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72,7-18-1,离娄章句上18-1》

《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72,7-18-1,离娄章句上18-1》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则恶矣。"】

今天是丁酉年甲辰月庚午日,三月十七,2017年4月13日星期四。

   公孙丑请教孟子,请问老师,古时候的君子,不会亲自教育子女,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也不是不想亲自教育自己的子女,之所以不这么做,那是因为行不通。行不通的道理有两方面。一是情势,二是关系。

   情势上行不通是因为标准和实际情况往往对不上号。

   先说标准。教育子女,要有一个端正的标准作为准绳,要用正面的品行要求他,而且是方方面面,视听言动都要端正,惟有如此,方能使他用以衡量自身言行,防止他松懈轻慢,偏离轨道,一个不小心堕入偏邪,所以,标准既要正,又要严,这么做才是真爱。

   但事实上,一个人要做到随时归正的"时中"境界绝不容易,孔子说他自己"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达到随时归正的“时中”境界,他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当然,孔子是生知安行的圣人,孔子的修养当然并非七十岁才到达时中境界,孔子这么说,是在告诉人们:这是一辈子的事。至诚无息是时间和功夫花下去之后产生的结果,只有日复一日的功夫积累起来,达到一个临界点,才会有的一种定静安虑的生命状态。

   对于一个小孩儿而言,他的学习实践处于初始阶段,出错是必然,出错就要纠正,纠正了或者不听,或者做不到位,次数多了、时间长了,着急生气就要发怒,发怒的结果是反而伤害了孩子。

   这是情势上行不通。

   第二点是亲人关系上不可行。

   父慈子孝,这是父子亲人之间应有的亲情关系。父亲发怒伤害孩子,孩子也会伤害父亲。他会说:"父亲教育我要端正,他自己却做不到。"亲人之间,如果彼此之间出现怨言,这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古代的君子不亲自教育子女,一是情势上行不通,二是会损害关系,造成彼此伤害。他们是怎么解决这种教育困境的呢?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

《孟子与离娄》南怀瑾讲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72,7-18-1,离娄章句上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