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与博弈论


       在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中,人们发现了许多传统金融学无法解释的异象。为解释这些异象,一些金融学家突破传统金融学对理性人的假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投资者的行为进行分析,行为金融应运而生。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在市场竞争中幸存下来的只有理性的投资者,然而正真的市场中并非每个人都能完全理性的去行动,人的非理性行为在市场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借助行为金融这一有效工具,非理性行为可以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另一方面博弈论就是研究参与人之间的信念互动,如果在行为金融的研究中纳入博弈论,那么行为金融的发展又多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资本市场中行为的非理性之于理性正如战争之于和平,我们期望的是和平,但是却难以避免的存在矛盾与冲突。战争频发的年代,我们渴望和平。和平的年代,我们固然生活美好,但依旧不忘维护和平。完全的理性只能存在与假设中,我们能做的只是无限的趋近理性,但是当我们习惯了理性之后又如何来应对非理性的突然爆发呢?在这里,行为金融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它既可以促进资本市场由非理性向理性发展,又可以作为非理性爆发时拯救的良药。
行为金融理论是现代金融理论与决策科学、心理学等学科形成的交叉学科,是金融经济学家在研究金融市场中某些异常情形的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完善起来的理论体系。它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并非都是理性的,虽都说要做理性的投资人,但一般情况下,人们在进行决策都会受到感性心理的影响。投资过程中,大多数人会表现得过度自信。投资者期望好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高于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概率,甚至对于纯粹的随机事件有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对于随机事件,过的自信的投资者往往将成功归于自己的能力而将失败归因于运气。他们刻意追求对自己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排斥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一切因素。其结果就是将自己无限放大,表面上看似十分强大,而实际上什么都不是。在他们自己眼中的强大其实质却如金融泡沫一般一触即破。
       过度自信的人在做决策时,会过度估计突出而能引人注意的信息,尤其会过度估计与其已经存在的信念一致的信息,并倾向于搜集那些支持其信念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不支持其信念的信息。当某些观点正好与其心理预期一致时,人们会更自信,并对这些信息反应过度。而当某些观点偏离自己的预期,并且看似无法对事态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时,人们通常会低估这些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反应不足。对信息的不正确认知必然会影响到最终的决策。
       投资者的情绪也是影响其投资行为的重要因素。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有个好心情,然而面对复杂的,跌宕的金融市场,情绪的波动是难以避免的。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同时更是情绪化的动物。在投资中人们很容易表现的过于激动抑或过于失落。激动的状态下人们极易做出更多的盲目的、非理性的投资。此刻掌控他们的不再是理性,而是冲动,一种无所顾忌的投资,这无疑是对理想的理性市场的巨大冲击,很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失落情绪下投资者会变得迟疑,因为坏的情绪会使人自主回忆事物的消极面,偏向于做出消极的判断和选择,从而不愿意采取行动。无论是消极的判断与选择还是投资行动的迟疑都会同样影响到金融市场的健康长远发展。
       在金融市场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理性分析市场状况。尤其在中国存在大量的个人投资者,他们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与分析能力,他们的投资往往依赖于其他的一些机构或者金融市场中的各种传言。于是一大批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向着同一个未必正确的方向前进。在这样的趋势下,特立独行显得尤其例外,多数人不敢尝试。缺乏分析能力的投资者往往存在这样的心理——假若自己特立独行,然而结果却是损失的,那么自己必然会产生极大的后悔心理,而且很可能会成为那众多从众者的笑柄;如果成功了,这在他人看来也仅仅是意外而满不在意。假如自己属于从众者的行列,即使结果是损失的也不会有太多的后悔,因为大家都这样,自己并不是个例。假如成功了就会为自己选择了“正确的一方”而欢悦,并且更加重了对从众的信任。当从众者越来越多,而且此刻大多数人的决策是错误的,那么错误就会被无限放大,最终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一样的恐怖后果发生。
        投资者在投资中总是表现得趋利避害。研究表明,面对同等的盈利与亏损,人们会对亏损赋予更大的关注。投资者更愿意冒风险去避免亏损, 而不愿冒风险去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有利润的情况下,多数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在有亏损的情况下,多数投资者变成了风险的承担者。这点也正是行为金融的基础理论——期望理论的表现。
在投资活动中难以避免会有错误的决策导致损失。此时人们必然会产生后悔心理,对自己当初的错误决策感到深深的愧疚与悲哀。这种挫败经历对于心理脆弱的人而言会成为他们心中的阴影,他们在之后的投资行为中时刻受着该心理阴影的影响而对自己的决策变得优柔寡断,甚至对自己完全正确的决策产生怀疑,生怕重蹈覆辙。这往往导致了投资者持有获利股票的时间太短,而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太长。这也是行为金融的另一理论基础——后悔理论。
       投资中的种种心理都会导致投资者的认知偏差。不正确的认知必然产生错误的判断,这极大地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行为金融开辟了一条把人心和人的行为作为股市变化最基础原因的正确方向。它历史性地承认了股市变化在很多情况下不是纯客观的,而是与参与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有关。股市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性的反映,股市中的很多现象都不符合科学的原理和既定的逻辑。
       行为金融也有它的不足,即发现了问题,但没有解决问题。它发现了人的心理特征是股市变化的决定性原因,也发现了一系列人类共有的具体心理特征,并且把这种具体心理特征对投资成败的影响也描写清了,但是它没有指出投资者应如何克服这些不利于投资的固有的心理特征。
       从博弈的角度看,金融市场的投资行为都可以由投资者的自我博弈以及与其他投资者甚至整个资本市场的博弈来解释。而其上提到的种种心理特征都可以通过投资者的博弈去得到有效的削弱。具有竞争或对抗性质的行为称为博弈行为。在这类行为中,参加斗争或竞争的各方各自具有不同的目标或利益。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各方必须考虑对手的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并力图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或最为合理的方案。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赫伯特•金迪斯认为,博弈论已经成为一种研究行为科学的通用语言。正如阿西莫夫设想的那样,大脑创造数学,数学反过来有可以用于研究在大脑指挥下人类的行为——包括人类文明、文化、经济和政治的社会集体行为。而行为金融的研究主体就是资本市场中人的行为,正好可以借助博弈论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博弈论就是研究博弈行为中,斗争各方是否存在着最合理的行为方案,以及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的行为方案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借助博弈论将对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的行为进行数学化的研究与归纳,这点反而使行为金融学与传统的数理金融学得到相互的补充而不是对立。
       行为金融的研究可以有效避免金融市场中潜在的非理性行为的出现,也可以使人们有力的应对已经出现的非理性行为,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长远发展。将博弈论的研究融入到行为金融中,将使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参考文献】
【1】 齐格弗里德. 纳什均衡与博弈论[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2】 John Steele Gordon.《伟大的博弈》[M].祁斌.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3】 薛斐.基于情绪的投资者行为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5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谈(高中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