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蒙学读物通论》读后感

   《中华蒙学读物通论》这本书,大体被我从头到尾翻了一遍,粗略地翻,没有细看。我读此书的目的在于,了解一下中华蒙学读物,家里买了不少,苦于无从下手了,读了这本书,大体对蒙学的发展历史有个了解。但对于每一种读物,也没有细讲,只有粗粗几百字。

  蒙学读物的主体内容分,识字类,知识类和思想类。本来,启蒙教育的目的,除了识字,还要求掌握日常生活的基本知识,并懂得践行传统的伦理道德。识字类,最好的要数《千字文》,形式整齐,250句,1000字,前后语义连串,颇有条理,是一篇构思巧妙的绝妙文章。知识类,如《蒙求》《九九乘法歌》。思想类,如家训型,如《夫子劝世诗》《百行章》《武王家教》(这些我都没见过)。

  也有综合型的,如《幼学琼林》《千金裘》(千金裘我没有见过)。这类读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岁时节令,帝王朝廷,文臣武职,文事科名,礼仪乐舞,人伦关系,居处宫室,老幼寿诞,疾病死伤,婚姻嫁娶,狐怪鬼神,仙道释僧,器皿陈设,水果蔬菜等等……

 诗歌类的,有《千家诗》,《唐诗三百首》。

     所谓蒙学,时间段来说应该是小学和学前教育时期,虽然历史上的蒙学读物非常多,在这本书里作者罗列了大几十种,琳琅满目,但是流传最广,实用性最强,还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这些称“三百千千”。还有《弟子规》《幼学琼林》。

     除了这些,我买的蒙学系列里还有一些不常见的《急就篇》《龙文鞭影》《小儿语》《神童诗》《蒙求》《增广贤文》《童子礼》等等。《龙文鞭影》《增广贤文》的比较有说教意思,里面也有许多日常生活的道理都已经根深蒂固地印在我们的血液里,有许多句子俗俚易懂,又是我们小时候被教过的。我想我可以选择性的给孩子阅读,什么励志啊,劝学啊,自省啊,谨慎持身,这些还是可以的。里面也有许多小雷点,比较糟粕,属于当时那个时代的。我们的传统文化本来就精华加糟粕,再所难免。特别是这么些读物里的伦理道德,还有一些明哲保身的,在当今这个人际关系社会还具有一定生命力。

     举例说明:“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一分利,一分害,不贪财,总自在”,“四两拨千金,一静制百动”,“得宠思辱,安居虑危”,等等。还有“不关已莫问,无事早回家”。真是“趋利避害”,这些话每个家长都一句一句教导过,在这里都有体现,更具体更详细。

    除却为了家里孩子的阅读而了解这些书,我自己本身也对蒙学里的《杂字》产生兴趣,作者云,在潘家园旧货市场购得蒙书20种,其中《杂字》6种。如“日月五谷稷上仓,芝麻荞麦黍稻梁,瓜果梨桃柿枣杏,福圆荔枝合槟榔”的《日月农庄七言杂字》等等,都很有意思。巧的是,有一本书叫做《日常生活变迁中的教育:明清时期杂字研究》。作者顾月琴,2013年出版,里面附各种杂字,120种,这本书让我有阅读的欲望,某宝可以购得。赞。

  在我幼年的时候,家里有一本农事的字典,大约是1960年出版的,父亲说是爷爷的书。我小时候经常翻看,里面有各种农谚无数,天气的节气的,何时种什么,叽哩哇啦无数,多么可爱的书,体积与新华字典一样,关键是这本书,遗失了。上小学的时候还会去看,大约是无书可看吧。后来阅读面广了,也就不关注了。现在想想真遗憾,如果还在,我一定是占为己有。

    大约是因为我是农村孩子吧,对庄稼蔬菜很感兴趣,对农事很有兴趣,对农谚也是。所以也买了《齐民要术》,偶尔也翻看。也有对那本农谚字典的遗憾,或者是农耕民族的几千年以农为本,所以,心坎溢满稼桑之事的情怀。

   总之,看一本书,总会联系到更多更广的天地,书籍与书籍之间丝丝相连,环绕成一个巨大的网就是知识的构成了。

     所以就“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华蒙学读物通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