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
这是一本传记,主人公是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
格兰宁在这本书还原了柳比歇夫的一生。用真实的案例给我们讲述了这种被无数人追捧的时间管理。
在这本算不上有趣的书,讲述一个真人一生的文献小说。简单说来主人公56年如一日将自己的生活工作记录下来,时间误差不会超过10分钟,甚至当自己的儿子夭亡也没挡住记录这些。然后每个月到月底,列出一览表,年终,根据每月小结做年底总结,他永远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做什么,以及将要做什么,如此读过一生。
1.为什么要分享这本书?
你是否也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尝试过各种时间管理来约束自己。
我来分享下我看此书的节奏,其实我并不是一步到位对此书有感觉的,跟我读过得其他的书一样,很大部分都是囫囵吞枣,喜欢买书而并没有真正爱看书,书对于我仅仅止于阅读,阅读阅读只阅不读,没有真正的将书本知识应用起来,而今天我却想把它分享出来,不仅仅是因为我阅了我也读了还开始用了。
第一遍倾注仰慕之情
第一遍看此书的是没有目的,没有因为解决问题而看此书,完全是因为冲着膜拜李笑来在《时间当做朋友》来推荐,觉得一定要读读此书,拿到书翻目录,选择想看的章节,跳跃性的看,此书属于文献小说,所以就书的内容来说并不太吸引我;一看顿觉得这老头好厉害(柳比歇夫),心里已经本书有了大致的印象:他讲述了主人公柳比歇夫——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前苏联昆虫学家,科学界的圣斗士,对时间有惊人的感知力,他从26岁一直到82岁,56年如一日,坚持对个人时间进行定量管理,并定期做分析总结。他一生完成了70多部学术著作,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500多印张,相当于12500页的打字稿。他研究的领域,涉足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等等诸多领域,堪称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学者。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珍惜时间如命的人,把一生浓缩成时间账本,可以将将一辈子明明白白过的人,生命如此丰盛。
第二遍开始做不完美的计划
第二遍看此书是为了写读后感,我是007er,然后脑海里面开始搜索可以写的,发现自己对《奇特的一生》还有点印象,又开始边读边写读书笔记,对第一遍不懂得章节再看,对没看的章节再继续看,在边写的同时又开始认真的把书读薄,此时我已经开始想做更好的做计划,是否可以建立一生的目标。洋洋洒洒的2018年计划开始写起,计划的指定开始估算每个月我应该怎么去做,怎么去调整,然后一年我可以完成。此时的感知是特别羡慕柳比歇夫对一生的目标,很多人都欣赏主人公惊人的成果和震撼的时间管理,但我更欣赏柳比歇夫在的生活方式。柳比歇夫并没有建树丰功伟绩,可他建树的要比共计的意义更大——那就是过得很好的一生,不是对于物资的追求,不是名利而是未知的向往。他有奋斗一生的目标,忠于自己的爱好和理想,并且用一生证明了,连续系统地使用的时间统计法,可以帮助个人把一切才能集中与一个目标上,取得天才的成就。
第三遍开始思考人生领悟人生真谛
第三遍看此书是为了更好的做分享稿,或能够与人分享的内容才是自己领悟的,所谓精读吧。然后又开始反复读书,反复思考,听去别人对他此书的评价,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什么,而我又可以分享什么,我已经开始注意我做每一份工作的纯时间。是否可以更好的缩短我的纯时间工作。我对所做过计划表示怀疑,计划的指定是在我范围内,我有去认真坚持么。
一生的时间是极长的时间,在一生中可以把工作干个够,可以出门旅行,可以饱听音乐,可以教育子女,可以在乡下居住,也可以在城里居住,可以栽培植物,可以培养青年一代....
顿时领悟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这辈子是由每一天组成的,当一辈子过去了,而你才开始回忆每个事件,我们记得每一个最精彩的时刻,然后中间断连是陌生的,毫无印象的,仿佛不属于我们,我也说不清楚你这辈子都是怎么过来的吗?对于我来说,两段之间模糊的日子,是我的吗?我们总说要对自己负责,而对自己每一天却极度不负责?
而反观自我,就拖延症来说,一直比较严重,就想这个分享稿一样,一直还没计划执行,只是不停的想我要怎么写,怎么分享才能够被分享,而现在是分享的本周末了,现在是周一,还在改稿;而我内心希望自己能过个自律的人生,我希望我这个懒人能够有说到做到的幸福感,看到别人的丰功伟绩看看自己,每每做出了计划,最终却无法达到额,而且是没有故事的达到,是真的因为时间不够么,还是我们执行力不够,或是做事质量不高。“过好这一生”是我们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当中,不因外界的干扰而蒙蔽自己最初的心,心灵的满足或许才是我想要,而这都需要每天点滴的感知与累积才能完成。
一个人一天的得过且过也是过,把一辈子重复成一天也是过,但我希望八十岁的我也有牛可以吹。
2.本书的精髓——主人公柳比歇夫一生是怎样管理时间的?
本书的精髓在与第七章,通过此章,我们知道柳比歇夫用统计来记录自己的每一分钟都用到了哪里。
这是本书中精髓中的精髓,非常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第一,对于过去一天的记录,每发生过一件事,记录一件「纯」时间。
时间开销日记的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费时间,每天记录5~7行。
什么叫做纯时间呢?就是工作中的任何间隙,他在记录时都要刨除。为什么要这样,主要是为了破除幻觉。这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将所做的事件、在什么时间、耗时多少记下来,形成当天的时间日志,而且不要连续做了好几件事情才回过头来一起记录,要一事一记,精确感知时间。
就拿我们生活中的例子来说,你可能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说在工作中,我们总是为某个特定的任务在最后deadline时间争分夺秒,而我们却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刷淘宝,路过和同事聊天。如果把所有这些都算在工作时间内,一天下来,你会很奇怪,明明我也工作了七八个小时,怎么就没有什么效率呢?
