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要:上周出现的鼠疫疫情,会导致大爆发么(点击阅读:又见鼠疫,曾经几乎灭绝欧洲的黑死病,会像新冠这样再次爆发么?)
最近几天,网上热议的一个话题是关于中国两个奶业巨头的 —— 有一篇文章历数了这两家公司的6大罪状。但随之而来的是文章被封,作者被公关,奶业协会发了“辟谣声明”。但这篇声明怎么说呢,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声明的作者就是想趁机害死这两家奶业巨头的高级黑;另一种就是作者50年前误入冷库被速冻到最近才回到现实社会,是珍贵的满脑子文革八股的历史文物。
当然前面是在说笑话,我们相信奶业协会是正经想帮两家企业解套,出于“好心”发了个声明,毕竟相比高级黑,猪队友才是对协会的更合理定位。
其实按照我们的一贯立场,搬个板凳吃瓜挺开心的。奶协这个行业组织也好,某牛某利这些奶业巨头也好,都不是什么“好货色” —— 为了中国民众的饮食健康,为了中国奶业的继续发展,这几位如果能早点顺应民意垮掉都是个大利好。
但在最近几天的留言中,都有读者问我们怎么看这个问题,有些人也因此开始有些恐慌。
所以我们还是从普通消费者的立场来分析一下,如何更全面合理的理解这篇文章中提到的某牛某利的一些罪状。
这篇文章的标题写的是6大罪状,但涉及到的事件其实挺多,每个情况也有差异,我们分开来看。
先说说文章里的2012年蒙牛代工的冰淇淋厂被曝光卫生环境恶劣的“新闻”,这个被提到的可能是因为前些天一些营销号曾经翻出来吓过人,当时也有读者问我们怎么看,我们的答复是:要理解这半年全世界只有一个热点,对于需要天天吓人的营销号来说有多痛苦,已经无奈到翻8年前的旧闻来吓人了。
当然这个事件的确是真实的,这说明蒙牛在产品质量,尤其是外包产品在质量的管理上有漏洞。但要看到的是,这个事件是2012年发生的,并不能评判2020年的蒙牛产品是否有质量问题。
结论:事件是真实的,但这毕竟是8年前“旧罪”,看看了解可以,但不需要突然恐慌起来。
其实这个事件中最令人苦笑的,不是蒙牛的产品质量怎样,而是这样一个严重的食品卫生问题,居然靠某个参加实习的大三学生曝光才被发现。企业的自查自纠,卫生工商部门的监管,媒体的监督,全部形同虚设。
文章中提到的另外一个食品安全事件,就是著名的三聚氰胺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根据当时的官方通报和新闻报道,除了最终倒下的三鹿以外,蒙牛、伊利、光明等大多数奶企巨头,当时也都被查出来产品中含有三聚氰胺。
公允的说,当时添加三聚氰胺的问题,背后是全行业监管不足,或者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的。三鹿作为问题最大,后果最严重并激起民愤的那个,垮掉是必然的。但其他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的奶企,被处罚的力度的确过轻,同时三鹿倒下后的市场份额里,除了一部分被进口奶占领外,大部分还是落到了这些逃过一劫的企业手里。
结论:三聚氰胺的旧债,这些奶企巨头的确是欠着没还,这次某牛某利因此被骂,并不冤枉,也不是造谣。
文章中提到的另外一个和三聚氰胺事件相关的事情,是三聚氰胺之后,中国奶业标准重新制定,在新国标中,原奶也就是“生奶”的一些指标,比如蛋白质含量,细菌菌群数量,都有了倒退,比旧国标的标准还低。认为这是因为某牛某利这些奶企巨头为了企业利益而降低了国家标准。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国标不是企标,也不是行标,虽然在国标的制定过程中,往往会委托行业核心企业来起草初稿,但最终一定是全行业一起讨论,集成意见,由国家主管部门批准颁布的。所以无论是某牛还是某利,都是没资格也没权力作为“降国标”前面的主语的。
记得当时常温奶这些产品的标准初稿是某牛拟的,但最终可是由卫生部颁布的,而且当时为了杜绝企业“影响”,成为国标中很少见的没有写起草单位的一个。
因此新国标的标准问题,归结到某牛某利的阴谋上,这个很牵强。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国奶品质量安全成为全世界关注的核心,就算牛利们想搞鬼,国家也不会那么傻。
当然这并不是说新国标背后没有利益,任何国标的制定,都会有企业利益的争议,大家都希望标准能倾向自己的优势,打压对手的弱点。
