了对散文情怀的理解:“人站在第一个台阶上,不明白第三、四个台阶上的事;站在第三、四个台阶上了,却已回不到第一个台阶去。读散文,最重要的是读情怀和智慧,而大情怀是朴素的,大智慧是日常的”。的确,《写给母亲》诠释了作者对散文情怀与智慧的理解。

  西北大学刘卫平老师在本章课程最后,用26分钟的大课件,以海明威的话“寻找适合自己的句子”为题,与同学们探讨如何学习写作。刘老师说:“从事写作的人,尤其是从事文学写作的人,一定要有句子意识。怎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句子呢?一要不断扩大自己的母语词汇量。要从古典名著、民间口语、外国名著、各种类书和各种辞书中吸纳词汇。二要注重琢磨各种句子表现力的长短。三要尝试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表意。喜爱写作的朋友,抓紧加入西北大学的《大学语文》课,聆听刘老师更精彩的讲授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给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