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生意经

明朝初年,江浙商人沈万三率其子弟力穑事,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依周庄,凭三江之利,广集货资。后通过开展海外贸易积累巨大财富,从而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富豪。

差不多是15年前了,那个时候很迷张卫健和张庭主演的《聚宝盆》,张卫健饰演白手起家的沈万三,拽拽的很有意思,张庭饰演某富家小姐,也是一代佳人。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贱”,这个做生意的第一原理,是在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听张卫健说的,现在还记忆犹新。


身边的生意经_第1张图片

今天,就从“生意人”说起。

以前,人们习惯把做买卖的人称为生意人,中国自古重农抑商,虽然也短暂出现过两宋这一自由贸易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到明清时,基本又回归闭关锁国。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发展经济得到了全民的认可和重视,做买卖的生意人也多了起来。

但是,迈入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做生意”似乎逐渐又成为了一个中性偏贬义的词,暗示着小打小闹、小富即安、不思进取。

与此同时,“创业”这一词汇的兴起,预示着商业世界,开始从买卖“商品”转变成了买卖“理想”。

按照约定俗成的说法,创业是需要有一份完整的商业计划书和项目方案,组建一个团队,然后去找风险投资,天使轮、A轮、B轮这样持续下去。

如果做得好,就持续做下去,做到行业的头部位置。如果做得一般,就在一个合适的价位把公司卖给BAT这样的大咖,赚到钱,然后继续二次创业。

而做生意,一般会觉得是开一个小店,卖一些日用品、服装之类的,比起“创业”,确实显得不够“高端”。

除了销售对象有了不同之外,二者还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区别。比如创业是去找VC投钱,做生意是用自己的钱或者找亲戚朋友借的钱;再比如创业一般在烧钱,做生意一般已经开始赚钱了,虽然只是一些小钱。

大概从前两年开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概念的兴起,我身边也出现了一些做生意(或者说“创业”?Whatever)的例子。


身边的生意经_第2张图片

去年,有个朋友L,原来是个IT男,受够了天天给别人打工,愤而辞职,跑去开了一家便利店。当时我就惊呆了,说你就算要出来自己干,也发挥一下自己原来写代码的专长吧,找人合伙开发软件,做APP啥的不好么?

L和我说,他做了充分的市场调研,看好小区便利店将是下一个风口。话听着是没错,当时媒体也纷纷报道说,大超市即将被网上超市所取代,但买瓶酸奶、买瓶水,人们如果下楼去便利店就可以买到这些小商品,是不愿意在网上买,然后等几天才能送到,所以便利店今后将越来越好。

但是,L的便利店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地理位置。便利店开在某健身馆旁边,距离小区还有一段距离,小区旁边还有一家大超市,对于小区居民来讲,走到便利店的路程甚至比走到大超市还要远这么一点,小区的人流量很少往这边走。便利店只能依靠每天健身的人流带动一些消费,大多是一瓶水、一瓶酸奶之类的小生意。

再有,L在生意上摸爬滚打的经验还是不足,对于人流量、客单价、仓储成本等指标的把控不到位,便利店每个月的净流水只能勉强支付水电和房租,人工就不提了。所以,今年店铺的租期到了之后,L就没有续租,关了便利店,找了家公司接着码代码去了。


另外一个朋友Z,也是去年开始,看准了早餐和水果市场的商机,通过微信朋友圈,做起了几个高档小区的早餐和水果团购生意。

当时刚好有几个微信公众号开始介绍一些颇有名气的早餐店,“芳婆饭团”、“汪家馄饨”之类,一时间这些店铺门庭若市,如果想去店里吃,不排半个小时的队,压根儿吃不着。你说就一个饭团,再好吃,也不值得我排半个小时队啊。

Z看准了人们想吃又懒得排队这个心态,组建了一些高档小区的微信群,每天在群里说提供这些有名店铺的早餐服务,并且送货到小区门口的保安室,这就激起了大家的兴趣,纷纷下订。

Z凭着这些订单去找商家谈折扣,商家自然也很高兴,早早做好了早餐,给Z带走。Z需要做的,就是雇人按照订单分好这些早餐,送到小区保安室,并做好保温工作。

水果团购的生意也是类似,小区附近的水果店价格畸高,通过生鲜电商购买又担心物流问题、不新鲜,价格也不见得便宜。Z就按照季节,提供当季最火的商品团购,3-5月的草莓,5-7月的水蜜桃,7-8月的西瓜,8-9月的葡萄,都是和周边农户谈好了折扣,再在微信群中找人下订。

由于直接从农户手中拿水果,价格便宜,品质又好,而且送货到小区,所以下订的人特别多。Z需要做的,仍然只是搜集订单,和农户谈折扣,然后做好从郊区到市区的物流工作。生意做得挺红火,而且有越做越大的趋势。


身边的生意经_第3张图片

讲了两个朋友的故事,再说回到电视剧中沈万三的那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贱”。如果按照现代的战略管理理论:

  • “人无我有”就是集中化战略,进入竞争较少的细分市场。
  • “人有我优”就是差异化战略,体现自己商品的品质,设立进入门槛。
  • “人优我贱”就是成本领先战略,控制成本,降低售价,吸引客群。

找到适合自己的战略模式,是做生意成功与否的关键。

L的便利店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找到合适的战略。便利店在进货成本的控制上无法与大超市相比,成本领先战略肯定是走不了的。因此便利店比较好的是走两条路,一是体现差异化,有自己标志性的产品;二是占据极好的地理位置。

在上海,Lawson有标志性的产品,就是美味的便当,7-11基本控制了地铁的出入口,FamilyMart占据了小区楼下的门面房,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对比的成功案例。而L的便利店一是没有找到标志性产品,二是地理位置不佳,导致没有足够的客流,这是最大的问题。


Z做得还不错的原因呢,他首先嗅准了客户需求和痛点,并采用了正确的战略模式:集中化的战略。

Z专做一些小区的团购生意,这是一个细分市场,在这个细分市场中,Z首先保证了产品的品质(知名的早餐店和质量不错的水果),其次价格公道(和用户自己去周边乡镇农户那里购买的价格差不多,低于水果店),自然打通了这块市场。而且一旦先占据了这部分市场,形成了口碑壁垒,增加了后来者进入的难度。


从古至今,生意的模式在不断的变化,现在人们不再说“人优我贱”之类的俗语了,但是其中有一些基本的原理却一直在指引我们。没有鸡血、也没有鸡汤,有的只是在真实的商业世界中摸爬滚打得出来的对于商业机会的敏感嗅觉。

很多人都在说,下一个商业风口是消费升级,那么消费升级的机会,会青睐什么样的生意人呢?能够做好充分调研,嗅到市场的瞬息变化,并匹配合适的战略模式,这样的生意人,应该会有更多机会吧。


参考文献:
1、《朴素的生意》-罗辑思维
2、《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注册会计师教材

你可能感兴趣的:(身边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