之所以当时出现极大的争议,其实是10年前的奶业两大阵营,两大路线的斗争:—— 内蒙奶业巨头为首的全国型奶企,奶源当时更多的依靠从远离都市的草原上的散养奶农收奶;而各地方的地域性奶企的奶源则是都市周边的集中养殖基地。
从未来的角度来看,提高国标的标准会有助于产业集中化,更现代化,更符合地域性奶企当时的优势。但当时中国奶业整体的养殖水平真的挺丢人的低下,所以一下提高标准可能会带来两个风险:一种就是一些养殖水平不够好的奶农为了达标卖奶,违法添加三聚氰胺之类的物质好蒙混过关;另外一种就是大批奶农会因此失业,一些奶业占比比较大的地区可能出现很大的社会动荡风险。
所以最终的决定,是降低标准。虽然很难听很丢人,也因此没办法靠“阵痛”方式快速升级产业,但减少了社会动荡和再次出现三聚氰胺事件的风险。属于“求稳保平安”模式的决策。
结论:国标标准低引发争议是真实事件,也有某牛某利的利益诉求在里面。但这个决策是卫生、农业等国家主管部门的决定,怪到某牛某利头上则有失公允。虽然他们的确是得利者。
奶业利益之争,也体现在另外一个这篇文章中提到的“罪” —— 禁鲜令事件上。
当时近距离销售的地域型奶企主打巴氏奶,从草原卖到全国的奶企则主打常温奶,关于是否能将巴氏奶叫做鲜奶,展开了一次对决。当时的确是在04-08年之间,短暂的禁止了将巴氏奶叫鲜奶。但并不是这篇文章中描绘的坑害中国奶业走向不归路的阴谋。
禁鲜的核心不是坑害巴氏奶,而是因为“鲜”这个字本身就属于违规宣传。
巴氏奶也好,常温奶也好,只是不同消毒方式,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的区别。都是经过加工的牛奶,不是鲜奶。虽然巴氏奶相对常温奶,更“鲜”一点,但只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区别。
关于“禁鲜令”,我们曾经作为科普党写文章表态过,肯定了这种丁是丁卯是卯的做法。因为这样对于消费者,至少有两个非常大的好处:
1,防止厂家在“鲜”字上做噱头,过度营销。中国的厂家品牌太聪明了,中国的广告法又是个废物。因此“鲜”这种主观形容词,又没办法设定科学标准,一定会被滥用,比“最”字还麻烦。
2,一旦允许用“鲜”作为宣传字眼,就必需面对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中国,有另外一种比巴氏奶还要鲜的产品在灰色地带销售,那就是刚挤出来的生牛奶。但未经杀毒的生牛奶里含有多种会致病甚至致死的病菌,因此我国和美国一样也在禁止生牛奶直接对消费者销售。但禁止了么?我们都知道现状是怎样的。
如果购买了生牛奶,必须要煮沸,但煮沸会破坏牛奶中营养成分,其程度远远超过工业短暂高温消毒的巴氏奶或者常温奶。(点击阅读:凉牛奶不喜欢喝?那也不要去煮沸它)所以我们强烈建议大家不要买这类“新鲜”的牛奶。
当时禁鲜的不是什么奶业标准,而是2004年《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指南编制单位阐述了禁止用“鲜”字的原因,就是因为食品标签,尤其是奶制品、饮料产品的标签混乱,“鲜”是常见误导消费者的错误用词。禁鲜是为了保证标签准确、真实—— 巴氏奶就是巴氏奶,UHT消毒奶就是UHT消毒奶。
对于饱受虚假广告、过度欺骗营销之苦的中国用户来说,这样的变化非常难得。只不过对消费者好,就是动了很多厂家的饭碗。于是禁鲜令仅仅存在了很短暂的时间,甚至很多地方根本没有实施就取消了。
从禁鲜的风声一出来,各奶业公司和协会组织,就高喊着“鲜字绝对不能砍”,纠集一群砖家天天开会给国标委等组织施压,天天挂在嘴边的都是“巴氏奶的未来发展”、“中国奶业的明天”、“如何抵御国际奶业品牌入侵”。毕竟在高举的爱国主义大旗之下,忽悠忽悠消费者,怎么能算错呢?
所以中国各地方奶业品牌和地方奶协一起齐心协力,在爱国的名义下,把旨在消除虚假宣传的“禁鲜令”抹杀掉,欢欣鼓舞喜迎“鲜牛奶”美好未来的2008年。“不凑巧”出现了那起以一家地方奶业巨头命名,震惊世界的“三鹿事件”。
有趣的是,当初只是说说看当幌子的爱国情操,却真成了预言。三鹿事件后国内奶业的信誉值趋近-∞,海外常温奶在中国的销量爆发。国内厂家只好将之前内战剩下的“鲜”字招牌继续发扬光大 —— 用鲜牛奶如何如何好,常温奶如何如何没营养的宣传,甚至常温奶有防腐剂等谣言,来作为对抗进口纯牛奶的战略武器了。
但禁鲜令被废止的副作用,也开始显现。说自己“鲜”不是目的,可以肆意攻击别人“不鲜”,才是那些地方奶企非要推翻禁令的理由。像光明“鲜牛奶”就在宣传中将自己比作新鲜水果,说常温奶是“水果罐头”,还做一些毫无依据的营养对比。拜托,80度消毒加工出来的水果罐头,就不是罐头了么?
