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时代遗落的爱里迷失

 作家阎云翔曾这样担忧过我们:“这一代人从小便生活在一种张力之下。他们的父母望子成龙,希望他们从童年时代就按照严格的程序走,不可浪费任何时间。在该无忧无虑的年代,他们已经开始担忧考试分数和成长道路之类的问题。所以,我当时就提出一个疑问:没有童年的这一代人长大之后会不会有真正的青年时代?”突然觉得我们好可怜,不是天价的房价。哪一代人不都是在为生活奔波?然而日新月异的时代遗落了呆在爱的角落的我们。

    人们对我们的评价是——这代人是集享乐的个体主义与脆弱的实用主义于一身的利己者。静静地想了想周围的同龄人,在私人生活领域,尤其是在处理与父母乃至亲朋的关系时,他们表现很强的自我主义倾向、对权利敏感并勇于寻欢作乐、追新逐潮。但在公共集体生活领域中,他们却是精明的实用主义者,把时尚当成人生生活最重要的部分,选择以最安全的方式、最精明的方式来谋取考试分数、教育回报、收入、权力。哪怕伤害了社会,“一句为什么不好好爱自己呢?”成为自私的理由。这一代人从小便生活在一种张力之下。父母望子成龙,希望他们从童年时代就按照严格的程序走,不可浪费任何时间。在该无忧无虑的年代,他们已经开始担忧考试分数和成长道路之类的问题。一旦迈出了父母对自己的范围,变得为所欲为。迷茫的不知是在反抗父母,还是在欺骗自己。

  网上传过《人民日报》一篇名为《莫让青春染暮气》的评论文章,文章批评青年无理想,前段时间引起很多讨论。该文的中心观点是青年不应该暮气沉沉,应该超越物质主义的考虑,具有理想和献身精神。而献身的对象,更多的是体现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国家、社会等等。有时让人可笑的是,青年们已经在孩童时代被教育好好的爱着长辈们用辛勤劳动、先辈辈们用鲜血创造的时代。这代人被教育着不能乱去对长辈的做法指点,对权威毕恭毕敬。

  当问到这代人的人生价值观,熟悉的“为自己而活”成为人生的主要目的。尽管这一观念被接受的透彻度是否反应了当代青年是否缺乏理想主义?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社会的评价时他们太会爱自己。从另一角度来看,他们不是缺少爱吗?

 现在随便问问哪个青年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工资高,社会评价的就业好是最多的答案。做每件事之前,唯一的评判标准是对我有没有用。有人替社会叹息到这一代是没有梦想的人。那时我多么想生活在过去,变得前进就是社会的梦想。

  举个简单的例子,巴金的小说《家》中,那一代老的封建家长是有理想的,他们相信古代的那些封建观念,所以极尽全力去维护,所以才有了下一代的反抗,然后才激发出了下一代的理想。问题的核心其实是因为两代人之间的意识形态有冲突,所以才产生了新的理想。或者说意识形态本身包含了理想主义的层面,它会激励新理想的出现。比如为了婚姻的自由,为了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50后60后那一代会离家出走。但是现在父母和子女的冲突是什么?除了我爱你,好好学习,赶快结婚,就是听我的。

  这一代的物质主义,更多体现在消费方面。在我看来是在童年种下的种子,在80后90后童年生活,父母就和他们做了一个交易:父母提供物质上的一切,孩子好好读书,出人头地。这个交易是两面的:父母要更努力地积累财富,而子女则在精神、价值观和社会地位方面为父母带来某种回报。因为父母这一代恐怕错过了某些机会。由此形成了两代人不同的物质主义倾向。父母几乎心甘情愿地赚钱支持子女消费,子女没有那么强烈的创造和积累财富的愿望,但有无比强烈的消费欲望。即使是在事业和伴侣选择上,他们也不敢说我不喜欢父母提出来的规划,唯唯诺诺开始逃避。

 记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时代都没有真正爱过他们,他们又怎么知道怎样去爱世界。年轻的人都不再敢说心里的话,那我们又怎么能成为时代的主人。

  青年应该有理想,因为人生只有这一段应该无忧无虑、应该无所畏惧。因为我们还年轻,不需要考虑那么多利害关系,输得起,所以社会才有变迁的动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在时代遗落的爱里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