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开启的一扇门

近日看见叶嘉莹先生出席央视《朗读者》节目的一段视频,先生93岁的高龄依然才思敏捷,其中谈及自己写的一些词以及当时写词的情景让我特别震撼,饱含年少丧母之哀、中年丧女之痛、颠沛流离辗转几十年重回故土之感慨。第一次被带进先生的词境里,眼泪绷不住一直往下掉,貌似就能理解了先生之于词的种种,脑中那扇关于诗词的大门仿佛被开启了。

知晓先生源于南开大学的网易公开课《小词中的修养境界》,一听就着了迷,总共六集的视频反复听了好几遍。一直都觉得词很美,有些词一读就打动了我的心,但是美在哪里、为什么美,我说不出来。听先生的课,那样独特的吟诵就有说不出的韵味,再对词的境界、词人的故事、妙笔生花的用字、词语的典故等等娓娓道来,让人不得不感叹真真很美啊。

尽管我身边时常都有词集,闲来无事时不时翻看一二,但是我知道词之于我就是那围在围墙里的姹紫嫣红,我仅仅是徘徊在围墙边,时不时嗅一嗅其芬芳而已,而叶先生是那园子里的园丁、赏花的雅士,她用行动化成一个声音召唤我“孩子,喜欢就进来看看吧”。她像是个园丁照顾着诗词这样一个民族文化的大花园,希望在自己有限的生命时光里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花园的芬芳。

而今,我感觉我站在中国诗词之门的门口了,好像能够读懂其中的些许深意了,那是因为先生坎坷的人生而掉的眼泪冲破了我认识的壁垒。在那么多惨痛的人生经历面前,哭罢、痛罢、哀罢都不够排解自己心绪,拿起笔来将心中排解不开的愁情与悲苦都抒发出来凝成文字,字字犹如泣血,才让先生跳出尘世的悲苦。我不敢想像,如果没有词,她是否能够坚强的支撑到今天。

特别巧合的是最近刚从重庆图书馆借了先生的《人间词话七讲》,忍不住趁着周末的时间将整本书一口气读完,书中的讲到的大部分词和观点都在先生的公开课视频里有谈及,看书看到的时候就会脑海里就会浮现先生吟诵时的画面。先生让我明白似懂非懂的那种美的感觉是什么,王国维先生称其“词以境界为上”,那些言之未尽的词外之意,“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能言”的地方。

那些让我觉得美的词,那些让我的心跟随词颤动的词句都融进了词人真挚的情感。书中讲到具体一首词的时候不由自主会有一种代入感,将自己置身于词中的场景,设身处地放在词人的经历里,就能词中的描绘体会其背后的深意,但由于我本身阅历和修养的局限仅能品出一二点来。而叶先生也好、王国维先生也好,他们能品出更多更好更美的东西,却是因为他们的学识、修养、眼界、身处的历史环境和自身的阅历、经历有关,他们都是在追求真正的学问。

将自己代进词境里边,就好像经历了一个个场景,画面生动,自然而然就将词刻画在脑海里了。先生书中讲的韦庄、南唐中主、南唐后主、冯延巳、温庭筠、永叔、少游、东坡、周邦彦、陈曾寿等人的词看过都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大概先生和王国维先生都经历过家国的动乱,因而感觉他们都偏爱南唐后主的词。王国维先生就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不管是叶嘉莹先生还是王国维先生关于词的理解,都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能够打动人的文字必然是饱含真情在里边,矫揉造作只不过是徒有其表而已。

      今年自萌生写公众号的想法至今已三月有余,越写越慎重,因为静定思之就照见自己之不足,遂越加谨言慎写。首先,不敢妄加评论时政、人与事的是非;其次,认识本自浅薄,不敢用高大上的立意装点;唯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可写而已。坚持写东西不求闻达于天下,惟愿能够不断鞭笞自己,照见真实的自己,认识真实的自己,抒发真实的情感,如此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叶嘉莹先生开启的一扇门)