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木船

老家的木船

老家的木船_第1张图片

背后国文

农民有什么?当然是田啦,地啦,一年的光景就靠这了,还能有什么?但在我们水乡那里,船是少不了的。它是我们水网圩区重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现在虽有了车,但船的功用依然存在。

在包干到户前,那时只有生产队才有船,劳力的运输、粮食的装运、水产的捕捞……都离不开它。船是平底船,前后双浆,根据船的长短,有五舱、六舱、八舱等。全部木头打造,用船钉连接,油灰嵌缝,桐油刷底,黑漆抹面。每天的上下工,河道沟汊内百舸争流,你来我往,络绎不绝,在火红的朝霞和落日的余晖映照下,一派水乡田园特有的景象。

因是水网地区,各个村子的田地除了挨着村子周围的,还有很多被纵横交错的沟汊分隔在外。试想,没有船,怎么去劳作?夏天或许可以趟水过去,但冬天如果没有船,那就束手无策了。因此游泳也成了我们水网圩区男人的必备技能,但是光会游泳还不够,还要会踩水。踩水就是游泳时不用手,用双脚踩水游到对岸。手用来干什么?当然是托举衣服和其他东西了。是船把村子和田地连接起来了,运人,运肥料,运秧苗,运丰收的粮食,运捕捞的鱼虾,运足足的干劲。

那个时代,为了打更多的粮食,我们在小南湖围湖造田,围垦出偌大一片的良田,所以除了村子边的田地以外,还要到十几里以外的小南湖去耕作。去小南湖除了坐拖拉机,只有坐船。但船一般都停靠在内河沟,遇到集体上小南湖做生活时,要把船从内河运到外河,于是拨船成了全体男劳力的一项重要工作。

拨船,顾名思义,就是把船在地面上拨动,但我们那里不一样,要翻过高高的一段圩埂,圩埂是一个等腰梯形,上坡时要用力一致,保证船能爬得上去;下坡时,要控制下滑的速度,使之缓缓下行,避免伤人或伤船。我家的门口就是一个拨船道,无论哪个生产队的船都要从我家门前经过。我村有八个生产队,各队的拨船方式大同小异,无非就是动静大小不同,比如我们四队,人心齐,无需多大吆喝,船就翻过圩埂。七队的劳力个个精壮,他们力气大又能吆喝,因此声势最大,所以一听到雄壮的“嘿呦——嘿呦”声,就知道是七队的汉子们在拨船了。他们不仅拨,而且人多的时候,就把船扛着走。他们先把船翻转过去,一边各站七八个人,一声令下,一个统一动作,船就上了他们的肩。这时候,他们不再吆喝了,屏住气,把所有力量却积攒到肩膀上,能听到的,只有他们大脚板在地上的“叭嗒、叭嗒”声和粗重的呼吸了。

后来分田到户,船分了,同时分的有生产队的农具、房屋,还有耕田的牛。牛和船这些大件不是一户人家就能买得起的,开始是几家人合用,但后来,勤劳善良的农民的天性小农意识根本维持不了这境况,相互一算计,牛杀了,船卖了。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深知没有船是万万不能的,船是他们的腿,是他们的拖拉机,是他们的装载机,于是各家各户就自家请人打船,这样一来,基本每家都有了一条小划子。只有人多的、田多的人家才会造一条大一点的船。

小划子方便、快捷又实用,能装人,能装粮食,造价也不高,算是每家必备,所以每个村庄的清晨或傍晚,河沟边停满了一条条船,紧挨着,随着波浪轻松起伏,像在跳集体舞,又像是相互逗玩,煞是壮观。

小划子是后双划浆,学起来也不是很难,平衡二只浆的力道就行。大船难驾驭的多,双人划船时,后浆兼顾了舵手的作用。单人操作时,只有后面一只浆,控制是重要的,既要保持前进的动力,又要保持前进的方向,每一划,每一切,要力度得当,收放自如。

很多县城或外地的同学到我老家来玩,总喜欢让我带他们去划船。平常划船对我们来说是劳力活,但对他们这些很少接触船的人来说却是“让我们荡起双浆,小船儿推开波浪”的浪漫。虽然他们被摇晃不定的船吓个半死,但依然兴奋不已。

家家有了船,上田间地头方便了,过年时,我们去拜年也方便了。原先无船,拜年全靠两条腿,穿行一个又一个的村庄,还要穿行一条又一条的田埂小路,有的还要过一个又一个渡口。近的还好,假如去远一点的亲戚家,没个一两天是回不了家的。所以那时拜年虽热闹,但也辛苦。好在是农闲时节,比起农作的辛苦还是算轻松的,当然人的心情也是不一样的。

坐船去拜年,往往是一家人或者和其他的亲戚相约好一道,他们在纵横交错的沟汊间纡洄前行。我不知道他们是怎样记得这水道的,真的是九曲十八弯,好在条条沟都是相通的,就像是陆地上的胡同,没有一条是死胡同。即使走错了,只要方向不错,最终还是会顺利抵达目的地的。

现在我们去乡下,依然可以看到停靠在水埠岸边一排排的船。不过小船五花八门了,有木船,有水泥船、有塑料船,还有铁船;有的依然是手划桨,但更多的是装了小马达了,一揿按钮,小船突突突会自己跑了。

船在我们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即便在今天,路多了,桥多了,车多了,养螃蟹的多了,往城市涌的农民多了,但船在老家仍然少不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家的木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