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讨厌全世界,但我讨厌你

我不讨厌全世界,但我讨厌你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喜欢一个人不需要理由,但讨厌一个人可以有很多理由。

跟朋友们聊天,谈到各自在大学的生活圈子里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事,以及形形色色的跟头。把自己吃过的亏犯过的傻当成笑话说给各自听听。

好吧我承认,我们的谈话没有任何正能量可言,我也很久没有那么痛快淋漓地把自己的伤痛剖析给别人看,就像用刀片一点点切割一块鲜血淋漓的牛肉,看,这是筋骨,看,这是肌肉。

生活不会像言情剧,人物角色的设定单纯而统一,喏,你是坏人,你不可以做任何好事。喏,你是好人,你不可以做任何不好的事,就算屎盆子扣在你头上,你也只能把它当作肥料,安安静静做好一朵盛放的圣母白莲。

人性不会比人体的生理结构简单。身边的朋友说过的一句话我特喜欢——其实大家都不是什么坏人。我深信这一点。

我讨厌过别人,同样也被别人讨厌过。

讨厌一个人有很多理由,或许是因为偏见,或许是因为嫉妒,或许仅仅是因为看不惯。

但我也因为一些事情改变过对曾经讨厌的人的看法,也曾做过一些事让讨厌我的人改变看法。生活总是那么戏剧化。

啰嗦得有点多,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要做什么声泪俱下的“控诉”,而是想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及朋友们的看法 ,总结出一些很容易令人反感的行为,算是自我告诫,与君共勉。

NO.1

在朋友面前说你们共同朋友的坏话

讨嫌指数:5颗星

别大义凛然地说你从来没有做过这种事,太假。

曾经看到过一项有意思的心理研究内容,心理学家认为“背地里说人坏话”是一种普遍行为,“60%的成人对话都是为了谈论某个不在场的人,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对此人有所评价。”

但这并不意味着说人坏话是个正常表现,“谈论”不等于诽谤或者恶意爆料别人的隐私。

偶尔因为谈论一件事而对事件当事人作出评价无可厚非,但很多人是专门为了谈论一个人而搜集大量或真或假的事件来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甚至上升到人格方面,就基本上可以定性为道德问题了。

他们或许是为了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或许是为了发泄内心不满,寻求心理上的平衡,更可怕的是只是想与倾听者结成同盟。心理学家说:“与分享积极的信息相比,一起憎恨某人能够铸造更加牢固的关系。”

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反正在我的人际交往中,只要对方有这种行为,ta 在我心里的分数会直降20分,n次之后,基本上可以在我的人际关系网中被踢出去了。

讲真,我已经不会费心思讨厌有这种毛病的人了,我仅仅是看不起而已。

请不要吐槽我站在什么道德制高点上,我也是一路蠢过来的,我同样恶心当初那个自己,就像恶心现在遇到的一些傻逼。

NO.2

习惯性否定别人抬高自己

讨嫌指数:4颗星

这一项嘛,有一种典型表现是——“切,有什么了不起的,我那个谁谁谁比ta牛逼多了……”

无需多言,大家都懂的。

个人觉得,这种行为特别像那种退了休无所事事的大妈。抓把瓜子往社区门口那么一坐,口沫横飞地东家长李家短,看到谁家有喜事的时候,眼珠子一斜,白眼一翻,一个“切”字从那肥厚的嘴唇里伴着瓜子壳抛向空中。

在我不算丰富的人生经历中,还没有见识过这种行为,可喜可贺。

NO.3

拿尖酸刻薄当心直口快

讨嫌指数:3颗星

“我说话有点儿直,你别放在心上哈。”这是我听过的最扯淡的一句话。

拿这句话当作出口伤人的理由更是讨嫌。

更可怕的是如果你不高兴给ta脸色看,ta反而会怪你:“哎,你怎么这样啊,至于吗,小家子气。”

可是不要忘了,别人不是你的什么人,没有义务忍受你的唇枪舌剑还不能表达不满情绪,说话直接是你的权利,但不是你呈一时口舌之快伤害他人的理由。

可怕的是有些人甚至还觉得自己说话不中听是“直爽单纯没心机”的表现,用不知哪里来的优越感来鄙视那些说话讲究方式的人,认为别人是“心机婊”,却完全忽视了自己惨淡的人际关系。

个人觉得朋友相处讲究的是一个“舒服”,每天用不走脑子的话来伤害别人不算是什么值得称赞的表现。

毕竟,你有出口伤人的权利,别人同样也有讨厌你的权利。

NO.4

强行干涉别人的个人选择

讨嫌指数:3颗星

“我是为你好”这句话,很不招人待见。

因为说出这句话的人,往往带着一种拯救失足少女的使命感。

他们或许是你的长辈,念叨着“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要多”、“大人能害你么”,然后以他们的眼光强加给你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

他们或许是你身边的朋友,站着说话不腰疼,对你进行口头上的“帮助”一定要求你按着他们的观念行事。

但真正对你有实质性帮助的人,往往不会对你念叨这句话。

因为真正对你好的人,会尊重你的选择,他们或许会根据自己的能力以及经验给你提出中肯的建议,但一定不会对你的选择强加干涉且拿不出什么真正有用的建议,只知道念叨“我是为你好。”

NO.5

言而无信

讨嫌指数:1颗星

或许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孔老夫子早就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很有道理。

蹭个热度,最近热播的《我的前半生》里的贺涵不是说了么,“第一,永远不要做任何承诺。第二,一旦承诺了,就要信守承诺。”

其实这个问题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已经不算特别大的问题了,就我们年轻人来说,给得起的承诺都不会是什么大的承诺,也没什么太严重的后果。顶多是约会时间不守时什么的。今天的文章不算什么鸡汤,就不必说什么“细节决定一切”、“成功在于诚信”之类的废话了。之所以讨厌言而无信的行为,是因为那些年喜欢敷衍我们的父母。

不知道有多少家长觉得孩子很好骗,“哄哄孩子”本来就带有“哄骗”的意味,像我这种是小时候被哄骗惯了的。现在尤其讨厌说到做不到的人。

或许有的家长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记得,随口说的话他们不会记得。那为什么我就对小时候我妈每次随口答应我却一次次让我失望的事情记得那么清楚呢?

到现在我还是无法对很多人很多事报以绝对的信任,也会对一些事情持悲观态度。不能说全赖小时候的事吧,但总觉得跟那些年遭受的失望有一些关系,毕竟一次次的兴高采烈被失望代替不是什么好的体验。

小时候最喜欢的一个典故是“曾子杀彘”,很多人觉得它是教育儿女诚实守信的典范,但我最羡慕的,是曾子的那个儿子,那种“爸爸没有让我失望”的感觉,真的很赞。

就说这么多吧,愿你我以后都能少作妖,且行且珍惜。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不讨厌全世界,但我讨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