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性格与中庸之道

长久以来,我对心理学都有些兴趣。最近也参加了类似工作坊的活动,觉得有必要将这里面的心得整理一下。

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应该是心理学这门复杂学科中公认比较靠谱的一段,虽然靠谱但也还是基于经验总结出来的,不像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公理体系之上。类型理论这样的思维方法我觉得非常适用于心理学,我们看这个世界,人上种种,各不相同;心理构成决定态度行为,但如何去描述人们的心理构成呢?无法像其它科学那样精确。所以荣格采取了一种定性分析法,选取了四个指标维度来描述心理组成,每个人性格上的一些倾向性就体现在这四个维度上得分的高低。虽然这样四个维度是否准确和完整值得商榷,但的确是为后面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事实也正是如此。

在荣格之后,又发展出MBTI人格测试,更是将这种类型理论推演成了心理测量的实用工具。相比如今时髦的星座论,MBTI测试将人分为16种,其实就是每个性格维度上的两种结果的可能组合。我们姑且不论MBTI比星座来得更靠谱(在某些占星人士看来,星座也很灵的),但MBTI是经得起推敲的,结果是有逻辑可寻的。每个心理类型结果都源自四个维度的打分,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四个小问题,再做一些排列组合,虽然用数学家的眼光来看幼稚得可笑,但这种画格子的方法的确还是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微观、细化、解剖、分析。

当然弗洛伊德和荣格还是不同的派别,荣格的类型论只提供了系统描述的方法,而心理咨询则在尝试去解决问题。在很多场合,我发现咨询师会对来访者进行一些性格层面的纠偏:例如,一个内向的人应该更多尝试一些社交活动;平时多理性的男性应该多照顾妻子的情感需求。那么,是否说明我们有个理想的人格模型在这里呢?我理解是应该有,虽然很难达到。一个既能享受独自思考的乐趣,又能在朋友中间谈笑风生;既能脚踏实地有超强执行力,又能高瞻远瞩有超前预见性;既能在问题面前条分缕析又能在恋爱时候情感丰富;在大事面前坚韧果敢而在日常生活中开放接纳的人,应该是最受欢迎的。但是上述一些方面的描述单从心理学看可能会有矛盾之处,如果一个人真能做到这些,那么前提是他已经发展出性格可能的各个方面,并有足够的经验根据不同的场合去调整自己的性格频道。

但这不是中庸之道。一个性格贫乏的人可能看似既不外向也不内向;既不理性也不感性;不偏不倚但却无趣之极。我们所谓的理想性格应该是有丰富的个性作为基础,而人本主义所谓的Adaptive也很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想性格与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