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李后主词的赏析

南唐李后主词的赏析_第1张图片
来自SUMMER相册

3月26日下午陈开莺书局讲稿、李想视频整理

七年前,叶嘉莹老先生在南开大学讲赏读古诗词,场场满座,从诗词读法到鉴赏,每一节课下来,都是一种人生享受。

15年,省图书馆也搞了好几期诗词讲坛,大家也都非常热情参与其中,得到许多交流和学习机会。我记得那时候,我就坐在下面,听得很入神,非常享受,所以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听讲座的人,今天在现场,看到这么多的朋友,可以说,对我是一种鼓励和鞭策吧,心生感动。

半个月前,书局给我打电话,筹备诗词活动,请我讲南唐李后主词的赏析,感谢他们的邀请,为了今天下午的活动,做了充分的准备,活动方给了一个半小时,一个小时我主讲,那这一小时的时间,往深度讲时间是不够的,花上四小时都讲不完,所以我从比较容易理解的角度谈这位亡国皇帝。

我们都知道唐诗经过初唐,发展到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它的文学成就高到如此程度之后,已经有些高不可攀了,民间慢慢就无法读懂。

凡是艺术形式意境越来越高的时候,说明它远离了民间。可是,百姓生活需要娱乐活动,老百姓会自己写一些歌曲来唱,这时候是被士大夫瞧不起的,说这些东西是如何的不入流。

结果,两者就越来越远,越来越远。然而一旦二者被拉近,就会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即今天我们讲的词。

我们说唐诗宋词,大家不要误会,在宋朝没有人写诗,其实多得不得了,甚至诗比词还要多。只是宋人诗的成就远没有词的成就高,这是一个有趣的事情。

词的整个音韵形式发生了变化,当我们读到“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时”,会发现唐诗的七、五都在变化,甚至九都出现了。音韵的跌宕起伏产生了很多节奏上新的韵律感,这种韵律感扩展出了词的境界。

讲到词,首先要提到五代词,因为五代词是唐诗过渡到宋词的一个关键桥梁,其中的关键人物是李后主,即李煜。

其实李后主的作品并不多,但是不多的作品却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力,在文学的创造性上,有时候的确可以看到一个人具有旋乾转坤的力量。

李后主是战争的失败者,却是文化上的战胜者。因为他的词征服了整个汴京,整个汴京文人都开始填词,词变成了文学的主要形式,他令原先属于贩夫走卒的歌声,忽然变成了士大夫用来疏解生命的某一种情怀工具。

今天我们谈词这一文学形式的出现与成熟。要重视两个方面。一是民间创作。词最初不是文人创作,它是民间的歌曲,产于民间,后来被文人学士运用这一形式书写自己的心情、感受、见解,它才由原先的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合作产生伟大的文学成就;二是李后主,他把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紧密的成功的连接在一起。

大唐完全崩溃后,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这一阶段有两个国家比较繁荣安定,一个是定都在金陵,今天南京的南唐,延续了对唐朝的向往和崇拜,并且认为自己是唐朝的正统,所以“唐”为国号,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君主,被称为李后主。另外一个是建都成都的后蜀。

李后主,作为一个亡国之君,背负着原罪,是风流倜傥,才情卓越同时存在巨大争议的矛盾的君主。

作为一个帝家三代,爷爷打下江山,父亲守江山,轮到他的时候,就是挥霍无度,流连于宫娥中。《荀子?哀公》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如此之人,形容南唐亡国皇帝李后主也再合适不过。

大家比较了解的大、小周后的故事,一对美丽才情的姐妹,先后成为他的皇后。

在大周后生病期间,与小周后偷偷约会的情景,在《菩萨蛮》里写道: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开始写了约会的环境氛围是花朵开得正艳,迷迷蒙蒙,月亮轻轻柔柔的光罩在大地上,静谧温情,今天晚上与有情人相会。

姐姐正在病床上,从道德、伦理、社会风情来说,与他的约会是不道德的,可是禁不住相会,只能一路上手提着木屐,免得穿在脚上小跑是发出响声引起人们的注意,脱着鞋穿着袜子在台阶上一路小跑,那种急切相见的心情呼之欲出,来到画堂南畔,与情人相依偎,道出了两句情深意切的话: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我出来与你相见一次,是非常不容易的,请你好好珍惜尽情的爱我。

