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兄弟失和”的思考

鲁迅与周作人,兄弟间是曾有怡怡之情的。他们曾经共同创办刊物,一起翻译《域外小说集》,“协同作战”。五四时期,他们都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干将,让文坛对“周氏兄弟”刮目相看。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样令人羡慕的好兄弟失了和气,乃至于决裂的呢?我认为,从鲁迅写的几篇小说以及散文来看,是露出了一些端倪的。

《风筝》——无法弥补的过去。文中的主人公“我”忽视了儿童游戏的天性,恃强凌弱,对年幼的小兄弟进行了精神上的虐杀。但是,当“我”想要弥补这一过错、去见那成年后的小兄弟的时候,他已经不记得这件事了。

散文里弥漫着一种无法言喻的淡淡的悲哀,小兄弟对此事的忘却更是让人心酸。再深刻的悔恨,也没有人能理解了,即便是当初遭受了粗暴对待的小兄弟亦已不知自己的痛苦心境,那么,要去向谁求得原谅以解脱不断的自责呢?

鲁迅对于兄弟之情显然是十分看重的。但是,这时的他业已与周作人失和,不再住在一起了。过去的日子无法挽留,即使想要回复以前那种融洽的关系,物是人非,又岂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孤独的悲凉、寂寞的无奈,鲁迅是最能体会的。与想要得到宽恕却无法如愿的“我”比起来,鲁迅是否更为悲哀呢?或许,谁都无法给出答案。

从《风筝》来看,鲁迅心中始终受着寒冷的逼迫,如他所说,即使要躲,也只能躲进肃杀的严冬中,鲁迅此刻的心情正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了。

《颓败线的颤动》——眷念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这一连串的反义词表现的何尝只是那位母亲的绝望,更是鲁迅心中的义愤和悲痛!一反《野草》诸篇幽暗无望的气息,这篇文章充满了一种决绝的信念,向这个非人间表达了一种最强烈的抗议!母亲在荒野中的无词的反抗,或许终不免只是一种趋向消亡的沉默,但是她的颤动却令天地震动,辐射出如太阳一般的光芒。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鲁迅向来秉持着长兄如父的原则尽心尽力地为自己的大家庭服务,没料到却在1923年7月被周作人夫妇赶出八道湾,这份苦楚无处发泄,时隔两年,还是如同梦魇一般。屈辱与痛楚时时刺痛着他的灵魂,然而这刺痛也只有强忍,一任它沉沉地悬在胸口,以至于他在睡梦中也“要将这十分沉重的手移开”。

鲁迅的笔是银钩铁划,刻出了人世间所有忘恩负义者的肖像,母亲的形象更是具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力,强调了所有被压迫与被损害的人的不可践踏的尊严!

《弟兄》——在金钱面前。这是一篇讽刺意味较为浓厚的小说。主人公张沛君道貌岸然,被认为与靖甫弟恭兄谦,并被办公室同仁引为榜样。但是,就在靖甫被他认为患了难医的疾病时,张沛君的心理活动乃至梦境,在在显示出他的虚伪与自私。原因无它,只有一个字,钱。尤其在张沛君的梦境中,他竟然对他兄弟的儿女殴打辱骂,毫不顾忌自己的长辈身份,特别令人触目惊心。一个谦谦君子在金钱面前居然是如此面目可憎!

关于鲁迅“兄弟失和”的思考_第1张图片
《鲁迅全集》,家里摆着一套,何时才能读精读透呢?

不可否认,经济问题是鲁迅与周作人反目的一大原因。自古以来,即便是文人,对于金钱,有时也未能免俗。牵扯上“钱”之一字,一个人会做出什么事来是无法预料的。在这篇小说里,两对兄弟都是为了钱而起争端。张沛君兄弟虽然没正式“失和”,但小说很明显地揭示了他们兄弟之间亦是存在着紧张的经济关系的。以相互依存的条件维持着兄弟关系,这样的关系又是多么脆弱!鲁迅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是否心有戚戚,感同身受呢?

《伤逝》——放手的艰难。浅浅一看,《伤逝》是一篇讨论两性关系的文章。然而,周作人却认为《伤逝》是“哀悼兄弟绝情的”。那么,就按他的想法来剖析一下吧。文本,本来就是可以作多方面的解读的。

《伤逝》中蔓延着忧伤的情调,“我”的悔恨与悲哀始终贯穿全文。念兹在兹的子君是永远也无法回来了,但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却是“我”的真实,正因为“我”将“不爱她了”这一真实告诉子君,才让她彻底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然而,一个人说真话是不对的么?

或许此刻的鲁迅已较两年前清醒多了。他也许已经了解到,周作人夫妇的所作所为正是一种真实。不愿与他继续生活在一起,找借口与他决裂,可能只是因为,这两个人已经不愿意再这样下去了。

周作人是个独立的人,就算以前他受了鲁迅莫大的恩惠,但是性情气质的不同以及文学主张的日渐相远实际上已经使他与鲁迅貌合神离。周作人可能认为自己是有权利将不满爆发出来的,尽管爆发的方式是那样地粗鲁,但是为了寻找一条新的生路(正如涓生希望的那样),他不得不如此。追求新生的愿望超过了兄弟之谊,这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妄加猜测了这么久,也不知是否说中了一些周作人当时的心情,但是既然他对《伤逝》别有一说,那么他与鲁迅的分裂就不应只是金钱纠纷这么简单。

然而,由鲁迅来写出这篇《伤逝》,是否表示,鲁迅已经意识到该是自己放手的时候了呢?牵着别人衣角的人的心情,被牵者有没有可能体会得到呢?作为兄长,作为一个被依靠的人,鲁迅的心中有时是极苦的,但是,依靠别人的人,可能也在受着不同程度的痛苦,八道湾难道不会冷言冷语地嘲笑吗?女人是不会看得起依靠着兄长的丈夫的。所以,“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被驱赶的鲁迅固然是悲愤莫名,周作人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兄弟失和,其中的原因与是非对错,如今,已是难以言明了。

前两篇散文显然是鲁迅心绪未平时所发出的感叹与呐喊,后两篇小说明显已经成熟冷静了许多。从抒发内心的感受到发掘“兄弟失和”的内外因素,鲁迅自然也完成了一个自我升华与完善的过程。这对于他今后的创作来说,是有益处的。

粗略地对鲁迅先生的作品作了一些自以为是的阐释,聊以慰藉我对他的崇敬之情。周氏兄弟的失和,从许多资料来看,应是周作人比较理亏。但是,历史已然成为不可知的过去,我们的看法并不代表事实。因此,对这一事件,我还是作保留的态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鲁迅“兄弟失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