结论:禁鲜令是真实存在的,但禁鲜令并不是某牛某利坑害竞争对手的阴谋。是国家制定食品标签指南时,要求标签正规化的合理要求,但最终因为触及了地方奶企的利益,几年后就被取消了。
至于原文中另外还提及的几个事情,不太涉及科普,就不多加解读了:
某利跨省追捕的事件,这事件还和某个肆无忌惮滥用公权力的药酒事件不能完全等同。背后有一些大佬之间的恩仇八卦,网上资料很多,能拍100集TVB的量,大家好奇的可以自己搜索,不难找。但这个事件的核心问题和药酒一样,不在于企业居然敢动用警力,而是警力居然敢被企业动用。
至于某牛的某高层跑去谄媚说最好的产品投放香港、海外,这个网上资料也挺多的,属于自己作死,救不了。
所以总体来说,这篇文章中的事件基本是有证可循的,并不是奶协声明中的“罔顾事实、刻意杜撰”,至于是不是“用心险恶”,这事我们不知道,也许属蛔虫的奶业协会知道吧。
中国奶业的问题不仅如此,我们之前提到过很多:比如为什么近年来很多奶企都偷偷的创建一些高价“子品牌”,只在微商炒作各种虚假营销概念,不在正规渠道销售?
为什么奶业协会,营养专家、育儿奶奶嘴里,中国是唯一不能让1-3岁孩子喝牛奶的民族?很简单,因为卖配方奶要比卖牛奶赚钱多了,奶企当然要把公关广告费用在鼓吹多喝配方奶而不是喝液体牛奶上。什么要担心用户多花钱,孩子营养过剩肥胖症?
这些行为都在损害中国民众的利益,但这些大部分还不能属于违法违规。只算是企业在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出于牟利本能而进行的利益最大化行为。
任何企业,尤其是达到某牛某利这种近乎半垄断水平的大企业,都有这种用调整行业标准、改变行业规则等“宏观”模式去牟利的本能和能力。我们不能指望一个企业具有崇高的社会道德感,放着这么容易赚钱的路不去走。
所以最终只能回到一个问到麻木的问题:约束企业的谋取暴利的本能,防止企业尤其是垄断企业钻空子改规则危害社会,这应该是谁的责任呢?
更多和奶相关的文章,可以从文章上方的专辑进入查看,也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奶”、“牛奶”、“奶粉”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美国配方奶都是转基因的么?
乳铁蛋白,中式配方奶粉中的秘方?
返老还童的骆驼奶?你知道喝骆驼奶的国家人均寿命才多少吗?
水牛奶、牦牛奶 、骆驼奶......和普通牛奶差别大吗?
母乳断奶需要排残乳吗?
慢燃”纤维奶昔牛奶能燃脂减肥么?
别怕被巨幅反牛奶广告刷屏,这只说明吃肉的可能比素食者更宽容
1岁?2岁?母乳到底应该喂到几岁
如何给宝宝添加牛奶,不爱喝怎么办?
小安素: 奶粉不能让娃"长高", 不要随便给孩子喝
来月经要断奶?中医“大师”还想怎么造孽吓人
育儿娱乐节目,别再忽悠配方奶害孩子了
鲜牛奶?以及远去的"禁鲜"战争
能一直喝1段奶粉不升段么?分析20款配方奶的成分表后的结论是:不能!
海淘奶粉又不合格了?央视每年都要吓一次人么
对比3段奶粉成分表,揭示高段配方奶背后的营养陷阱
QQ星,未来星……解密超市里那些“可爱”的儿童牛奶
奶粉代购的心机文:荷兰医生说断奶粉后果不堪设想?
什么是适合宝宝的牛奶?包装上其实都写着
解密冲奶粉用水和儿童饮用水的选择方法
洋奶粉不合格损害智力?吓人的新闻怎样解读
配方奶最好喝到7岁?胡扯
羊奶粉像母乳?不要相信这样的海口
3、4段奶粉?没必要给1岁以上宝宝喝配方奶
还怀疑1岁能不能喝牛奶?看这6个权威机构的建议
奶粉经常换着吃?还是别给自己添乱了
配方奶也要喂到2岁?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可信么?
小安素配方奶,解决偏食?长高?还是唬人?
高贵的澳洲A2奶?看澳洲电视台如何扒皮
牛奶中的激素会多有害,一起来八一八
牛奶致癌迷局——香港电视节目报道如何解读
宝宝牛奶喝多了也不好,你造吗?
凉牛奶不喜欢喝?那也不要去煮沸它
别扯牛奶致癌坟墓,我们都活得好好的呢
可乐和牛奶一起会喝出胃结石
保质期长的辅食或牛奶,是加了防腐剂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