这首词撇去价值观不谈,从文学的角度,语言是唯美的,用“花明暗月”四个字就勾画出了一个朦胧暧昧的氛围,每一句话都可以成为电影中的一个场景,极具才华。

同时,他也留下非常多宫廷生活的词,最有名的一首是《木兰花·晓妆初了明肌雪》描写宫廷夜宴歌舞享乐的盛况,是李煜在南唐全盛时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词形象丰美,情趣盎然。晓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夕阳西下,盛大的晚会即将开始了,经过一天上妆,脸上妆容已淡,轻补胭脂,点红唇,打扮的花技招展,雪白的肌肤在烛光中白里透红,清新脱俗。在歌舞声中,宫娥们舞着曼妙在舞姿,一排排鱼贯而入,这情景与武士阵场相当,宏大壮丽,醉人的舞姿,奔放的音乐,让人神绕其中,好不惬意。

我自己一直有蛮深的感慨,今天会去读现代诗的人,跟听流行歌曲的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有一段时间大家希望把它们拉在一起,比如有人想要把余光中的诗用吉他伴奏来唱一唱,让它可以流行。可是大家会感觉到,它毕竟没有真正流行过,跟今天在商业排行榜毕竟还是不同。

所以这里面我们该会发现说上面的这个士大夫阶层,所谓的今天的诗人的创作者,能不能关心到民间的流行形式,而同时民间的流行形式,有没有机会去看一下上面在做什么,我想这个话题就是我们谈五代词的变革的时候,应该需要关注的问题。

因为五代词刚好是这两个东西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

所以他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

当时有一批傻傻的人,还在那边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全部都毁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革的意义,就是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

由于是流行歌曲,所以它们有点调皮,有点不按常理出牌,整天混在酒家歌妓里面去唱歌的这些人,结果变成新的文学创作者,从他们开始走出了一条新的路。所以我想这样大家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我们会隐约感觉跟唐诗不一样。“太匆匆”,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民间感情,就是觉得好快啊,时间这么快过去。

所以你会发现,把这些东西变成歌,变成现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为它本来就是歌。

我们现在读的《虞美人》、《乌夜啼》都不是文学的名字,是音乐的名字,等于现在我们讲的“降G大调”之类的意思,升调、降调的意思。

《乌夜啼》、《满江红》、《虞美人》都是词牌,每一首词里有一个音乐的调性在里面。

《乌夜啼》通常是比较悲哀的调子,就像我们今天把《雨夜花》这个调子拿来填词,你大概很难填成悲壮的感觉。

《满江红》是壮大的感觉,所以《满江红》它一定是中东韵,是那种宏亮浑厚的声音的感觉。所以我们看到的词牌,是它音乐的调性,所以你可以看到两首《乌夜啼》,说明《乌夜啼》并不是诗的名字,不是文学的名字,它是音乐的名字,诗人只是按照这个音乐把词填进去。

非常遗憾的是,经过一千年,我们今天的词大部分都不知道怎么唱了,我只听过有一首在广东被整理出来,现在在广东用粤语唱,叫《长亭怨慢》,姜夔的《长亭怨慢》,南宋的词,它还有古谱,可是我不确定它是不是完全是古谱,还是中间也经过部分的修改。

所以这是非常奇特的一个现象,就是文学留下来的东西比较稳定,音乐很容易流失,非常容易流失。所以作为词来讲,它应该有一部分是音乐史关心的,有一部分是文学史关心的。

可是音乐史的部分能够找到的可唱的已经非常少,而属于文学的全部都还在。所以我们今天读到的《虞美人》、《乌夜啼》,都是文学的部分,至于音乐的部分,我们已经遗失掉了。

好,我们再看下一首《蝶恋花》。《蝶恋花》是宋朝写词的人非常喜欢用的,原来在民间一定也是一个艳情的流行歌曲,蝴蝶那么依恋着花,这样的东西,它变成了一个曲调的名字,非常漂亮的曲调。

我想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写过非常有名的一首《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所以《蝶恋花》是比较俏皮的调子,比较缠绵,有一点恋歌的形式,恋爱的歌的这种形式。

