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城的艺术

最近看百家讲坛,当看到复旦大学韩昇教授讲的《盛唐的背影之张巡守孤城》这一集时,感触颇深。张巡,邓州南阳人,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安史之乱爆发时正担任真源县令。当时叛军势如破竹,席卷整个华北,东都洛阳、首都长安相继陷落,大唐岌岌可危。在此背景下,张巡走上历史舞台,并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

张巡自真源起兵,与单父县尉贾贲会合于雍丘,然后以雍丘为根据地,指挥数千人抵抗敌军四万大军四个多月,之后又转战睢阳,与睢阳太守一起阻挡尹子奇十万大军南下江淮。当时,张巡可指挥的士兵只有数千人,且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大部分都是农民兄弟,内无粮草,外无援兵,而叛军则有十几万人(加上后续部队更多),且大多是唐朝边防军队(包括一些少数民族武装),长年与契丹、奚等少数民族打仗,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极强,可谓实力悬殊。然而,“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张巡却屡败敌军,创造出不少经典战例,如草人借箭、出城取木、削蒿为箭、火烧蹬道等,前后大小400余战,歼敌12多万人,虽然后来城破被俘,英勇就义,但最终还是保住了唐朝的经济重地。

然而根据史书记载,张巡考取公务员之后,先后担任过两个县的县令,即我们常说的七品芝麻官,那么,没有接受过军事专业培训,也没有经历过实战经验的他,为什么却能够屡败敌军,歼敌无数呢?他手下区区数千乌合之众,却为什么能够阻挡住十几万虎狼之师呢?在大唐江山日益沦丧、大唐皇帝生死未卜的背景下,他们为什么还有坚守下去的勇气?这就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领导的作用。俗话说:一只狼领导的一群羊能打败一只羊领导的一群狼,强将手下无弱兵,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些都体现了领导者在组织中的作用和地位。领导者是组织的掌舵者,是组织的灵魂,领导者的水平和能力决定着组织的前途和命运。张巡不但拥有较高的个人素养(聪敏好学,博通群书),而且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作战英勇),严以律己,赏罚分明,在组织关系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得手下愿意为他拼命,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组织人员的能动积极性,凝聚和激发团队力量。不仅如此,张巡还善于利用和发挥组织人员的特长,例如:南霁云善射,张巡就给他创造了一个立功的机会。当时张巡不知道哪个是敌军主帅尹子奇,于是削篙为箭射向敌军,敌军以为守军箭枝耗尽,纷纷捡起地上的篙向主帅报告情况,尹子奇的位置被暴露出来,张巡于是命神箭手南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士气大振。毫无疑问,张巡是一名优秀的领导者,他所带领的组织——守军——能够屡败敌军,取得良好的战绩,月绩效连连评优,可以说与他的英明领导密不可分。

理论联系实际。据史书记载,张巡“博览群书,晓战阵法”,即读过许多书,通晓作战布阵的方法。从中可以推出,张巡年轻的时候应该读过兵书,拥有丰富的军事理论基础知识。通过张巡的战绩来看,其可谓自学成才的典范。张巡的许多战术都暗合《孙子兵法》等兵法,例如:以攻为守,主动出击;以假乱真,麻痹敌人(草人借箭);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火烧粮船)。张巡主张“云合鸟散,变态百出”,与《孙子兵法》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相合。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张巡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战术灵活多变,反复无常,令敌军防不胜防,于是有了各种伏击战、夜袭战、反击战、追击战等,有的战术运用甚至不止一次,却屡试不爽。与赵括不同,张巡同样拥有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却不拘泥于兵法,他的这种把古代兵法普遍原理与守城过程中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思想工作的重要性。虽然张巡用兵如神,屡败敌军,但是敌军势大,且外无支援,内无粮草,吃不饱睡不好,最重要的是全国形势日益恶化,国家可能灭亡,他们坚守城池是否还有意义,他们的坚守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对将士们做好思想工作,鼓舞士气,提升凝聚力,绝对是守不住城池的。而张巡就非常善于做思想工作,使得士兵愿意为他饿着肚子奋力杀敌,斗志昂扬,视死如归,一次又一次击退敌军。不但如此,张巡还善于给敌军做思想工作。有一次敌将李怀忠路过城下,张巡看到了,问道:“你加入叛军多少年了?”李怀忠答道:“两年。”然后两个人聊了几句之后,“怀忠掩涕去,俄率其党数十人降。巡前后说降贼将甚多,皆得其死力。”能够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策反敌军,并为己用,可见张巡的思想工作做的是多么到位。

当然,张巡能够多次击退敌军还得益于其它诸多原因,如军纪严明,赏罚分明,爱护士兵,取之于敌的后勤保障思想等,都值得管理者研究和学习。同诸葛亮一样,张巡的事迹也告诉我们,没有经验也可以做的更好,不要因为没有经验而扼杀一个人走上舞台的权利。

你可能感兴趣的:(守城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