第二,对于过去一个月分类统计时间成本。
作为昆虫学家把工作分成两类,
第一类工作:需要创造力,研究和例行工作;
第二类工作:不属于科研工作,报告,讲课,参与学术讨论会。
每天只统计第一类工作的纯时间,然后再把一个月的加起来。除了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所有规定的工作量都竭力按时完成。
举例来说,1965年8月来说,第一类工作的总时间是136小时45分钟。其中又包括哪些项目?
基本科研 ——59小时45分
分类昆虫学 ——20小时55分
附加工作 ——50小时25分
组织工作 ——5小时40分
合计 ——136小时45分
“基本科研” 这59小时45分包括什么内容,用在什么上了?
1.分类工作——《分类法的逻辑》报告草稿 ——6小时25分
2. 杂事 ——1小时0分
3. 校队《达达派研究》 ——30分
4. 数学 ——16小时40分
5. 日常参考书:《里亚普诺夫》——55分
6. 日常参考书:《生物学》 ——12小时0分
7. 学术通信 ——11小时55分
8.学术札记——3小时25分
9.图书索引——6小时55分
合计 ——59小时45分
我们还可以随便拿哪一项继续分析下去,比如,日常参考书《生物学》——12小时,
1.陀布尔让斯基《人类的进化》,372页,看完(共16小时55分)
2.亚诺什。卡若埃《动物有没有思想》,91页 ——2小时0分
3.P.贝尔格的手稿 ——2小时0分
4.聂考洛。奥斯维尔陀,17页 ——40分
5.拉特纳的手稿 ——1小时
合计——12小时55分
第三:对于过于一年的花销记录的总结与反馈,并制定下一年的工作计划。
来看看柳比歇夫如何做到一年的精准,括号内是完成数字。
第一类工作 570(564.5)
路途往返 140 (142)
交际 130(129)
私事 10(8.5)
诸如此类,一共是1095
第一类工作完成564,5, 原计划570,赤字5.5,即1%,相差1%;
通过记录,柳比歇夫能准确估算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第四.随时随地地利用“时间下脚料”
我们得善于利用小块时间。他还会利用任何所谓的“时间下脚料”,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碎片化时间,但都被柳比歇夫考虑得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举个例子,英语,就是他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验算习题。
拿一天的安排计划来说,柳比歇夫说,他在一天之内,清早,头脑清醒,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钻研一个到两个小时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在路上看书有什么好处?第一,路途的不便你感觉不到,很容易将就;
第二,神经系统的状况比在其他条件下良好。
充满弹性的人生。
第五.柳比歇夫的时间守则
这是柳比歇夫高效工作的守则,精力充沛来自于自我的管理,主动把握节奏,高效能的工作方式。哪些是力所能及的。
1.不要为了完成工作而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
他热爱自己的事业,他深信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无比美好的事业,因此才有他如此良好的健康状况和旺盛的工作能力。
2.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把事情按照优先顺序排列,如果一味接受紧急的任务,就会由于时间太短而无法把控。
3.一累了就马上停止工作就去休息。
4.保证睡眠时间,每天10个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3.学会柳比歇夫的时间日志,是更束缚还是更自由?
首先,解释下什么是自由,自由的最基本含义是不受限制和阻碍,或者说限制或阻碍的不存在。
有了时间日志,每天每一分钟每一秒钟,是不是会束缚了人生更多的自由。我们要明白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美国有钱人的精神导师德鲁克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计算一下你的时间,你会发现自己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时间统计并没有压缩你的的灵感自由,无论你在时间里面做什么,它都会消失,它只是在准确的告诉你,如果你明确记录了时间,你可以完成多少事情,时间分配的合理,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计划最后都不了了之,时间的统计在于你能看出与计划相差多少,反馈你到底差距在哪里,思考时间去哪里,哪里应该多花,哪里应该少花。
在如此对时间痴迷的柳比歇夫,在年终总结时候,他告诉了我们娱乐——65次,接着是一张清单,列举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观过得展览。他的总结是如此枯燥,但是里面却满满都是乐趣,生活如此丰富精彩,他的时间日志总是客观反映过去一年我们抓住的,没抓住的,不知去向时间网。
4.局限之下的人生目标如何建立?
为什么说局限之下,我想应该有很多人会因为自己正处在紧张的工作和照顾家庭中,哪有什么分身乏术来应对人生远大的目标,更别提柳比歇夫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我看来其实是柳比歇夫开始是
柳比谢夫在28岁的时候确定了他的人生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书中有人问他怎么能用一生都用来研究蠕虫的构造,他很惊奇:“蠕虫那么长,人生那么短!”
大自然赋予他完成目标的条件:才能、长寿。可惜他也没能完成自己原定的计划,不断缩小自己的探求范围,他明白自己的目标并没有实现,而且永远也实现不了了。根据自己的时间统计法,他可以精确地计算出,还差多少就可以实现他定的目标。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一生,如果不知道就去努力寻找你想成为的楷模榜样,他是怎么样做的,你和TA的差距在哪里,TA有什么地方是值得我学习的,你又可以在这些地方怎么努力,不断练习,不断的超越自己,只有不断地使用纯时间统计,才有可能逐渐成为那个人。
然而往往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欺骗自己的努力,我今天读了8小时书籍,我很辛苦很累了,但试问你的8小时里面,有多少纯时间,而你又收获了多少,所以千万别说自己读了那么多年书,听过那么多的大道理,而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而试问,这一生,你真正记住清楚的做过的事情又有多少。
从柳比歇夫身上让我看到了时间的另一面,那就是享受时间带来的每一分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