李后主的这首诗,你可以感觉到是在用音乐形式,表达一种轻快的情绪。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遥夜亭皋闲信步”,夜晚的时候一个人在亭边散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暮春的时候,刚刚过了清明,觉得春天快要过完了,有一点感伤,因为凡是到春天过完诗人的感伤情怀会特别深。“数点雨声风约住”,清明前后还有一点点稀稀落落的雨,然后风也不大了。“朦胧淡月云来去”,月亮在整个春雾的弥漫里面,有一种朦胧、云飘来飘去的感觉。

在这里我们看到是一幅非常好的素描,对一个春天情景的素描。

下面它转到《蝶恋花》的主题,也就是情感部分来讨论。“桃李依依春暗度”,讲桃花、李花都还处在开放季节,春天却已经慢慢在过去了,“春暗度”是双关,一方面在讲春天,一方面在讲男女之情,所以用“暗度”,好像是一个偷情的东西。

我跟大家提过,就是李后主在早期的词当中,有非常大的偷情的兴趣,他一直觉得“暗度”那种感情是他很着迷的,他很喜欢用这种方法去写艳情的诗。

“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我们看到这两句就是《蝶恋花》的感觉,写女孩子在荡秋千,在玩,然后听到她们的惊叫,或者笑这种感觉。刚才讲的苏东坡的那首也是在讲女孩子荡秋千。“谁在秋千”,他没有讲是谁,就是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她很娇的声音,笑声,可是不知道她在哪里。这样的一个描绘,用了《蝶恋花》这种比较轻快的调子来带,带出一个情歌、恋歌的这种形式。“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变成了诗人替她去想,春天来了,这样的一个女孩子,在青春年华,大概她的一片芳心要有所寄托吧。“一片芳心千万绪”,有好多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思绪。“人间没个安排处”,完全是白话,唐诗绝对没有这个句子,意思就是在这个人间到底怎么去安排自己啊,好像有一点无奈了,就是一个思春少女的情怀,那种思绪万端的情绪。

你再回想一下李白、杜甫、李商隐,都没有这个句子,这种句子绝对是从民间的歌曲、流行歌曲里出来的白话的东西,而且我相信,当时的文人一定很看不起,什么叫做“人间没个安排处”?

我们现在还在用“安排”,它是非常白话的语言,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民间的这种流行歌曲,反而能够在语言的一统模式当中,出现一些比较活泼的词汇。

因为唐诗已经有一点固定了,固定了以后它没有办法再去描述那种很新鲜的感觉了,可是在流行歌曲里面这种语言就出来了。

  可是,正是由于词的开始与流行歌曲靠得太近,所以它在最初受到文人的评价不高,因为大家觉得它永远在写一些风花雪月,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主要也是在写风花雪月,历史上最早写词的那些诗人,作品的内容都是比较接近风花雪月的。

所以大家如果要了解,大概从唐的词慢慢经过五代,要转到北宋,有一部非常重要的词的总集叫做《花间集》,我想很多朋友听到过,《花间集》是词最早的一个总集,当时在五代的时候,因为分裂成很多不同的国家,我们讲的五代十国,文化最高的有四川的西蜀,还有定都在南京的南唐,就是李后主的朝代,这两个朝代对词的发展,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南唐两个重要的皇帝,李中主跟李后主,也就是李璟跟李煜,他们最早把词发展到了格调非常高的程度。

我们讲李后主的时候特别提过,王国维非常称赞李后主,认为他是词的关键人物,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所谓伶工就是原来去替那些流行歌手去写歌的那些人,忽然被改变成去为知识分子写歌了。

伶工本来有一点被人看不起的意思,这些人为了生活,为了赚钱去谱曲,不能说没有好的东西,可是基本上格调不高。

但是李后主以皇帝的身份,一个地位非常高的知识分子的身份,进入到这个领域之后,伶工之词就一变而成为士大夫之词了。

文学和艺术上的美,其实是一种扩大的经验,我们不太知道在生命的哪一个时候,因为一种什么样的特殊体验,你的情感会扩大。

也许对其他的人来讲,草的绿色是没有意义的,可是对这个人来说,草的绿色是他曾经爱恋过的女子的裙子的绿色,所以他会“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朱光潜的美学里一直认为美学的扩大意义其实也就在这里。这种现象很有趣,它不是对一个特殊经验的执著,而是一个特殊经验被记忆以后在生命的时间跟空间里的扩大意义。

所以,我们能够欣赏到宋词的美,要感谢李后主人生的跌宕起伏,人生低谷的感悟,使得词有了厚度,得到发展,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南唐李后主词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